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撥開歷史迷霧:AK47是否承襲Stg44?(上)

2014-03-26 19:06三土明光
輕兵器 2014年6期
關鍵詞:全槍彈殼彈頭

三土+明光

2013年12月23日,對全世界槍械愛好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AK步槍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柯夫在這一天與世長辭。作為現(xiàn)代輕武器史上的一個傳奇,AK系步槍樹立了現(xiàn)代武器的典范——堅固耐用、操作簡便、故障率極低,并因此成為全球廣泛流行的一種武器。更為傳奇的是,它的設計者卡拉什尼柯夫,作為一名僅有高中學歷而又是半道出家的設計師,在年僅28歲、此前沒有一種作品被正式采用的情況下,就設計出這樣一支在世界輕武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器,令人贊嘆不已。關于AK47及其配用的7.62×39mm M43步槍彈的起源,國外一直有AK47是模仿了德國二戰(zhàn)期間使用的Stg44突擊步槍以及7.92×33mm短彈的說法,由于它們在外觀上的確有些相似,所以這一說法愈傳愈廣。當然,這一武器系統(tǒng)的自研說也有支持者。

那么,歷史實情究竟怎樣呢?AK47到底是卡拉什尼柯夫的獨創(chuàng)設計,還是在戰(zhàn)場繳獲的Stg44基礎上直接改進而來的?讓我們通過梳理各方資料,并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來尋找歷史的真相吧……

M43步槍彈:

與前身同一型號命名

研制武器系統(tǒng),一般來說先有彈、后有槍。在此,我們先來看一下彈的研制情況。

AK47所發(fā)射的7.62×39mm彈又稱為M43步槍彈,從型號名稱上看,應是1943年定型的產(chǎn)品,而德國的7.92×33mm Kurz短彈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確在M43步槍彈之前。德國黑內(nèi)爾公司1942年7月研制出了發(fā)射7.92mm短彈的MKb42(H)自動卡賓槍。該槍于1943年春曾交付在東線的黨衛(wèi)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zhàn)檢驗,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后期,這種武器發(fā)揮了一定作用,蘇軍在戰(zhàn)斗中曾繳獲過。但能就此判定M43彈承襲了德國7.92×33mm短彈嗎?

說到M43步槍彈的研制,首先要談到蘇聯(lián)對現(xiàn)代自動武器系統(tǒng)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貢獻。早在20世紀之初,蘇聯(lián)自動武器之父弗拉基米爾·格里高利耶維奇·費德洛夫就確立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他于1907年出版的《自動武器》就是指引當時正在醫(yī)院養(yǎng)傷的卡拉什尼柯夫走上設計道路的啟蒙著作。費德洛夫認為,步兵用自動槍械的理想口徑應在6~7mm之間,并試驗過6mm、6.5mm和7mm等較小口徑和威力的槍彈,最后設計出的M1916自動步槍選定的是后坐力較小的日本6.5mm有坂步槍彈。費德洛夫的思想因過于超前而未獲得當時蘇軍的認同,M1916自動步槍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也沒有得到重視,但他所開創(chuàng)的研究理論并未被淹沒。遺憾的是,蘇德戰(zhàn)爭的爆發(fā)延緩了相關工作,工廠必須盡量生產(chǎn)現(xiàn)有型號來滿足前線需要,二戰(zhàn)期間蘇軍雖然裝備了AVS-36和SVT-40兩種新型半自動步槍,但仍發(fā)射大威力的7.62×54mmR步槍彈。

