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際 曹 薺
美國法解決管轄權沖突之“被告人管轄”原則論析
——以Grace v.Mac Arthur為分析判例
任 際 曹 薺
“Grace v.Mac Arthur”是美國法中有代表性的涉及訴訟管轄的案件之一。該案件的主審法官在審理中,通過其所貫穿的訴訟“被告人管轄”理念與方法判斷其是否具有管轄權,這一理念與方法在該案判決中不僅得以實現(xiàn),而且,作為了美國法解決管轄權沖突較為典型的一個重要判例。對于該案件,我國有少量的介紹,但是,對案件尚沒有予以更多的法例解讀與理論分析。實際上,由此通過比較與分析不同國家的國際私法問題,在國內法中謹慎適用涉外訴訟“被告人管轄”原則,是具有理論意義以及立法和法律實施意義的。
Grace v.Mac Arthur;管轄權沖突;對人訴訟;被告人管轄原則
國際私法研究中涉及法律適用程序的研究,首當其沖涉及管轄權問題,即涉及到管轄權沖突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國家的程序法對管轄權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與要求,它是國際私法爭議的解決方法中非常明顯的沖突表現(xiàn),管轄權沖突是國際私法沖突的重要情況①筆者提出了國際私法關系、國際私法沖突這樣的概念和觀點,并在所撰寫的《國際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中進行了論述。本文因篇幅不詳述。。作為遵循判例法的美國,“Grace v.Mac Arthur”案件由于直接表現(xiàn)美國不同州之間的管轄權沖突,以及解決這種沖突的基本沖突法方法,在美國法中具有案例意義或法律意義。分析不同國家的管轄權沖突的解決方法有益于國際私法適用中的法律制度比較,從而選擇解決沖突的法律。對于此案件,在我國,雖然有介紹②對于“Grace v.Mac Arthur”案,我國學者較早的有關介紹主要有,韓德培、韓健《美國國際私法(沖突法)導論》;王軍《國際私法案例教程》等。本文所關注和分析的是該案件涉及管轄權沖突的解決方法,并提出了它可以在美國作為解決管轄權沖突的最基本原則。,但是,對于該案件中因送達地點問題使得案件中具有的涉及管轄權沖突或爭議,尤其是運用“被告人管轄原則”解決方法,尚無法例分析和理論研究。
本文以Grace v.Mac Arthur案例分析美國涉及管轄權沖突的“被告人管轄”解決方法,提出該方法是美國解決管轄權沖突的一個最基本原則;而且,通過研究該案件主審法官(Henley)在判決意見中有法律意義的論述,認為它可以成為美國解決管轄權沖突的一個代表性判例,而“被告人管轄”的典型意義在于,它可以成為國際私法解決管轄權沖突的一個適用原則。
“Grace v.Mac Arthur”之案例,是美國阿肯色州的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審理的一起有關合同訴訟的案件。在該案中,兩個原告人同為阿肯色州的居民,在位于該州的聯(lián)邦法院提起了一項有關合同爭議的訴訟,而該案件被告之一Ronnie Smith(以下簡稱史密斯)則是田納西州的居民。
該案件涉及管轄權方面的基本事實是,該案件被告人之一的史密斯(Ronnie Smith),在從美國田納西州的Memphis乘坐飛機前往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時,當飛機正在飛越美國的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之地點的上空時,被送達人約翰·馬歇爾(John D.Mac Arthur)送達了法院的傳票,由此提起了異議。從而,在該案件中,除了案件有關的實體法爭議之外,又形成了該案件中的管轄權沖突或爭議問題,即,該傳票送達是否是依照了美國的《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民事訴訟規(guī)則》(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for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s,簡稱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the Federal Ruls of Civil Procedure)的規(guī)定操作;這種送達是否能夠決定阿肯色州的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的管轄權。
簡言之,在Grace v.Mac Arthur一案中,阿肯色州司法執(zhí)行官為送達傳票,追蹤被告人也登上飛往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的飛機,當飛機飛越阿肯色州上空時將傳票面交被告,從而完成了送達(韓德培、韓健,1994:27)。
在本案中,法官判斷的事實還在于,被告人在阿肯色州的存在不僅十分短暫,并且可能無法造成使被告人因為在該州的“存在”而“效忠于其統(tǒng)治者”或服從于該州法院的管轄的后果,因為乘飛機飛越某一州的人對于這種“入境”的后果通常不會認真地加以考慮??墒?Grace v.Mac Arthur這一判例的結論,在美國的法學理論上并沒有被否定,且美國《第二次沖突法重述》也將此案收入其判例報告注釋之中①See Restatement(Second)of Conflict of Laws Article 28(Reporter’s Note).。
