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棟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保定 071002)
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的不斷欺凌,我國民眾奮起抗爭,屢次發(fā)動抵貨運動。目前學界對抵貨運動研究的成果甚多,但運用社會學理論從社會史角度來探討抵貨運動如何產(chǎn)生,仍為寥寥①[1]。筆者不揣淺陋,以1923年津埠抵制日貨運動的產(chǎn)生為例,運用社會學的集體行動理論中的情感論,對抵貨運動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初步考察,敬請方家斧正。
抵貨運動是以抵制洋貨為“唯一共識”或“共同訴求”,由不同的個人、群體及社會組織聯(lián)合采取的集體行動。王冠華曾運用美國學者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精辟地闡釋了抵貨運動的集體屬性以及無法長期維持的原因,但未涉及抵貨運動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1]。關于抵貨運動如何產(chǎn)生的研究,目前,多數(shù)學者贊同“事件說”,認為抵貨運動是在一定的激發(fā)事件刺激下產(chǎn)生的。但也有一些新觀點,如“資產(chǎn)階級成長說”“新興群體說”“民族主義說”等[2]。從近代抵貨運動的歷程來看,筆者承認,抵貨運動確是在一定激發(fā)事件的強烈刺激下產(chǎn)生的,并帶有較強的對外抗爭性[3]。在此,筆者試圖運用社會學的集體行動理論中的情感論,從社會史的角度出發(fā),以1923年津埠抵制日貨運動的產(chǎn)生為例,對抵貨運動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剖析,重點探討促使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激發(fā)事件、內(nèi)在驅(qū)動力量以及抵貨運動的生成機制等方面。
1.集體行動理論中情感論的理論闡釋。西方學者(法)勒龐(Lebon)、(美)布魯默(Blumer)、(美)特納(Turner)、(美)賈斯柏(Jasper)等人都是集體行動理論中情感論的代表人物。
從情感角度研究集體行動的產(chǎn)生,勒龐是先驅(qū)者。他指出:群體(集體)不是簡單的多人聚集,它需要有一種“集體心理”,即“其中的個體思想感情會全部朝一個共同的方向進發(fā)”;如果沒有“集體心理”,那么聚集再多的人也形不成群體(集體)。他強調(diào):“集體心理”的出現(xiàn)需要一個激發(fā)事件的沖擊,這一事件能使人們爆發(fā)出“激烈情感”,從而使眾多彼此獨立的個人在心理意義上獲得“群體特質(zhì)”,即形成“集體心理”。他說:“很多時候,例如國家大事引發(fā)的激烈情感,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各自獨立的個人獲得心理意義上的群體特質(zhì)。”[4]14
2.中日交涉旅大事件的淵源、過程及各地各階層民眾的反應。多數(shù)學者認為,1923年中日交涉旅順、大連而日本拒不歸還旅大,此一激發(fā)事件引發(fā)了全國性抵貨運動的產(chǎn)生。旅大位于我國遼東半島南端,背托東北大陸,扼渤海海峽咽喉,戰(zhàn)略地位突出,晚清以來一直為俄日兩國所覬覦。1898年俄國向清政府強租旅大,1905年日俄戰(zhàn)爭后,俄國戰(zhàn)敗,俄擅自“將旅順口、大連灣并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轉(zhuǎn)讓給日本,旅大成為日本的殖民地。[8]238其后,日本于1915年5月同袁世凱政府簽訂“二十一條”及換文,袁政府同意將旅大租期延至1997年。但當時中國國會并未批準,以后歷屆政府也未正式承認。此后,在1918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廢除“二十一條”收回旅大的要求,稱“旅順為亞洲最重之要塞,大連接南滿安奉二路,占商業(yè)上重要地位,日本得此,足以控制中國歷史上北胡寇華所必經(jīng)之通道,中國之安全從此岌岌不可終日矣”[9]19。巴黎和會是場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會議,對中國的合理要求根本不理睬。1921年召開華盛頓會議,會上中國代表團再次提出廢除“二十一條”和收回旅大租借地案,但遭到日方無理拒絕。
日本企圖長期侵占旅大,中國則堅決反對。依據(jù)1898年3月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和1905年12月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的規(guī)定,旅大租借地應于1923年3月26日歸還中國。但日本堅持按照1915年5月簽訂的中日條約,將旅大租至1997年。為維護中華民族尊嚴、捍衛(wèi)領土主權完整,1922年以來,全國各界紛紛發(fā)起收回旅大運動。7月,遼寧各界組織國民外交后援會,向全國呼吁收回旅大。10月,國會議員劉彥、張樹森等向眾、參兩院提出《民四二十一條中日協(xié)約無效案》,由眾、參兩院通過,當“主席宣告全案成立時,全場起立,鼓掌之聲,震動屋瓦”,這就從法律上正式宣告1915年中日條約徹底無效[10]。11月,全國商聯(lián)會召開大會,集體上書北京政府,稱“日人強迫我之二十一條,……已由我復活之正式國會議決撤銷,是遼東半島展借之期已無根據(jù),所租年限應截至明年為止”,且宣布“舉國商民誓不承認”。[11]
隨后,中國于1923年3月10日正式照會日本,聲明“所有民國四年五月廿五日締結(jié)之中日條約及換文,……應即全部廢止”,并要求日方指定日期以商酌旅大接收辦法及廢約后的其他問題[12]632。但日本于14日悍然拒絕了中國要求,詭稱中國違背國際信義,擅自廢除“成約”。
