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產后缺乳的中醫(yī)療法
楊 柳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本文介紹產婦缺乳的中醫(yī)療法。
缺乳;治療;中醫(yī)療法
產后產婦缺乳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現(xiàn)將產后缺乳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多發(fā)于產后2~10 d內,產后即乳房不脹,乳汁稀少,不足哺乳,或全無乳汁。另一種情況是產后哺乳正常,因突然高熱或七情所傷,乳汁驟減,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發(fā)病率20~30%。
2.1 產后最初幾天 母親乳頭的問題;奶瓶、配方奶的干擾——母親失去了信心(圖1)。
2.2 未能實施按需哺乳 ①吸吮時間過短、吸吮無力;②吸吮姿勢不正確;③喂奶次數(shù)過少;④夜間不喂奶;⑤不適當添加輔食;⑥嬰兒舌系帶過短;⑦乳頭錯覺。
圖1 產后最初幾天缺乳原因
2.3 其他 嬰兒生長發(fā)育的需求,暫時性的母乳分泌不足。
①肝郁氣滯型選用下乳涌泉散加減(當歸、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蘆、桔梗、木通、白芷、山甲、甘草、王不留行);氣血虛弱型選用通乳丹加減(人參、黃芪、當歸、麥冬、木通、桔梗)。②用成藥催乳飲。③月子餐催乳。
4.1 優(yōu)點
4.1.1 增加乳汁分泌 乳頭、乳暈、乳管是神經末梢豐富的部位,具有觸覺受體,通過按摩刺激乳頭、乳暈,將興奮上傳到大腦底部的垂體前葉和后葉,引起縮宮素和催乳素的分泌,加強了泌乳反射,增加了乳汁分泌,柔和的乳房按摩有利于刺激排乳反射,所以效果明顯。
4.1.2 促進產后子宮恢復 乳房按摩促進母體分泌縮宮素,縮宮素可以促使母親產后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促進子宮復舊。
4.1.3 預防乳腺炎,美化乳房 產后乳管阻塞,乳汁排出不暢,造成乳房小葉又硬又腫,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乳腺炎和乳腺膿腫。應用儀器梳理、振動加手法按摩的方法,疏通乳管,使存積的乳汁向外溢出,改善乳汁積聚,消除腫塊,預防乳腺炎的發(fā)生。減少乳脹導致的疼痛,增加乳汁分泌,緩解乳腺增生,美化乳房。
4.1.4 為“問題”乳頭解困 有些產婦乳頭短、平、凹陷,給母乳喂養(yǎng)造成困難,通過2次/d、每次10~30次的拿捏按摩,可使癥狀有所改善。通過按摩,大多數(shù)產婦都能成功進行母乳喂養(yǎng)。
4.1.5 其他 時間短,見效快,無痛苦,安全、方便,效果好。
4.2 注意事項 見本筆談《乳汁量的判斷及乳房按摩方法》一文。
4.3 分型選穴位
4.3.1 原因 乳汁化源不足,或排出不暢,均可導致缺乳。有虛證、有實證。
4.3.1.1 氣血虛 表現(xiàn)為脾胃弱,分娩失血過多,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氣不足,宜壯脾胃。
4.3.1.2 實證,肝郁 產后抑郁。乳絡不通,阻礙乳汁運行。足厥陰肝經氣滯,宜清肝火。
4.3.2 針灸 主穴:膻中、乳根、少澤、足三里、前谷。配穴:氣血虛加脾俞;肝郁加太沖和內關。
4.3.3 選穴配圖 乳根:足陽明經穴,疏通陽明之經生乳。部位:乳頭直下,乳房根部(圖2)。
膻中:氣會,八脈交會穴,氣為血之帥,具有調理沖任、調氣催乳作用,是通乳要穴。部位:兩乳頭間連線中點(圖3)。
少澤:小腸經井穴,催乳特效穴,通經絡,化乳生乳。部位:小指尺側指甲角旁(圖4)。
圖2 乳根穴
足三里:胃經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通調氣血之壅滯,健脾胃,助乳汁生化之源。部位: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圖5)。
圖3 膻中穴
圖4 少澤穴
前谷:小腸經滎穴,主治乳汁不足。部位:微握拳,在第5掌指關節(jié)前尺側,掌指關節(jié)前之橫紋頭赤白肉際(圖6)。
脾俞:俯臥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圖7)。
圖5 足三里穴
太沖:足背側,當?shù)?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圖8)。
圖6 前谷穴
內關: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圖7 脾俞穴
圖8 太沖穴
R174
A
1672-7185(2014)19-0007-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9.008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