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
這是一個情節(jié)縱深長達10年的新聞故事。2001年1月17日,我和同事、攝影記者楊新宇見證并記錄了重慶市民、大禹第139代孫、曾子第77代孫曾祥忠先生帶著兒子在重慶南岸涂山公園大禹雕像前的祭祖儀式。10年以后,2011年2月的一天,曾爺爺找到我,談起10年前那次祭祖儀式的后續(xù)故事。
10年前第一次和曾爺爺見面,就覺得他的手掌像銼刀一樣粗礪。他現(xiàn)在住在買來的楊家坪供電局宿舍,沒有電梯,電線在樓道墻上盤根錯節(jié)。我們一起爬樓梯,有一個小伙子走在他后面,他馬上讓道示意那人先走:年輕人,你先走。
家世
曾祥忠家里客廳墻上掛著河圖洛書和八卦圖,還有一幅孔子像——那是1984年孔子誕辰2535年,作為孔門弟子后裔,曾祥忠應邀去山東曲阜孔府參加國家主持的“文革”后首次祭孔大典時請回來的。
曾祥忠的家世是一部情節(jié)縱深長達2000多年的史詩。據(jù)《史記》記載,軒轅黃帝第四代孫就是大禹。話說大禹第五代孫曲烈分封到鄫國(現(xiàn)在山東棗莊),后來把“鄫”改為“曾”作為姓氏,大禹傳到第62代出了曾參(即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曾子),曾氏傳到第70代出了曾國藩。而曾祥忠,是大禹第139代孫,也是曾子的第77代孫。
客廳邊小書房的書架上,在一本曾國藩《經(jīng)史百家雜鈔》下面,是著名歷史小說家唐浩明題贈“曾祥忠先生雅正”的精裝三卷本《曾國藩》小說。書架上還擠滿了《李白全集》、《周易辭典》和《四書五經(jīng)》。
那套《四書五經(jīng)》中,有一本是曾祥忠的祖先曾子寫的,即是與《論語》、《中庸》、《孟子》合稱“四書”的《大學》。在孔門諸生中,曾子最大的貢獻,莫過于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九字訣,把中國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打包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現(xiàn)在連最爛的電視劇都曉得的“家國情懷”。
曾子與其父曾點都是孔子學生,均入七十二賢人之列。曾子還與顏子(顏回)、子思(孔伋)、孟子一起被尊為儒門“四圣”,曾爺爺對此如數(shù)家珍。他說:“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亞圣,顏回是復圣,我們祖先曾子是宗圣??鬃拥膶O子孔伋,叫述圣。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學生,有點關門弟子的味道??鬃颖仍哟?6歲,孔伋又是曾子的學生,因為其父孔鯉死得年輕,我們老祖宗就教他。所以我們老祖宗在孔門里面,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p>
曾祥忠一家怎么來到重慶的呢?據(jù)考證,曾子家族開枝散葉,分布到全國各地。清初,曾子65代孫曾貞鴻做云南曲靖太守,后調重慶府任職,舉家遷往璧山縣。解放前,璧山縣建有曾子廟,現(xiàn)已不存。曾家當時就住在廟中,曾祥忠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曾子廟降生的曾子后人。
家風
曾祥忠是新中國的同齡人,從小在學校學的,是新的東西;回到家里,關起門來,跟父親學的,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
他說,父親曾樹生是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在璧山參軍的文職人員,在白崇禧任部長的軍訓部軍學編譯處當秘書?!翱箲?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本來我父親也可以去的,但父親說,抗戰(zhàn)時國家有難,我為國盡忠,現(xiàn)在勝利了,我要回家盡孝。我們家里講的就是一個忠孝傳家,相傳《孝經(jīng)》也是我們老祖宗曾子寫的。”