日本拒不歸還旅大的消息傳至國內(nèi),舉國上下義憤填膺,社會各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日愛國浪潮。3月18日,商聯(lián)會召開評議會,就廢棄“二十一條”及協(xié)商接收旅大問題,提出《警告國人一致對付案》。會后,天津商會代表楊明僧“以事關國權、國土,商會詎能置之不顧”為由,同各省商會代表赴外交部請愿[13]。同日,武漢學生聯(lián)合會決定聯(lián)絡全國商界抵制日貨,與日本斷絕一切經(jīng)濟往來[14]。23日,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召開各校代表大會議決26日舉行反日游行示威[15]。24日,中華民國救國會、中華女子救國會、國民外交后援會等14團體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通電全國,急起作否認二十一條之大示威運動;督促政府,速向日本政府嚴正交涉;與日本斷絕商業(yè)關系[16]。
25日,上??偵虝e行市民大會,參加者兩萬余人,高呼“收回旅大主權”“否認二十一條”,商界正式宣布抵制日貨[17]554。26日,北京30多所學校的學生代表及一些社會團體齊集天安門,舉行反日游行示威,并召開國民大會[18]。28日,全國商聯(lián)會、京師商約研究會等舉行游行示威,數(shù)千人手持白旗,上書“不承認二十一條”“力爭收回旅大”[17]549。
3.促使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符號性事件”及其內(nèi)在驅(qū)動力量。結(jié)合西方學者關于集體行動理論中的情感論,我們來分析促使1923年津埠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激發(fā)事件及其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量。如前揭,從中日交涉旅大事件的淵源可知,日本乘戰(zhàn)爭之機將旅大竊取,雖在1915年與袁世凱簽訂密約,但未得到中國國會之批準,且以后歷屆中國政府也未承認,所以日本缺乏繼續(xù)強占旅大的法律基礎,故而中國在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乃至1923年3月提出收回旅大的要求完全合法合理。但是在1923年3月中日政府正式交涉旅大的過程中,日本卻蠻橫無理拒不歸回旅大,此激發(fā)事件最終引發(fā)了全國各地的反日怒潮。從情感論的角度來看,這一激發(fā)事件即為具有“道德震撼”意義的“符號性事件”。
隨著電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配套通信網(wǎng)絡在高速建設,新設備大量投產(chǎn),預示著通信設備巡檢的工作量也必將大幅度增加[1]。電力通信設備巡檢是保證電力通信設備安全穩(wěn)定運行的基礎工作。定期巡檢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通信設備的損耗、故障和缺陷問題。
1923年3月,當日本拒絕歸還旅大的消息被國人得悉,這一“道德震撼”的消息徹底擊碎全國民眾渴望旅大回歸到祖國懷抱中的殷切期盼,也嚴重地挫傷了廣大民眾滿腔赤忱的愛國情感,全國民眾對日本在道德情感上徹底“憤怒”,“每個人都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各地工、農(nóng)、商、學等階層針對日本拒不歸還旅大這一標志性的“符號”,他們的思想情感開始“朝一個共同的方向進發(fā)”,即向?qū)θ毡尽耙恢碌姆锤小钡姆较蚰?,各地各階層的民眾紛紛聚集起來商議,在聚眾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致反抗日本強權、聲援政府收回旅大的“共同的看法或規(guī)范”,最終對日本“共同的憤恨”與共同的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等反日愛國情感,即“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噴薄而生。在“集體心理”的驅(qū)動下,廣大民眾及社會團體慷慨激昂、奔走呼號,在實踐中通過合法制度許可的多種渠道,發(fā)動了一系列集體行動,如前文所述的游行、請愿、召開大會乃至商討抵制日貨運動,這些集體行動充分地表達了對國家收回旅大外交活動的堅定支持和對日本霸權行徑的一致?lián)榉ァ?/p>
所以,筆者認為,抵貨運動的參與者所形成的“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即對列強(日本)“共同的憤恨”與共同的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等愛國情感是促使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量。
前文在宏觀層面上分析了促使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激發(fā)事件與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量,以下我們以津埠抵貨運動的產(chǎn)生為個案,在微觀層面上分析抵貨運動在心理機制上又是如何生成的?意謂:抵貨運動產(chǎn)生所需要的“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它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心理階段和環(huán)節(jié)才能生成?它又是如何轉(zhuǎn)化為集體行動的?