而二戰(zhàn)之前,德國就已經(jīng)從沖鋒槍的成功應用,意識到未來單兵武器全自動化的趨勢。然而,發(fā)射手槍彈的沖鋒槍威力和精度難以滿足要求,而發(fā)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全自動步槍又大又重,連發(fā)時難以控制。德國在研究了一些實際戰(zhàn)例后,發(fā)現(xiàn)步兵武器交火距離一般不超過400m,步槍具有2000m以上射程完全沒有必要,如果適當縮短步槍彈的彈頭和彈殼,降低裝藥量,獲得一種短小輕便但性能又明顯強于普通手槍彈的新彈,并在此基礎設計出一種全新的單兵自動武器將更為理想。這一思想在德國設計師雨果·希買司的努力之下,終于變成現(xiàn)實,這就是MKb42(H)自動卡賓槍研制成功,其改進后成為突擊步槍的始祖——Stg44。該槍大量采用沖壓、焊接件,結構簡單,設計緊湊,射速不高,在點射時便于操控,同時具有良好的射彈散布,火力強度完勝各種手動和半自動步槍,射程和威力又遠超沖鋒槍,在蘇德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極大作用。而做到這一切的根源,在于該槍使用了一種全新的7.92×33mm Kurz短彈。該彈彈殼長只有33mm,全彈長僅47.7mm,全彈質(zhì)量17.3g,各方面技術數(shù)據(jù)均比7.92×57mm毛瑟步槍彈減少一半左右。由于彈殼由7.92×57mm毛瑟步槍彈的彈殼縮短而來,兩者底火室和底緣尺寸基本相同,可以簡化生產(chǎn)模具。彈殼仍保持瓶形,其中的裝藥量能夠滿足殺傷800m外目標的威力,彈殼材料為二戰(zhàn)末期德國廣泛使用的涂漆軟鋼殼,可以節(jié)約大量銅材。彈頭為弧形尖頭船尾形,長25.6mm,質(zhì)量為8g,內(nèi)裝弧形平頂圓柱形軟鋼心,外包鉛套,初速約700m/s。這種彈頭氣動外形較好,既有較強侵徹力,又不會對膛線產(chǎn)生過度磨損。另外,7.92mm短彈的彈種也比較全面,除了標準的43mE鋼心普通彈外,還有穿甲彈、曳光彈和空包彈等彈種。

就在德國人著手研制7.92mm短彈之后一年,蘇聯(lián)也開始考慮開發(fā)新式步槍彈,而且研究的口徑不止一種,甚至包括半個世紀后因應用在AK74上而名聲大噪的5.45mm槍彈,當時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相應口徑的半自動卡賓槍,此外至少還有一種7.62×25mm卡賓槍彈。相關研究和試驗工作在1943年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雖然當時可能通過特定渠道獲得德國已經(jīng)研制出新型中間威力步槍彈以及相關自動武器的情報,但至少還無法獲得實物。所以說,德國7.92mm短彈的出現(xiàn),頂多只是加快了蘇聯(lián)新型步槍彈的研制進程。此前,費德洛夫的研究認為口徑為6mm、彈頭質(zhì)量7g、初速在1000m/s的槍彈綜合效果最為理想,但考慮到生產(chǎn)的便利性以及戰(zhàn)時條件限制等原因,蘇聯(lián)還是將新彈的口徑確定為蘇聯(lián)當時作為標準軍用口徑的7.62mm,這一思路可謂與德國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起初,這種新彈只是打算提供給新式半自動步槍使用,提出的技術指標是有效殺傷射程1000m,比德國的7.92mm短彈明顯要高出一截。endprint

蘇聯(lián)研制的新彈采用全長為41mm的瓶形無底緣彈殼,材質(zhì)為覆銅鋼,底緣直徑11.35mm,配用蘇聯(lián)慣用的伯爾丹式底火。彈頭為弧形尖頭平底鉛心式樣,被甲材質(zhì)同為覆銅鋼,彈頭直徑7.62mm,彈頭質(zhì)量8g,全彈長56mm,全彈質(zhì)量為16.3g,彈頭初速740m/s。與老式的7.62×54Rmm步槍彈相比,新彈體積、質(zhì)量明顯減小,在同等質(zhì)量下,單兵彈藥攜行量可增加38%。此外,新彈更節(jié)約材料,同樣生產(chǎn)100萬發(fā),新彈要比7.62×54Rmm槍彈節(jié)約覆銅鋼板4噸、鉛1.5噸、發(fā)射藥1.5噸。同時,由于槍彈長度和體積減小,對于自動武器的結構設計更為有利,布局也可以更加緊湊。最初定型的M43步槍彈就是這種7.62×41mm的規(guī)格。這種槍彈自1944年開始生產(chǎn),一直到1945年6月停產(chǎn),生產(chǎn)廠家編號為543,可能出于保密等原因,其中有些彈殼底部無任何標記。這種7.62×41mm步槍彈最初配用西蒙諾夫設計的SKS半自動步槍??ɡ材峥路蛟?945年研制的M1944、M1945等試驗型半自動步槍也發(fā)射這種槍彈,不過最終敗給了西蒙諾夫SKS半自動步槍,而未成為制式武器(批量生產(chǎn)的SKS半自動步槍則采用7.62×39mm步槍彈)。他在1946年研制的AK46自動步槍,以及1947年設計的初期試驗型AK47,均發(fā)射這種彈殼長41mm的M43槍彈。

