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教育系,安徽馬鞍山,243000)
本文選自張?zhí)煲矶唐≌f集《移行》中的一篇——《包氏父子》,小說取材于上世紀30年代這一社會背景,以傳統(tǒng)思想與西方新文化沖突下的一個社會底層家庭為素材,將兩個“小人物”——老包和他的兒子包國維繪以重墨,突出表現(xiàn)了封建思想與西方“新文化”的對立,描繪了一幅由舊社會底層家庭所構(gòu)筑的生活畫卷[1-2]。
所謂心理特點,是指人們在認知客觀事物和改造客觀事物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心理過程,更特指個性心理影響下的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在小說中,包國維天資愚鈍、不學無術(shù)、愛慕虛榮、一無是處,并且缺乏自知之明,其個性心理的特點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層面。
1. 虛榮心強
在小說中,我們能夠從許多文本描述中看出“包國維”愛慕虛榮的心理,作者從對他的言談、舉止和行為描述中直白的突出表現(xiàn)了這一心理特點。如他的言談:① 你去繳,你去繳,我不高興去說情!——人家看起來多寒傖?、?我呀?我用的是——是——唔,也是司丹康。再如他的舉止:① 有時候偷偷的瞟鏡子一眼,用手抹抹頭發(fā);② 他還得揀一塊兒好胰子:他拿兩盒胰子交換聞了一會兒,就用了黃色的那一塊。
而他的行為呢,他在同學面前不認自己的父親,認為自己的父親應該是“有胖胖的臉子,穿著灰鼠皮袍,嘴里叼著根雪茄”;他父親四處借錢為他籌集學費,他卻逼著父親要買“司丹康”;他為了表示自己屬于上流社會,每天都和“少爺”們混在一起。而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出了“包國維”的虛榮心理。
2. 表現(xiàn)欲強
在小說中,“包國維”具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而這種表現(xiàn)欲是與虛榮心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想方設法表現(xiàn)自己,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理。例如,小說中描述了一大段他在郭純家的想象細節(jié):他將自己想象成是籃球場上的英雄,“一個個都會飛似的,頂好的當然是他包國維”“他身子一旋,人和球都到了前面”“他又投進了5個球,第一時間得了12分”。而他為什么會有這樣強烈的表現(xiàn)心理?是為了得到“安淑真”對他的崇拜。女人、金錢、權(quán)力,這些都是他表現(xiàn)欲望最主要的誘因。
3. 不認可現(xiàn)狀
包國維出身于社會最底層的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在公館伺候了三十年的仆役”,而他卻并沒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勞動者角色,而是定位于“少爺”階層。他將和郭純一起留級當做一種榮耀;他刻意模仿上流社會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他為了能躋身于上流社會而為了郭純打架,最終被學校除名,“包氏父子”的夢想也隨之破滅。而這一切,都源于他不認可現(xiàn)狀的心理,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地位。從出發(fā)點來說,包國維的思想是正確的;然而,當他認識到他將“少爺們”當做朋友,而“少爺們”僅將他當做仆役的時候,他就應當反思,并做回自己,而他沒有,這正是“包國維”的失敗之處[4]。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包國維的這種心理?又是什么導致了“包氏父子”的夢想破滅?誠然,是舊社會的階級觀念,但也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下的必然產(chǎn)物。然而這種必然是跨時代的,是從古至今,即便在當代也仍然存在的。綜合來說,“包國維”的心理成因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1. 溺愛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包”對他的兒子是溺愛的,誠然,這對于一個單親家庭而言本無可厚非。但是,在那樣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背景下,溺愛的背后是縱容,是導致包國維并沒能將這種階級看清的主要根源。并且,對于老包來說,他的溺愛與他的夢想是有聯(lián)系的。在老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來中國社會背景下的一種家庭文化的延續(xù),而這種家庭文化代表了什么?代表了父母的責任、義務和變質(zhì)了的“偉大”的愛。所以,當包國維氣急敗壞地喊 “你去繳,你去繳,我不高興去說情!——人家看起來多寒傖!”的時候,老包反而感到一種滿足,覺得這種答復對他來說很滿意。為什么?是為了“寒傖”由他去承擔,而榮耀則歸于兒子;反之,兒子的榮耀,則即是他的榮耀。
2. 環(huán)境誘導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包氏父子”的生活環(huán)境——一個在公館伺候了30年的老仆役,而他們的周圍,是廚子胡大,小謝、高升、陳三癩子、戴老七等一干最基層的勞動者 。由此,我們也能夠想象到包國維的生活環(huán)境。他穿梭于“上層社會”與基層勞動者兩個環(huán)境中,而這正是促使他心理變質(zhì)的主要根源。
3. 性格因素
性格是個性心理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是導致包國維愛慕虛榮、表現(xiàn)欲強和不認可現(xiàn)狀心理的主要因素。筆者之所以將這篇小說定義為悲劇,是因為從小說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國維的本性并不壞,并非是那么的不可救藥。但他的性格是懦弱的,所以他才會具有那么強烈的階級觀念,才會從根本上將自己與“老包的朋友”一干人區(qū)分開來,才會處處想著讓郭純、龔德銘等人高看他一等。假如用當代人的眼光對包國維的個性心理作一個總的評價,那么筆者的評價是:① 性格懦弱;② 愚昧;③ 沒找準個人發(fā)展方向。而最后這一點尤其重要。