1.勒龐的情感感染論與布魯默的集體行動形成論的理論概述。勒龐在剖析了“集體心理”是集體行動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之后,進而指出“集體心理”的形成有賴于獨立個體情感之間的“相互感染”與“相互影響”。他提出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理論,指出:“所有的情感和行動在群體中都有感染性,它甚至可以把個體感染到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保?]19在群體中,每個人都特別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彼此的“暗示”又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染”。他強調(diào):“其實群體一直都是這樣一個狀態(tài)——時時在期待被關注,因而他極容易受人暗示。最開始只是一個示意,經(jīng)過相互感染,很快就進入到群體中所有的人的頭腦中,于是一個事實即刻降臨,群體一致的傾向性情感得以形成?!保?]28那么,獨立個體之間“相互感染”與“相互影響”下產(chǎn)生的“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的具體生成機制又如何?“集體心理”又是如何轉(zhuǎn)化為集體行動的?
布魯默在汲取勒龐的情感感染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了集體行動是如何生成的,提出了集體行動形成的理論。布魯默指出,集體行動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循環(huán)反應過程”,它包括三個階段: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
第一階段——集體磨合:由于出現(xiàn)了某個激動事件,人們受到此事件的強烈刺激,情感上開始感到極大挫傷,他們四處亂轉(zhuǎn),內(nèi)心惶恐不安,似乎在尋找什么,或又在逃避什么,于是人們開始聚集起來商討。
第二階段——集體興奮:隨著內(nèi)心不安感的增強,人們在聚眾中極易受到他人情感的暗示及刺激并作出反應,而這種反應又反過來對原有的情感及行為產(chǎn)生刺激作用,從而形成了循環(huán)反應。循環(huán)反應把人們的情感推向高潮,某種共同的憤恨情感得以產(chǎn)生,于是形成了集體興奮。
第三階段——社會感染:集體興奮的過程也是情感相互感染的過程。它使群體在心理上逐漸聚焦,從而造成心理上的一致傾向,共同的憤恨情感進而形成。隨著人們之間的感染力和憤怒感繼續(xù)增強,群體成員會感到群體的聚眾行為是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便進入了集體行動的爆發(fā)階段[19]170-177。
可見,在布魯默看來,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是集體行動生成的三個相承接的基本心理階段。
2.1923 年津埠抵貨運動的具體產(chǎn)生過程。1923年3月14日,即日本拒絕中國政府正式照會日本政府收回旅大的當日,哈爾濱商會致電天津商會,要求“一致進行,鼓吹民氣,以壯我政府聲援”[20]。當時,代表津埠各界的主要社會組織是天津各界團體代表會議。②3月21日,天津各界團體代表會召開會議決定:(1)請各商家在門前懸掛白旗,上寫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旅順大連字樣。(2)本月二十六日,在南開操場開市民大會,請各商家派人前往,去時攜帶手旗或國旗或本公會之旗,或?qū)懭∠粭l、收回旅大之旗。團體代表會還委托商會通知各商“按照上列辦法一律實行,并希速速”[21]4874-4875。隨后,商會張貼布告,通告商民“26日在南開操場開市民大會,請各商家派人前往多多益善”[22],并呼吁“事關外交,凡我國民,自應同作后盾”[23]。
在團體代表會與商會充分“暗示”與刺激下,26日,市民大會隆重召開。與會者約二十余萬人,成群結(jié)隊,手執(zhí)白旗,大聲疾呼“還我旅大”“誓死不承認二十一條”。大會提議全埠民眾采取實際行動來抵制日貨。當時有一些外國人在場,亦為民氣如此蓬勃而肅然起敬,“某西人之脫帽致敬者”。時人慨嘆:“以民氣如是蓬勃,我國前途尚未可量,我同胞本此民氣,積極力爭,實行最后之經(jīng)濟絕交主義,堅持到底,終有圓滿達到目的之一日?!保?4]與此同時,商會下屬的照相同業(yè)公會、木器同業(yè)公會、織染同業(yè)公會等紛紛開會,通知各同業(yè)商家懸掛白旗,并開始研究抵制日貨的具體方法[25]。膠皮車同業(yè)公會議決“對于日本外帶,暫不購買”[26]。在日本設有分莊的商家也致電其分莊“囑其停購日貨,暫行收束賬目,以備回國”。津埠日商“多憂形于色,深恨該國政府之侵略政策為不當”[25]。