解放后,曾家就住在璧山縣政府對門,曾樹生因為有文化,就成了夜校老師,有些南下干部沒有文化,他就教他們,南下干部尊敬地叫他“曾老師”。曾祥忠說:我們是一個低調家族,還因為這些干部都認得到我父親,所以歷次運動,我父親都平安度過,雖然只是在一家合作日雜商店當?shù)陠T,賣鐵鍋、籮篼、碗。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堂堂正正做人,默默地勞動,默默地生活,所以我們家都是小小心心生活的人。
20世紀60年代,璧南河上的曾家橋有點矮,夏天一發(fā)洪水就遭淹。某日,這岸一個農(nóng)婦到河對岸的東山打柴,背著一大背兜柴,天黑了,發(fā)洪水了,水淹橋面,一腳踩空,就遭洪水沖跑了。曾樹生聽說后,就給《四川日報》寫信反映情況,信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曾祥忠永遠都背得到:“夕陽西下,炊煙飄在農(nóng)家的屋項上,落水農(nóng)婦家中的幼小孩童,啼哭盼娘歸。”
后來,《四川日報》把曾樹生的信轉回縣上,石橋就加高了。
當時寄一封信要8分錢,曾祥忠說:我們家里窮,父親23塊錢工資要養(yǎng)活全家5口人,母親還帶我們到璧南河邊種菜吃。彼時小面重慶8分一碗,璧山7分,寄一封信的8分錢,可以做一天的菜錢了。但曾樹生為了鄉(xiāng)親,不在乎這8分錢。
兩個碗
話說《重慶晨報》那年報道曾祥忠一碗薄酒“涂山腳下祭大禹”后,被著名作家、重慶文史館副館長王群生先生看到了,就給曾爺爺打電話,從而開始了兩人的友誼。
曾祥忠回憶道:“晨報的報道出來兩三年后,王老師找到我的電話打過來,說這幾年他在電腦上查了,2001年1月16日我們在重慶南岸涂山祭大禹是新千年首祭,因為當時無論國家還是民間,都沒有類似的活動。他說,請你注意,你們這是唯一的,因為其他東西可以復制,唯有‘新千年伊始這個時間不能復制,這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大好事。”
王群生建議把《重慶晨報》上的新聞照片畫成一幅油畫,因為“油畫的材質要保存得久遠一些。這幅油畫如果畫好了,就成了‘涂山千年祭,重慶兩個碗,很有意義”。
王群生說的“兩個碗”,曾祥忠沒聽懂?!巴趵蠋熣f,重慶兩個碗:一個是羅中立油畫《父親》上那個喝水的碗,一個是晨報上你這個喝酒的碗。一個是畫中的普通農(nóng)民,一個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禹王的后代。王老師很敏銳,兩幅畫中他看到兩個碗,一下子就把我點醒了?!?/p>
2001年,曾爺爺帶兒子在涂山腳下祭大禹的那尊禹王塑像,近年已拆了,要建更好的。有趣的是,涂山公園的人當年一看到曾祥忠,就叫一個畫家把他的樣子畫下來,他們說:現(xiàn)在終于找到模特兒了。原來塑大禹像,都是憑想象的,以后塑大禹像,就以你的臉形作依據(jù)了。曾祥忠說,我不胖,當時大禹治水那么艱苦,肯定瘦得很。
兩幅畫
2012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曾爺爺?shù)碾娫?,他興沖沖地說:“畫出來了!畫出來了!”
曾祥忠沒讓老朋友王群生(已于2006年病逝)“重慶兩個碗”的創(chuàng)意成為遺憾。隨后,我在曾爺爺家中看到了畫成的油畫,還是兩幅。他說:“這么多人出力,王老師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這可以說是他的遺愿。”
兩幅油畫的畫成過程,也是幾經(jīng)輾轉。曾祥忠和臺灣陳立夫老先生有過長達十幾年筆墨書香的忘年交。陳立夫為他題寫過“曾氏流芳”,他想找一個高手把它裱起來。一天,他看到電視里西南大學有一個名叫余純芳的書畫裝裱修復大師,就找上門去,并托她幫忙找畫家畫油畫。因為現(xiàn)在有名氣的畫家,要價都高,余教授就托人找了一個學生畫家。
這個學生畫家叫鄧中旭,云南騰沖人,當時在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學油畫。曾祥忠說:“小鄧到我家來,給我畫素描。畫上這個碗,就是我家里的碗。小鄧說,你端碗的手,一看就是一雙勞動人民的手。他從農(nóng)村出來,下過力,懂得我這個手,粗壯的骨骼,沒得肉?!?/p>
2008年6月,畫好了,曾祥忠去西南大學取回。在北碚車站等車的時候,他把畫靠墻擱著,來來往往乘車的人,都過來看。“有的說,你看畫上這個波浪,好有動感喲;有的又說,你從一個角度看,畫里面端酒碗這個人,很淡定,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又有點憂郁?!?/p>
