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靜,沈 艷,陸惠紅,呂鶴群,張奎芳,談 昊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yī)院腦病科針灸科,江蘇 鹽城 224001;2.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100;3.江蘇省鹽城市仁德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面癱丸配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42例觀察
安 靜1,沈 艷1,陸惠紅2,呂鶴群1,張奎芳1,談 昊3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yī)院腦病科針灸科,江蘇 鹽城 224001;2.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100;3.江蘇省鹽城市仁德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目的:觀察面癱丸配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84例分為治療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給予自制面癱丸配合隔姜灸,對照組給予面癱丸加常規(guī)針刺。結(jié)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jié)論:面癱丸配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較好。
頑固性面癱;面癱丸;隔姜灸
我們自制面癱丸配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有較好療效,總結(jié)如下。
共8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20~65歲,平均(39.35±14.38)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9.26±8.53)個月。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0~65歲,平均(41.45±13.36)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8.05±9.19)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以面部表情肌運動不良,皺額蹙眉左右不對稱,口角歪斜等為主要表現(xiàn)。排除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周圍性面癱,如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炎(GBS)、腮腺炎、腮腺腫瘤等,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基礎病變,酗酒、濫用藥物、曾確診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
治療組:①自制面癱丸。防風10g,天麻10g,川芎10g,全蝎2g,白附子10g,僵蠶10g,白芷6g,制半夏10g,陳皮6g,白術(shù)10g,茯苓10g,當歸10g,碎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制成綠豆大小丸狀,焙干即得。早晚飯后各服1次,每次6g。②把鮮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針刺小孔數(shù)個,再將細艾絨搓成直徑約0.8cm、高1.0cm的圓錐形艾炷,置于切好的鮮姜片上。選取陽白、四白、地倉、頰車、下關、合谷、足三里等穴施灸。艾柱燃盡,再換一壯, 2~3壯,以局部皮膚發(fā)紅為度。施灸中途如覺灼熱難忍,可輕提姜片片刻,隨后放下,隔天灸治1次,灸治10次后休息4天。
對照組:中藥治療同治療組。針刺選取陽白、四白、地倉、頰車、下關、合谷、足三里,針刺得氣后靜留針,隔15min行針1次,30min后出針。隔天針1次,針治10次后休息4天。
兩組均治療3個月后觀察療效。
參照《新編神經(jīng)病學》[1]。痊愈:面部表情肌活動自如,額紋左右對稱,眼閉合正常,口角不下垂,鼓腮不漏氣,咀嚼有力,患側(cè)不滯留食物,不流涎,鼻唇溝雙側(cè)基本對稱。好轉(zhuǎn):額紋較前加深,眼可閉合,但閉合不緊,口角稍下垂,鼓腮不漏氣或稍有漏氣,鼻唇溝較前變深,咀嚼較前有力,偶爾存食。無效:癥狀無明顯改變。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面癱多由經(jīng)絡空虛,外邪乘虛侵襲經(jīng)絡,以致經(jīng)氣阻滯,經(jīng)筋失養(yǎng),筋肉縱緩不收而致。
頑固性面癱由于病程長,正氣不足且寒邪久滯于經(jīng)脈,故治當以扶正祛邪、溫經(jīng)散寒通絡為主。選穴以多血多氣之三陽經(jīng)為主,局部取穴配合遠端取穴,選取陽白、四白、地倉、頰車、下關、足三里等。隔姜灸利用生姜辛溫之性,借助艾火的溫熱作用,達到溫通經(jīng)脈,運行氣血、祛風散寒的作用,以改善面部神經(jīng)供血,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面癱丸方中白附子善祛風痰、解毒散結(jié)、祛頭面之風,僵蠶、全蝎祛風止痙、通絡散結(jié),白芷、防風祛風通絡,半夏、陳皮、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痰,當歸、川芎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可達祛風、健脾活血、通絡之效。二法合用,使邪出、寒散、經(jīng)脈疏通而癥狀改善。
[1] 粟秀初,吳保仁,黃遠桂,等.新編神經(jīng)病學[M].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2:194-196.
2014-05-21
R245.825.12
B
1004-2814(2014)10-0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