市民大會過后,抵制日貨提上日程,發(fā)動抵貨運動非商會直接行動莫屬。所以,團體代表會不斷加強與商會的溝通,它于27日、28日兩次致函商會,稱“貴會為商家重要機關,對此問題定有妥善辦法”,并提議“派代表來會磋商抵制日貨事宜”。[21]487529日,團體代表會派方卓陳、劉雁賓、朱述堯等人前往商會磋商。方、劉、朱到達商會,恰逢商會秘書長夏琴西在場,夏琴西就抵貨事宜當即給卞月庭會長打電話,卞道:會上是和議制,吾自己不能主持,總得想個辦法,千萬別像從前的樣子。他決定于4月3日召開會行董會議共商此事[27]。同日,團體代表會公布對商宣言,聲明:“以此宣言發(fā)表日為購訂日貨之截止期,在此截止期后購訂之貨,皆認為違背公約。”[21]4876-4877但由于商會未正式采取行動,此宣言對商家約束力不強。在津埠民眾的一致要求下,由天津商會直接領導的抵貨運動已迫在眉睫。為此,天津商會于4月初順勢發(fā)動了抵貨運動。
3.抵貨運動的生成機制。按照勒龐與布魯默的理論路徑,津埠抵貨運動經(jīng)歷了不同心理階段及環(huán)節(jié)。
首先,津埠抵貨運動的產(chǎn)生是在1923年中日交涉旅大這一“符號性事件”的強烈刺激下爆發(fā)的。日本拒不歸還旅大使津埠民眾愛國情感受到極大挫傷,內(nèi)心開始憤懣不安。于是人們聚眾起來商討對策,如天津各界團體代表會于3月21日開會商議,人們聚集在一起,暢所欲言、共商國是,人們的情感又“相互感染”與“相互影響”,即進入了“集體磨合”階段??梢姡@一階段中包括強烈刺激—聚眾接觸—集體磨合等環(huán)節(jié)。
其次,21日團體代表會做出了讓商家懸掛白旗和召開市民大會等決議,并且通過商會張貼的布告對津埠民眾充分地起到了“暗示”作用,使對日憤恨的情感逐漸在各階層中蔓延開來。26日市民大會召開,在大會上,各社會團體通過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展示了各階層民眾強烈的反日愛國情感,民眾皆高呼“還我旅大”“誓死不承認二十一條”等“感染性”話語,對日憤恨的情感一時之際在津埠的工、農(nóng)、商、學等各階層中快速感染與傳播,各階層民眾彼此又充分摩擦與互動,進一步地循環(huán)刺激與反應,這更加強了個體、群體、組織之間的感染力與凝聚力。各階層對日憤恨的情感漸趨一致,且日益高漲,各階層民眾出現(xiàn)了“集體興奮”。可見,此階段中包括充分暗示—循環(huán)反應—集體興奮等環(huán)節(jié)。
最后,市民大會之后,團體代表會通過向商會致函和派代表前往等方式,與商會積極地展開信息互動,商會下屬的同業(yè)公會也紛紛開會商討抵貨事宜。團體代表會與商會、各同業(yè)公會之間的互動,得到了廣大民眾的鼓勵和支持,整個津埠呈現(xiàn)出了“社會感染”的氛圍。時人道:“本埠市民連日對外交問題咸抱堅決,力爭主張,故掛白旗也、市民大會也、游行會也、講演團也。轟轟烈烈,警動全城。然此僅表示民氣與民意也,根本問題仍在抵制日貨,使其身受痛苦,有所覺悟,為不可稍緩者也。乃連日仍未進行者也,系俟商會開會解決?!保?8]此時,津埠民眾已處于情緒極其亢奮、情感急需噴發(fā)的狀態(tài),各階層的“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也已形成,隨著人們之間的感染力和憤怒感繼續(xù)增強,人們會感到抵貨運動有種不可征服的力量,于是心理層面上的“集體心理”就轉(zhuǎn)化為實踐層面的集體行動——抵貨運動??梢?,此階段中包括社會感染—集體行動等環(huán)節(jié)。
綜上可知,抵貨運動生成的機制包括的具體階段與環(huán)節(jié)有:強烈刺激—聚眾接觸—集體磨合;充分暗示—循環(huán)反應—集體興奮;社會感染—集體行動等。
歷史是“過去”形成的事實,這一事實主要由人的活動譜寫而成,而每個人乃至每個群體都具有情感,因此就會給“過去”打上深深的情感烙印。在每一歷史事件發(fā)生、進行乃至終結(jié)的過程中,人類情感往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宏觀的角度看,抵貨運動的產(chǎn)生需要一個具有“道德震撼”意義的“符號性事件”來激發(fā)。民眾的“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即對列強(日本)“共同的憤恨”與共同的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等反日愛國情感,它是抵貨運動產(chǎn)生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量,直接推動了抵貨運動的產(chǎn)生。
從微觀的角度看,深入剖析抵貨運動的生成機制,可發(fā)現(xiàn)它的具體階段與環(huán)節(jié)包括:強烈刺激—聚眾接觸—集體磨合;充分暗示—循環(huán)反應—集體興奮;社會感染—集體行動等。只有當“集體心理”(“共同的心理”)在心理層面上形成了,才能在實踐層面上轉(zhuǎn)化為集體行動。