對于上述案情的管轄權爭議,筆者作以下兩種歸結,即,該案件訴訟爭議事實中的管轄權沖突可源于該國的兩個基本法律范例,其一,涉及到的是英美法國家訴訟中實行的有效控制原則,在這些國家“對人的訴訟”中,被告人在本國境內或所轄境內能夠收到法院等相關機關的傳票,即為有效控制,法院可以行使管轄權;其二,涉及到的是美國法管轄中的最低限度接觸(minimum contact)原則,法院可根據(jù)“最低限度接觸“判斷和確定管轄,現(xiàn)在,美國往往根據(jù)這種最低限度接觸原則,實行所謂“長臂管轄”(Long arm jurisiction)。
在以上的Grace v.Mac Arthur案情中,Grace v.Mac Arthur原本是涉及合同糾紛的案件,但由于判斷因送達事實中發(fā)生的管轄權問題,出現(xiàn)或發(fā)現(xiàn)了管轄權沖突,即,發(fā)生了做為送達傳票的阿肯色州的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是否擁有管轄權的沖突問題。在美國,法院有無管轄權,是判決是否承認和執(zhí)行的法律要件,背離管轄范圍的判決一般會導致執(zhí)行法院推斷判決無管轄權依據(jù),當事人則可喪失請求承認和執(zhí)行的依據(jù)。
司法實踐中,對于當事人而言,管轄權是提起訴訟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事項,關系到當事人的起訴是否能夠被法院受理;對于法院而言,“管轄權是訴訟的入口,是法院具體行使審判權的前奏”(常怡, 2002:251)。一般而言,“管轄權的重點是在于法院受理、審判、裁決案件的適用法律的若干方面”(任際, 2011:183),民事訴訟中的管轄是指各級法院之間和同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而國際民事管轄權是指一國法院或具有審判權的其他司法機關依據(jù)國際條約或國內法,對有國際因素或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案件進行審判的資格(任際,2000:120)。
在中文中,所謂“管轄”,主要包含的是統(tǒng)轄的意思,在一個案件所體現(xiàn)的管轄權中,主要是判斷“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權力或權限,民事訴訟中的管轄是指各級法院之間和同級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權限”。
在英文中,是可以jurisdiction表示管轄權的。但是,在對美國法中jurisdiction的解釋中,卻可看到更多的解釋內容。如,(1)它是指宣示法律的權利,或者更寬松一點,指政府對其境內的所有人和物行使權威的一般權利,即廣義的“管轄權”,基本上等共同與“權力”(power)一詞;(2)它可以表示能夠在其中行使權力的地理區(qū)域,即“法域”或者“(司法)轄區(qū)”(蘭磊,2006:194-195);(3)它可以是表示民事訴訟法上狹義的“管轄權”,是指法院裁決案件并作出得到其他法院和政府機構承認和執(zhí)行的有約束力判決的權力。在美國訴訟法上,可稱為“司法管轄權”(judicial jurisdiction)①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9thedition),p927.。
由于美國法中的這種管轄權含義的廣泛性,在其具有不同層級、不同州管轄權范圍的法律制度的背景下,肯定會造成相應的多種管轄權沖突。“Grace v.Mac Arthur”這一合同訴訟案中,即是在這種法律情況下發(fā)生了阿肯色州的地區(qū)法院的管轄權問題。
這一管轄權沖突是明顯的“普通管轄權”(competence generale directe)范圍中的沖突,“普通管轄權”的法律意義在于根據(jù)訴訟立法可以作出的有關判決。所以,法院有無管轄權是作為確定是否承認或者執(zhí)行其判決的要件,背離管轄范圍的判決可能導致執(zhí)行法院直接確定無管轄權,而也可能導致當事人失去請求承認和執(zhí)行的法律依據(jù)。
Grace v.Mac Arthur案件的審判法官針對上述沖突的判決論證②See Grace v.Mac Arthur 170F.supp.442(1959).,論述了“州”的上空的界限范圍,即使是飛行高度超出了現(xiàn)有的在美國或某一州內的飛行高度,而且對此,法官認為該案中的飛行是通常的商業(yè)飛行,飛機“飛行于通常的可飛行空間”;并且,指出了當傳票送達被告人史密斯時,史密斯乘坐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該法官認為,這就可以適用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4(e)的規(guī)定③US the Federal Ruls of Civil Procedure 4(e).,從而否定了被告人史密斯要求該送達無效的請求。而且,該法官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公平的、合乎實際的”,盡管乘坐飛機比利用其他交通工具途經某地的時間短得多,但它和其他交通工具并沒有實際的區(qū)別,僅僅是程度不同而并不應造成適用規(guī)則的差別。
分析該法官的這些論證,可以看出,在對于其是否具有管轄權的判斷問題上,法官的判例意義,可將法官觀點進行如下分析:
其一,作為某一個地域的“州”的上空界限范圍可以決定法官或法院的管轄權,即,這種飛行以及這種飛行范圍可以是管轄權的事實依據(jù)。這表明,在美國,對于管轄權的基本確定中,地域管轄原則可起到直接的重要作用,地域管轄是其主要的管轄權原則,這一點對于其國際私法中管轄權沖突的解決有突出影響。
其二,當傳票送達被告人史密斯時,史密斯所乘坐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上空,也即認為這種送達可以是一種直接的訴訟階段,在該階段中,該種送達由于送達了被告人,屬于最低限度的接觸而可以確定發(fā)生對人的訴訟。
