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記者在北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受八項規(guī)定等政策影響,各地駐京機構接待數(shù)量明顯減少,但有些接待任務依然較重,公款吃喝甚至公款腐敗仍有潛在空間。西南某省駐京辦一年僅公務接待就超過2000次,很多應撤銷的縣級駐京辦改名為服務中心、聯(lián)絡處、會館等,仍然私下運行。
設立駐京辦的本意,是為了加強與中央部門和北京市的聯(lián)系,減少出差來京人員,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然而,駐京辦在現(xiàn)實中卻成為公務接待的黑洞。在三公經(jīng)費降聲一片的背景下,駐京辦三公支出卻在逆勢上漲。以廣州市駐京辦為例,2012年三公支出1061.7萬元,這個實有人員僅36人的機構,人均三公支出竟超過29萬元。同時,國家近年集中撤銷625家駐京辦事機構,但不少縣級駐京辦改頭換面,頑強生存。
駐京辦之所以屢叫不停、屢治屢亂,一方面在于“跑部錢進”的利益土壤依然存在。行政審批改革十年來,雖然砍掉了接近70%的審批事項,但是行政權力依然過大,目前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F(xiàn)行分稅制下,財政轉(zhuǎn)移支付資金缺乏一套規(guī)范的計算程序和分配公式,中央各部委在管理和審批上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于是,“跑部錢進”成為投資最少、見效最快的途徑。地方有意愿設置駐京機構,織就一定的人脈關系網(wǎng),并為領導進京提供用餐、住宿、送禮等接待服務。
同時,個人利益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駐京辦直屬派出地政府領導,卻又是在異地開展工作,“天高皇帝遠”,儼然成為監(jiān)管盲區(qū)。駐京辦餐飲既安全,又有特色,被視為公款吃喝的避風港和安樂窩。去年,央視記者暗訪十余家省級駐京辦餐廳,發(fā)現(xiàn)包間和宴會廳都已預訂一空,部分公務接待抽的是真龍煙,喝的是茅臺酒。有的領導還借公款接待之機開出巨額發(fā)票充賬,把公家的錢揣進個人腰包。除了承擔公務,駐京辦還是領導的“生活秘書”,要為領導及其家人來京就醫(yī)、子女就學等提供“一條龍”服務。
行政審批的權力過大,領導干部的以權謀私,駐外機構的特殊屬性,共同締造了駐京辦這個“特權怪胎”。這不僅助長了鋪張浪費,滋生了公款腐敗,更嚴重擾亂了行政管理運行,影響了政府部門形象。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是不允許有法律和制度外的特權存在,加強駐京機構的規(guī)范和管理勢在必行。
首先,進一步轉(zhuǎn)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政府間財政轉(zhuǎn)移支付制度,從而約束部委權力,鏟除“跑部錢進”的土壤。曾經(jīng),“要錢跑項目”的各路人馬齊聚國家發(fā)改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如今,隨著國家發(fā)改委大刀闊斧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拜訪發(fā)改委的地方官員明顯減少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有切斷跑項目、要資金的利益鏈,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駐京辦亂象。
其次,明確監(jiān)管責任,完善管理制度。對于駐京辦應實行派出地和北京市雙重管理,厘清責任分工,加強溝通協(xié)調(diào),消除“管得著的夠不著,夠得著的管不著”的管理盲區(qū)。駐京辦的人員編制、三公支出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jiān)督,讓違規(guī)設立變相運作的駐京辦顯出原形,讓不落腰包的腐敗和謀取私利的行為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