他們沒有認出畫中端碗這個人,就是站在畫邊這個人,“但他們一看就曉得畫里面后景那個人是大禹,整幅畫,畫的是一個普通人端酒在祭大禹王。他們看,我在旁邊沒吱聲氣,悄悄看他們看畫以后的反應,我很高興,大家都還認得和記得大禹王?!?/p>
現(xiàn)已畢業(yè)、在騰沖縣民族完中教美術的鄧中旭在電話中說:“大一我就認識曾爺爺,結成忘年交,和曾爺爺兩次到涂山公園實地體驗,大四才把畫畫出來了。”
他沒有完全按新聞照片構圖。“如果純粹按照新聞照片畫,乍一看很真實,但細看就不那么真實了,因為沒有跳出來。歷史那么久遠,我要畫出它的神,而不僅僅是形。”
鄧中旭說:“大禹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倡導的,所以我處理他的樣子時,追求的是中國畫式的神似;但前景曾爺爺?shù)臉幼樱质墙⒃谒孛杌A上的西式寫實風格。我把曾爺爺?shù)囊路幚沓杉兒?,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中,比如漢代尚黑,是一種高貴的色彩?!弊詈螅a充道:“我忘記說了,我這張畫的指導老師是朱沙老師、付念屏老師、馬遙老師,謝謝他們?!?/p>
這幅曾祥忠命名為《遠古的呼喚》小幅油畫畫好之后,他還不甘心,又找到住家附近的畫廊再畫一幅大的,名叫《呼喚》。這家小小畫廊開在楊家坪實驗二小和老國美之間街邊,主人高永華曾是四川美院油畫系99級學生。高永華畫的這幅大畫,以晨報的新聞照片為素材,還參考了曾祥忠以前的一些照片。他說:“遺憾的是這幅畫還不夠大,所以還有好多細節(jié)出不來。”
當年跟著父親在涂山腳下祭祖的清秀少年曾令劍(曾亮),現(xiàn)已長成一個膀大腰圓的大漢,是渝州監(jiān)獄的一名獄警,四歲的女兒芳名中也有一個“禹”字。他說:“小的這幅,爸爸要;大的這幅,爸爸給我。我的新房子正在裝修,裝修好了,我就請回去掛在我的客廳里?!?/p>
一座塔
曾爺爺2009年犯了一次腦梗塞。他說,當時差點拿過去了,感到生命脆弱,一個畫、一個塔,在世間牽掛的兩件事,要趕緊完成。畫就是王群生建議他畫的那幅油畫,已完成;塔是曾子的紀念塔宗圣塔。父親、族叔和他共同用毛筆繪制了一幅宗圣塔的草圖,現(xiàn)在繪圖的人,只剩下他一個了。
曾祥忠曾將這幅草圖寄給臺灣的陳立夫先生,陳老先生欣然寄來“宗圣塔”題詞,開始了兩人長達十幾年的書信往來。
祥忠先生臺鑒:去年12月25日大函敬悉 承詢《大禹治水圖》一畫已在圖上題寫“為民造福,功垂萬世”,并已于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先行寄還,諒荷
專復 敬頌 時祺 陳立夫 啟 八十五年二月五日
陳立夫用圓珠筆寫在孔孟學會八行紅格信紙上寄來的信,有一大遺憾。1995年,曾祥忠請本市畫家張宏峰畫了一幅大禹治水的畫寄給陳立夫,陳老先生信中說畫已題字寄回,可是這幅沒有掛號(當時只有平函)的畫寄掉了,至今下落不明。但那些用紅筆寫著“恭祝新年健樂 陳立夫鞠躬”的賀年卡,收到了。這些分別從臺北市士林區(qū)德行東路338巷12-1號陳氏住宅、臺北市中正區(qū)南海路45號獻堂館孔孟學會陳氏單位寄給重慶大坪通信設備廠10車間工人曾祥忠的賀年卡,寄了十幾年,從未間斷,直到2001年陳老先生逝世。
曾爺爺說:陳立夫先生比我長50歲,我只是一個下力的老百姓,這些老先生,真是平易近人。他百歲的時候,我也給老先生寄去了祝壽辭,心香一枝,遙祝長壽。
陳立夫先生一共為曾祥忠題寫過“圣學淵源”、“曾氏流芳”、“宗圣塔”、“追遠齋”字幅?!白愤h齋”是曾祥忠臥室兼書房的名號,取自《論語·學而》里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語。
曾祥忠和坐在旁邊沙發(fā)上戴著老花鏡笑瞇瞇地打毛衣的老妻吳孃孃,向國家捐獻的不光是他們家那套價值連城的《武城曾氏族譜》,還有自己的遺體。
兩張“重慶市遺體捐獻”綠卡,夾雜在黑白的曾家族譜、父母照片和宗圣塔草圖中,攤在午后一點多鐘有點花花太陽的寧靜窗臺上,就像兩片跳動的綠葉。
(作者單位:重慶晨報。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楊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