其三,針對史密斯乘坐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時被進行了送達,盡管“乘坐飛機比利用其他交通工具途經某地的時間短得多”。這是恰恰也是筆者在歸納和強調了上述兩點之后,特別提出和分析的問題。
該法官這種所謂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的判斷,無疑是法官最有力和最合理的判斷,因為,在普通法中管轄權的地域性是直接的,不論從何種角度解釋管轄權,它都有地域范圍中的法律權威和執(zhí)行的意思,史密斯乘坐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其表明的事實是在于史密斯位于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這在美國法中是表示為特定“在場”之意;這也直接涉及到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判斷被告人是否親自在場、也即最低“接觸”的限度問題。只要送達時被告人親自在場,即認為法院有管轄權。
筆者認為,針對美國的司法現(xiàn)實,這種親自在場可以是“臨時在場”(physical presence),在這里,“臨時在場”是強調被告人只要在場,即使是臨時在場,即是被告人親自在場④我們將physical presence翻譯為“臨時在場”,因為,它是意思和意義都是強調被告人只要在場,即使是臨時在場,只要被告人親自在場即可認定“在現(xiàn)場”。,它是美國民事訴訟中一個極重要的法律要求。對于“physical presence”,有的文獻也翻譯為“有形在場”,但我們翻譯為“臨時在場”,這與該詞義表達上的被告人親自在場的法律判斷意義是更貼切吻合的,它是在于認定被告人“在現(xiàn)場”的“最低接觸”。
同時,需要指出,實際上,這種論證判斷還表現(xiàn)出,只要送達被告人有效,這一送達的具體“地方”可以成為對人訴訟(action in personam)的管轄規(guī)則,這也是一個解決具體的管轄權沖突的方法。
在此,也可以看出,美國法解決管轄權沖突的原則還主要是基于該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的訴訟規(guī)則,從其判例法以被告人位于受訴法院之地點、并經送達傳票為根據(jù)確定管轄權,這種“被告人管轄”是一種解決管轄權沖突的基本方法與適用原則。
具體說,第一,美國聯(lián)邦法院或各州法院能否行使管轄權,取決于其是否能夠按照法院所在地(州)的民事訴訟程序對境內的被告人進行合法送達或送達適格,而具體到對人的訴訟,在解決管轄沖突時通常要求被告人在送達傳票時,必須身居內國境內①有觀點認為,《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4條有關“正當法律程序”條款的規(guī)定,對不在訴訟地的被告人送達傳票可能會引起憲法問題。。而有效送達被告人是進行合法送達或送達適格的法律目標。
第二,在被告人管轄原則下,意味著只要實現(xiàn)了法院與案件被告人的“最低限度的接觸”(minimum contact),即可以判斷法院具有管轄權。所以,也才可以認為,在美國,解決管轄權沖突的法律基礎是源于“有效控制原則”(effectiveness)。
由此分析可看出,在以普通法為法律制度基礎的美國,解決管轄沖突的方法是可以通過有效送達被告人而加以實現(xiàn)的,這是“被告人管轄”的最實用的意義,它實際上就是美國法中解決管轄權沖突的一個基本方法。在近幾年的美國聯(lián)邦法院的不同判例中,包括在對于域外管轄權的判斷問題上,它也已經成為判斷和解決法院管轄沖突的基本原則,并已經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得以運用。
也因為這一原則可以比較簡單地強調出被告人在場的具體“地方”,即使是這種在場是某種“臨時在場”(physical presence),這種“臨時在場”實質上是“被告人管轄”原則的判斷焦點或核心,也是該方法和原則實施中的具體的法律方法。
同時,Grace v.Mac Arthur案件的法官論證中說明,只要通過被告人“在場”這樣的推斷管轄沖突的解決方法是具體的、也是有傾向性的,它的基本內在的法律含義是:保護原告人的權益和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而該案件的國際私法意義在于,它充分表明,在管轄沖突的解決方法上,連接點是一種有效的、直接的法律方案,“連接點是具體將某種特定的法律關系,連接于具體的法律適用規(guī)范的聯(lián)系因素或媒介因素,連接點的基本作用通過對于法律行為、法律現(xiàn)象、法律關系的連接,用以作為法律適用或法律選擇的工具”(任際,2013:159),由此,它可以表明法律關系所受到的管轄范圍,從行為被場所支配的傳統(tǒng)國際私法觀念和方法來看,法官仍然采取的是“場所支配行為”的傳統(tǒng)私法標準②場所支配行為并不僅是對法律行為的認定,實際上它還表達了“行為地與行為方式的關系,在沖突規(guī)范的運用中,表現(xiàn)出行為地法決定行為方式”,參見任際:《國際民事訴訟法》2000年版。。
在該案中,對于涉及地域的“場所”的判斷是有特殊表達的,它使用的是“臨時場所”的表達可以決定場所支配行為的法律狀態(tài),該法官關于被告人史密斯乘坐的飛機和飛機上的乘客“都在阿肯色州的“territorial limits”的論證,所證明的即是一種被告人與“最低限度接觸”的“被告人管轄”原則。而且,還可以通過“physical presence”即“臨時在場”的這種形式上的連接點,確定對于具體案件可以管轄的法院。
