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根
春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小時候,老北京城里過春節(jié)是非常講究的,老規(guī)矩、老理兒也特別多。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響聲,所以人們過春節(jié)有貼春聯(lián)、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春節(jié)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高潮。
我母親是滿族鑲黃旗人,祖上是跟隨清軍進入北京的,外祖父在晚清時官居四品,住在北新橋土兒胡同一所大宅院里。由于外祖父外祖母去世早,母親13歲便帶著7歲的弟弟由叔輩們做主包辦“被出嫁了”。當時母親年齡小也不懂得繼承遺產(chǎn),所以婚后生育我們姐弟7人生活非常窘迫。即便是這樣,母親每逢過春節(jié)老規(guī)矩老理兒一樣也不能少。就像老舍先生《正紅旗下》里寫的破落滿人一模一樣,雖然生活拮據(jù),為了面子每到年根底下家里也要準備好多年貨,比如買些豬肉皮,加上豆腐干、胡蘿卜、黃豆熬一鍋肉皮凍,用胡蘿卜、香菜、粉絲、剩米飯炸素丸子,炸豆泡、炸盒,蒸上幾鍋大饅頭,當然少不了燉上一鍋豬肉。把這些東西放在大笸籮里,上面蓋上油布放在窗根底下。過去北京的冬天特別冷,用這種天然的冰箱存放到正月十五都不壞(油布是一種防雨材料,黃色的、質(zhì)地很硬,過去老北京的雨衣雨傘都是用這種材料制成的,叫油衣、油傘)。
小時候,孩子們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能穿上新衣服、能放鞭炮、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晌疫^年從來沒穿過新衣服,都是哥哥們穿小了的舊衣服我再接著穿。但是每年春節(jié)都能穿上新鞋,因為鞋是母親自己親手做的,家里找些破“鋪襯”(破舊的碎布頭),刷上糨糊貼在木板上,干了以后揭下來,這就是做鞋底用的“袼褙”。把三四層“袼褙”疊加在一起剪成鞋底,因為“袼褙”很硬,要用錐子先扎個眼,再用大針串上麻繩,一針一針納鞋底,這就是老北京人所說的“千層底”。再用燈芯絨布剪成鞋面,然后和鞋底縫在一起,一雙新鞋就做成了。我從小都是穿這種母親做的鞋,夏天穿的主要是“方口鞋”,冬天有“五眼毛窩”“駱駝鞍兒”毛窩。
老北京過春節(jié)最講究的還有放鞭炮、逛廟會,那時的鞭炮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花色品種,我小的時候只有麻雷子、二踢腳、鋼鞭、耗子屎和滴滴芯兒?!昂淖邮骸笔且环N泥制的小老鼠,點著后在地上轉(zhuǎn)圈,只噴花但不響?!暗蔚涡緝骸币怀唛L,一分錢兩三根,也是只噴花不響,其實就是鞭炮捻兒。小時候過年只能買最小的鞭炮,紅色的小包30枚7分錢,還不舍得整掛放,要拆開了一個一個地放,往地上扔一個、往空中扔一個,“啪、啪”,單調(diào)清脆的炮竹聲在夜空中回蕩,帶給我童年無限的歡樂。
逛廟會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一項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過去北京城有著名的八大廟會,即:廠甸、護國寺、隆福寺、白塔寺、東岳廟、雍和宮、蟠桃宮、白云觀廟會。當時老百姓最愛逛的也是最熱鬧的廟會就是廠甸。廠甸廟會歷史悠久,已經(jīng)存在400多年了,是有著豐厚歷史底蘊的廟會,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極大的吸引力。廠甸位于和平門南新華街路東,一條只有十幾戶人家的不起眼的小胡同。東面是火神廟、西面是海王村,據(jù)說元代為修建大都宮殿,這里是官方燒制琉璃瓦的窯區(qū),后來叫琉璃廠。民國六年(1917年)在舊窯廠前的空地上建起了“海王村公園”(就是現(xiàn)在中國書店一帶),廠甸是老北京八大廟會唯一不以寺廟命名的廟會。過去的廠甸十分熱鬧,每到春節(jié)胡同兩側(cè)都是用席棚或布帳搭成的商鋪,花燈彩旗遮天蔽日,游人摩肩接踵,喧聲鼎沸熱鬧非凡。
逛完廠甸返回的人流里,大人“黑兒摟”著孩子(讓孩子騎在脖子上),手里拿著一人多高的糖葫蘆,有的拿著空竹、風箏、風車,孩子們戴著花臉(紙質(zhì)臉譜面具)、脖子上掛著像佛珠一樣一米多長的山里紅串,手里拿著大刀、紅纓槍,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歡樂,到處散發(fā)著濃濃的年味兒。大街小巷到處能聽到嘎嘎作響的風車聲,這“嘎啦嘎啦”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北京城,風車給京城百姓們帶來了新春的歡樂和喜悅,帶來了新年的好運。
(編輯·麻 雯 )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