在《包氏父子》這篇小說中,張?zhí)煲磉\用了數(shù)個對比來突出了“包國維”這一形象。在這些對比中,既包括語言對比,又包括心理對比,以及環(huán)境對比。
第一,語言對比。包國維在他的家里,面對著父親和父親的朋友,他的話很少,這代表了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例如,在小說的第一節(jié)里,包國維只說了5句話:① 什么?② 哼。③ 郭純也留級哩。④ 他喜歡這樣!什么“留過兩次級”!他要留!他高興留就留,我怎么知道?、?你去繳,你去繳,我不高興去說情!——人家看起來多寒傖!而作者卻給予了老包、胡大等人很多的對話場景;進而,在郭純家里,包國維很喜歡發(fā)言,但郭純、龔德銘卻不給他發(fā)言的機會。通過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包國維這一形象,更突出了小說中的人物關(guān)系,強化了“包國維”的形象塑造。
第二,心理對比。陪襯包國維出場的主要有兩個人物體系:一是郭純、龔德銘和龐希爾等;二是老包和他的朋友們。其中,第一人物體系的心理特征是紙醉金迷;第二人物體系的心理特征是崇拜“洋老爺”。而將這兩個人物體系的心理特征與包國維的心理特征相對照,則正突出了包國維的心理異同,清晰、真實地描繪出了這一人物形象。
第三,環(huán)境對比。在《包氏父子》這篇小說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即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從小說的兩個主角——老包和包國維心理中反映出來的。而這也直白地向讀者表達了小說的寫作意圖,展現(xiàn)了環(huán)境襯托下的“包氏父子”形象。
所謂“潛性塑造”,是指將文學作品中所要描繪的主角隱藏于配角的背影之后,從表面來看所要表達的主題與配角相關(guān),而真正的意圖則是表達潛性主角的命運或遭遇。《包氏父子》正是運用了這種塑造方法,文中描述了兩個可悲可嘆的小人物,且小說是以“老包”為切入點,首先描述了“老包”的生活環(huán)境,其次引入小說主角,除了小說中描述包國維“想象”的一節(jié)外,其余故事幾乎都是圍繞老包的心理變化所展開的,并以老包的心理變化結(jié)尾。但當我們讀完小說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以老包的生活環(huán)境描寫為鋪墊只是為了說明包國維的生活環(huán)境,以老包的心理變化開篇與結(jié)尾,正是為了突出“包國維”這一形象。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潛性塑造方法并非張?zhí)煲愍氶_先河,在他之前,魯迅先生曾以這種方法在《藥》這篇小說中成功的塑造了“小栓”乃至背景人物“夏瑜”這兩個形象,為張?zhí)煲怼栋细缸印返男≌f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借鑒。
曾有讀者認為《包氏父子》這篇小說唯一的缺憾是對“老包”的著墨過多,然而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小說的描述雖然是圍繞“老包”的心理變化而展開的,但它的精華卻在于“重中之重”,即敘寫了“包國維”這一形象的心理變化。將重墨集于一點,是《包氏父子》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更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反思閱讀過程,是張?zhí)煲韺Α袄习钡拈_篇描述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假象,其重墨在于:① 包國維對留級和繳費的態(tài)度;② 包國維對父親和胡大等人的態(tài)度;③ 包國維對生活環(huán)境的態(tài)度;④ 包國維對同學的態(tài)度;⑤ 包國維的價值觀。如此,則進一步突出了“包國維”這一形象,用文學態(tài)度來評價,是給予了這種塑造方法更大的藝術(shù)魅力。
從歷史角度探析,在中國的發(fā)展史上,歷來“包國維”都不乏其人。然而這并不是本文探究的主旨,歷史已成為過去,而今天的我們,在未來也會成為歷史人物。但今天,在我們的身邊又有多少個“包國維”?我們的下一代,中國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人因愛慕虛榮而走上了不歸路?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因此,將閱讀賦予全新的內(nèi)涵——我們應在閱讀過程中吸取教訓,反思歷史人物,并反思自己的作為,這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更是筆者所要呼吁的,以及本文所要探尋的“真理”。只有杜絕溺愛、縱容和主觀教育,給予青少年信心和希望,才能為他們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注釋:
① 除“胡大”外,小說中并沒交代戴老七、小謝和陳三癩子等人的背景,但文中卻注明了這都是“老包的朋友”,因此通過推理我們可以確定,他們與老包都屬于同一階層。
[1]陶麗萍.現(xiàn)代都市人生的深刻透視——淺論張?zhí)煲碇S刺小說《包氏父子》[J].理論月刊,2003(12):136-137.
[2]賴志明.簡捷·夸張·幽默——從《包氏父子》和《華威先生》看張?zhí)煲硇≌f的諷刺藝術(shù)個性[J].西江大學學報,2000,21(4):54-57.
[3]鐘敏.試論《包氏父子》與《高老頭》父愛的相似性[J].作家,2010(16):103-104.
[4]李敏,朱永鋒.讓審美觸角向另一類父子沖突延伸——《包氏父子》再闡釋[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