表明M43并非仿制德國7.92mm短彈的另一證據(jù)是,該彈并不是當時蘇軍的惟一選擇。為了進一步挖掘槍彈潛力,并尋找最佳口徑和彈殼長度,1945年,蘇聯(lián)還對其他10種槍彈進行了測試,口徑包括6.75mm和7.62mm不等,彈殼長度也有多種,發(fā)射藥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喀山發(fā)射藥廠開發(fā)的新品種,除了全被甲彈頭外,甚至還有頭部露鉛的膨脹彈頭等。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6.75×50mm和7.62×60mm兩種步槍彈性能最為突出,但限于尺寸原因,它們并不適合在自動武器上使用,而且6.75mm槍彈的威力遭到質(zhì)疑,因此這一口徑被徹底否決。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現(xiàn)有7.62×41mm步槍彈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進最為可行,進一步將彈殼長度縮短至38.5mm,并改用帶有鋼心和薄鉛套的三件式復合彈頭,以提高彈頭對目標的侵徹能力。這次改進最終誕生了現(xiàn)在我們熟知的7.62×39mm步槍彈,并在1948年正式配用在試驗型AK47步槍上。由于是從最初的M43步槍彈改進而來,這種新彈仍稱為M43步槍彈。

7.62×39mm步槍彈的研制工作由OKB-44設計局的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葉利扎羅夫和鮑里斯·肖明共同完成。葉利扎羅夫生于1895年,炮兵出身,1941年被任命為控制技術主管,1947年任彈藥研究所首席設計師,1955年去世。肖明比葉利扎羅夫小16歲,工人出身,蘇德戰(zhàn)爭開始后在彈藥廠任技術員,1942年成為設計師,1949年之后一直供職于中央精密工程科學研究所,主攻輕武器彈藥設計,1982年去世。他們后來還共同開發(fā)過12.7mm大口徑機槍使用的穿甲燃燒曳光彈。

7.62×39mm步槍彈與7.62×41mm原型彈相比,最大變化是彈殼長度及彈頭設計。前者彈殼更短,彈殼頸部相應縮短,全彈長縮短到56mm。彈殼的形式、材料沒有變化。彈頭為弧形尖頭船尾式樣,被甲材料為雙面覆銅鋼,彈頭長度由原來的22.8mm增加到26.8mm,但質(zhì)量只有7.9g。鋼心為錐形平底圓柱形,與被甲之間填充有鉛套。這種彈頭被稱為PS型普通彈,正式編號為57-H-231C。新彈頭較原型侵徹性能有較大提高,同時鉛用量更少。該彈初速約710~725m/s,膛壓2800kg/cm2,在100m距離上射彈精度R50≤2.5cm。最早一批7.62×39mm M43步槍彈是1948年在第539兵工廠(圖拉兵工廠分廠)生產(chǎn)的。1949年,在經(jīng)過少量修改后,新彈被正式命名為M43型7.62mm步槍彈。從1950年開始,新彈大量生產(chǎn)并裝備部隊,供AK47系列、AKM系列突擊步槍以及RPD、RPK-47班用機槍使用。起初由于雙面覆銅鋼板供應的問題,量產(chǎn)的彈殼采用電鍍黃銅鋼殼。直到1952年以后,蘇聯(lián)開始大批量自行生產(chǎn)雙面覆銅鋼板,M43步槍彈的彈殼才全部改用雙面覆銅鋼板制造。到1960年代中期,蘇聯(lián)掌握了鋼彈殼磷化處理涂漆工藝,彈殼材質(zhì)又改為涂漆鋼。