針對這種“最低限度的接觸”,有觀點認為其是“長臂管轄權”(long arm jurisdiction)的直接體現(xiàn)。事實上,這種方法至少在操作上是簡便易行的。不過,盡管“被告人管轄”是由于“最低限度的接觸”而可以決定法院管轄,但它也被不斷批評,認為這種管轄超出了管轄權的合理界線。
這樣一個典型的體現(xiàn)和運用“被告人管轄”訴訟原則的判例,在美國沖突法的第二次重述中被使用,成為該國有重要法例意義、或國際私法或沖突法意義的判例。
在美國的民事訴訟中,對人的訴訟也是一種確定法院對案件具有的管轄范圍的分類,而法院實現(xiàn)受理案件的基本初始行為是在其管轄的范圍之內將傳票送達給被告人,因而送達傳票成為法院對這類被告人可以行使管轄權的基本前提。在這種訴訟送達過程中,境內送達有時是由送達人直接送達給被告人,境外送達則更多的是非直接送達,比如,以郵遞的方式送達。這實際上也體現(xiàn)出訴訟“被告人管轄”的理念。對于這一問題,美國《第二次沖突法重述》第26條表述為:“…在訴訟進行的每一個新階段,都必須給當事人合理的通知和合理的參加審理的機會”①Restatement(Second)of Conflict of Laws,Article26.。
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the Federal Ruls of Civil Procedure),盡管提倡保護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給當事人合理的通知和合理的參加審理的機會”,但是,該規(guī)則對于完成送達方式的規(guī)定是更有利于原告人的,也更有利于某一聯(lián)邦法院對其他司法轄區(qū)的或其他國家的被告行使管轄權。具體說,該《規(guī)則》5(b)規(guī)定:“對律師或者當事人的送達通過將一份文本交付給律師或者當事人而完成,或通過將其寄送至所知的律師或當事人的最后地址而完成;如果不知道其地址,通過將其留放在法院的書記官處而完成。在本規(guī)則的范圍之內,文件的交付意味著,將其交給律師或當事人,或將其留在該律師或當事人的辦公室,交給一個秘書或其他負責此事的人。如果沒有負責此事的人,將其置于該辦公室內一個引人注意的地方。如果該辦公地點關著門,或受送達人沒有辦公室,在受送達人居住的房子或其慣常居住的地點將其留給某些年齡適當并有相應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的人。通過郵遞送達的,送達自寄交時完成”(王軍,1999:350-355)。
以上可產生于國際私法沖突中,具體為所產生國際私法的管轄權沖突問題是,其一,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上的差異,以及各國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風俗、社會習慣,使得它們在決定具體的訴訟法規(guī)范與方法時,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大的區(qū)別,如,美國法中,訴訟“被告人”的理念;英國法中訴訟中的效忠理念;等等。其二,由于司法管轄權是國家主權的直接體現(xiàn),各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司法干預的立場是一致的,沒有一個國家會放棄司法管轄權,因此,不同的立法會產生法律沖突。至今,國際上沒有普遍認可與遵循的解決國際民事管轄權沖突的規(guī)則或慣例存在,各主權國家在本國法中確定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規(guī)則(任際,2000:124)。
以上,就決定了各國對如何確定管轄權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不同,是管轄權沖突產生的基本前提,而不同國家、包括具有不同法域國家的地方之內,管轄權也有不同的法律判斷方法,這些方法并不是一致的,也所以,國際私法是應當研究國際民事訴訟問題的,其中首要的即是訴訟管轄權。這類訴訟管轄權是指一國法院或具有審判權的其他司法機關依據(jù)國際條約或國內法、對有國際因素或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案件進行審判的資格(任際,2011:183)。這種資格是不同于國內法研究中的管轄權界定的,所以,不能簡單套用國內法的某類管轄權的運用方法。而“被告人管轄”訴訟原則在各國訴訟法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美國法例中的Grace v.Mac Arthur案;英國法強調諸如行為若在英國境內發(fā)生,英國法院有管轄權,甚至即使被告不在英國②The Supereme Court Rules.,等等。在中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適用法》中雖然堅持了“原告就被告”的法律習慣,但并沒有明確管轄權沖突法律適用的法律基本原則,不妨,將“被告人管轄”作為原則加以直接規(guī)定,作為解決管轄權沖突的基本原則之一,其法律目的是保護原告人的權益和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1] 常 怡(2002).《比較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法學出版社.
[2] 韓德培、韓健(1994).《美國國際私法(沖突法)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3] 蘭 磊(2006).《英文判例閱讀詳解》.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4] 任 際(2000).《國際民事訴訟法》.沈陽:沈陽出版社.
[5] 任 際(2011).《國際私法專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6] 任 際(2013).《國際私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7] 王 軍(1999).《國際私法案例教程》.北京:中國政法法學出版社.
[8] Grace v.Mac Arthur 170F.supp.442(1959).
[9] Black’sLaw Dictionary(2009).West,A Thomson Reuters business.
■責任編輯:車 英
The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 of“Jurisdiction of the Defendant”among the Solution to the Jurisdiction Right Confliction in American Law——On the Case of Grace v.Mac Arthur
Ren Ji(Professor,Liaoning University)
Cao Qi(Doctoral Candidate,Liaoning University)
The case“Grace v.MacArthur”is one of the typical cases which involved in the litigation jurisdiction in the American Law.Since it directly reflected the conflict of jurisdiction right among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fundamental method to solve this conflict,the case was symbolized with the meaning of justice and legislation.The method and concept of“the defendant jurisdiction”was applied in the case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court has the jurisdiction right during the process of judgment by the presiding judge.The case not only was manifested as a classic one in the solving the confliction of jurisdiction in American Law but also embodied this method and concept via the judgment.We had some introduction over this kind of cases in our country,however,the confliction and dispute involved in the jurisdiction right which were causing by the processing loc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method used to solve it which resorting to the“principle of the defendant jurisdiction”are lack of leg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As a matter of f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issues in different nations,it is of theoretical,legislative and enforcing significance to apply cautiously the principle of“the defendant jurisdiction”in foreign proceedings to domestic laws.As a matter of f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issues in different nations,it is of theoretical,legislative and enforcing significance to apply cautiously the principle of“the jurisdiction of the defendant”in foreign proceedings to domestic laws.
Grace v.MacArthur;the conflict of jurisdiction;jurisdiction of the defendant
任 際,遼寧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沈陽110136。Email:prefren@126.com。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lnfx20090301)
曹 薺,遼寧大學法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