7.62×39mm M43步槍彈包括多個彈種,除了PS型普通彈外,還有多種其他式樣,具體有:US亞音速槍彈(彈尖標記為黑尖綠帶)、BZ穿甲燃燒彈(黑尖紅帶)、Z燃燒曳光彈(紅尖)、T-45曳光彈(綠尖)、7H23穿甲彈(黑尖)和7H27穿甲彈(黑尖,鋼心外露),除此以外還有標準彈、高壓彈、星形收口空包彈、惰性彈等輔助彈種。由于俄軍至今仍留用了一部分AKM系列步槍,因此7.62×39mm PS型普通彈和7H23穿甲彈仍有生產(chǎn)。同時,隨著AK系列在全球的廣泛使用,M43步槍彈也同樣遍布全球。

AK47:由早期產(chǎn)品改進而來

任何一種優(yōu)秀槍械,都不是設計師突發(fā)奇想、一日之間完成的,而是歷經(jīng)復雜而漫長的試驗、改進、再試驗、再改進的過程。AK47也不例外,從最初的樣槍到最后的定型,不僅經(jīng)過若干試驗型號的傳承與選擇,在整個研制過程中也一直在邊試驗邊改進,不斷修改完善初始設計,克服試驗中暴露的各種問題,直至最終定型。而與此同時,對AK47的定位和要求也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雖然蘇聯(lián)人敏銳地認識到威力稍低、體積與質(zhì)量更小的中間威力槍彈將成為主流,但起初軍方提出的要求卻不是研制一種類似Stg44突擊步槍這樣的自動武器,而僅僅是可以發(fā)射新彈的新式半自動步槍,顯然當時蘇聯(lián)對輕武器發(fā)展趨勢的把握落后于德國。如前所述,包括卡拉什尼柯夫在內(nèi)的很多設計師都提交了自己的半自動步槍設計方案,但軍方最終選定了西蒙諾夫的SKS。不過,通過對戰(zhàn)場上繳獲的Stg44的試驗,發(fā)現(xiàn)這種可選擇單、連發(fā)射擊的武器火力強度顯然要比半自動步槍強得多,于是軍方又提出了設計新式自動步槍的要求,這為卡拉什尼柯夫最終邁向成功提供了至為關鍵的機會。endprint

卡拉什尼柯夫設計的第一支樣槍稱為AK46,共有No.1、No.2和No.3三種式樣,均發(fā)射7.62×41mm M43步槍彈,都采用活塞導氣式短行程自動原理,槍機回轉閉鎖方式,發(fā)射機構為回轉擊錘式,使用弧形雙排雙進30發(fā)彈匣供彈。其中,No.1全槍長895mm,槍管長397mm,有效射程800m,空槍質(zhì)量4.1kg,特點是大量使用鋼質(zhì)切削件,拉機柄與槍機框固定成一體,并位于槍身左側;No.2槍管有所加長,全槍長950mm,槍管長450mm,有效射程800m,空槍質(zhì)量4.3kg;No.3槍管略有縮短,使用類似于德國MP38沖鋒槍的下折疊式金屬槍托,全槍長為900mm/660mm(托伸/托折),槍管長400mm,有效射程800m,空槍質(zhì)量4.1kg。AK46雖然設計比較緊湊輕便,但結構稍嫌復雜,操作不太方便,極端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也不夠高。

1947年,卡拉什尼柯夫又研制出AK47系列樣槍,包括從No.1到No.5五種式樣,均發(fā)射7.62×41mm M43步槍彈。這一系列已經(jīng)具備后來正式定型的AK47的基本結構特征,主要包括:一是采用活塞與槍機框連成一體的活塞導氣式長行程自動原理,仍為槍機回轉閉鎖;二是拉機柄直接在槍機框右側加工成型;三是將槍管改為通過節(jié)套直接與沖壓而成的下機匣相連,發(fā)射機構安裝在下機匣內(nèi),這樣整槍分解更加簡單易行;四是縮短了下機匣長度,彈匣根部緊鄰扳機護圈,全槍結構更為緊湊。No.1樣槍全長845mm,槍管長400mm,全質(zhì)量4.4kg,相對于后來的AK47,其槍管較短、下護手較長,看起來不太協(xié)調(diào)。但其最大貢獻是奠定了AK自動機構的基礎,現(xiàn)被保存在圖拉軍事武器博物館,卡拉什尼柯夫曾多次手持該槍參加重大紀念活動,可見其對這支樣槍的鐘愛。No.2樣槍質(zhì)量4.1kg,全槍長增加到905mm,槍管加長了60mm,帶有一個專門設計的雙腔式消焰制退器,同時導氣箍增加了調(diào)節(jié)結構,槍管下方增設通條,并且重新設計了上、下護手的尺寸形狀,使之與槍身更加協(xié)調(diào)。此次改進后的上、下護手外形成為日后AK系列的標準形狀。No.3外觀相對于No.2更加協(xié)調(diào),全槍長為875mm,槍管長400mm,全槍質(zhì)量4.1kg,槍口處改用外形較小的消焰器,使用固定流量的導氣箍,外形和結構設計都有所簡化,沖鉚機匣后部設計與日后定型的AK47已十分接近。No.4樣槍的結構、外形與No.3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將固定木托改為下折疊式雙桿狀金屬槍托,全槍長880mm/640mm(托伸/托折),全槍質(zhì)量4.1kg。No.5樣槍結構與No.4基本相同,也使用金屬下折疊槍托,但槍管有所縮短,槍管口部與準星座前端齊平,未設槍口裝置。該槍全長860mm/622mm(托伸/托折),槍管長393mm,全槍質(zhì)量3.9kg。

1948年,新型7.62×39mm M43步槍彈量產(chǎn)之后,所有新研制的AK47步槍均改用這種新彈。在這一年,卡拉什尼柯夫提交了No.1和No.4兩種樣槍,分別采用固定槍托與下折疊槍托。正是它們擊敗了所有對手并最終獲勝。蘇聯(lián)于1949年正式將其命名為AK突擊步槍,對應的是所提交的No.1樣槍,內(nèi)部編號為56-A-212,全槍長870mm,槍管長415mm,全槍質(zhì)量4.15kg;配用金屬下折疊槍托的命名為AKS,對應的是所提交的No.4樣槍,內(nèi)部編號為56-A-212M,全槍長875mm/635mm(托伸/托折),全槍質(zhì)量4.23kg。不過裝備部隊后不久,發(fā)現(xiàn)采用沖壓機匣的AK47不夠耐用,在發(fā)射彈數(shù)較多時,節(jié)套與機匣鉚接處容易松動,導致精度下降甚至機匣報廢。因此從1951年開始,機匣改為鍛造毛坯再經(jīng)機加工的方式,同時為保證機匣與槍托的連接強度,機匣尾部有一段專門用來連接槍托的金屬套。1955年,對這種鍛造機匣進行了進一步簡化,去掉了機匣頂部兩側突起的加強部分,同時取消了機匣尾部的金屬套。到1959年,AK47被性能更完善的AKM所取代。因此現(xiàn)在我們所指的AK47,即是1955年改進的這種型號,也是生產(chǎn)數(shù)量最大的一種。西方國家一般將第一種沖壓機匣的AK47稱為Ⅰ型,第二種鍛造機匣的稱為Ⅱ型,第三種鍛造機匣的稱為Ⅲ型。不過在它的原產(chǎn)地蘇聯(lián),一直是將其統(tǒng)稱為AK。

上述可知,AK47的型號名是指卡拉什尼柯夫1947年研制的若干樣槍送交試驗的年代,其實際正式定型并開始批量生產(chǎn)則是在1949年。(待續(xù))endprint

猜你喜歡
全槍彈殼彈頭
熱身管下小口徑槍彈彈頭殼材料對其膛內(nèi)運動的影響規(guī)律
彈殼底部平底成形工藝優(yōu)化
導彈突防概率解析與仿真計算結果差異分析
不許去當兵
時間距離像消隱時彈頭進動與結構參數(shù)估計
灵璧县| 麟游县| 芜湖县| 深泽县| 岫岩| 吉安市| 连南| 繁昌县| 益阳市| 克山县| 平湖市| 龙海市| 蓝山县| 丘北县| 霍山县| 肥西县| 温州市| 芦溪县| 慈溪市| 永康市| 兴安盟| 涿鹿县| 青河县| 南江县| 张家港市| 泗洪县| 房山区| 禹州市| 三河市| 炎陵县| 容城县| 安化县| 灯塔市| 安岳县| 吉林市| 柳州市| 阜宁县| 舞钢市| 繁昌县| 富川|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