在抵貨運動中民眾爆發(fā)的對日“共同的憤恨”與共同的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等反日愛國情感是一種從內(nèi)心煥發(fā)出的最誠摯的情感。當國家主權受到踐踏、當神圣領土受到侵占,每個有正義感、責任感、有血性的炎黃子孫都會慷慨激昂、義憤填膺。這種愛國情感是中國人民不惜任何代價來抗拒一切蔑視和羞辱,贏得國際承認和維護自身尊嚴的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感。這種愛國情感對激發(fā)全國規(guī)模的抵貨運動起著關鍵作用,它賦予抵貨運動以神圣的意味,并在具體行動中強化了人們的民族意識。
注釋:
①關于抵貨運動研究的代表著作有:金文恢:《抵貨研究》,浙江省立民眾教育館教導部出版,1930年;[美]雷麥:《中國抵貨運動研究》(C.F.Remer,A Study of Chinese Boycott),巴爾的摩,1933年;邵德厚:《抵制日貨之考察》,正中書局,1933年;菊池貴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基本構(gòu)成:抵制外貨運動研究》,東京大安出版社,1966年;Delber L.McKee:Chinese Exclusion Versus the Open Door Policy 1900—1906:Clashes over China Policy in the Roosevelt Era,Detroit,1977;潘君祥:《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美]黃賢強:《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中國城市抗爭的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②天津各界團體代表會議是1921年華盛頓會議時成立的,由津埠一百多個社會團體組成。
[1]王冠華.愛國運動中的合理私利:1905年抵貨運動夭折的原因[J].歷史研究,1999(1):5-21.
[2]吳志國.近代中國抵制洋貨運動研究(1905—1937)[J].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3][美]雷麥.中國抵貨運動研究[M](C.F.Remer,A Study of Chinese Boycott),巴爾的摩,1933.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5][英]梅爾文·里克特.政治和社會概念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Turner,Ralph H and Lewis M Killian,Collective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7.
[7]Jasper,J&Jane poulsen 1995,“Recruiting Strangers and Friends:Moral Shocks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nimal Rights and Anti-Nuclear Protests.”Sociological Forum 13.
[8]王蕓生,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4卷)[M].天津:天津大公報社印行,1932.
[9]程道德,鄭月明.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1919—193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0]滿洲報[N],1923-11-24.
[11]商聯(lián)會主張收回遼東半島[N].民國日報,1922-11-11.
[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3]楊明僧述外部交涉談[N].大公報,1923-03-26.
[14]武漢各團體注意外交[N].晨報,1923-03-24.
[15]京學界將為旅大案游行[N].申報,1923-03-26.
[16]旅大今日理應收回[N].晨報,1923-03-26.
[17]顧明義,張德良,楊洪范,趙春陽.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18]昨日為收回旅大示威運動[N].晨報,1923-03-27.
[19]Herbert Blumer,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in Alfred McClung Lee(ed.),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New York:Barnes&Noble,lnc,1946,PP.170~177.
[20]哈爾濱商會致津商會電[N].天津:大公報,1923-03-15.
[21]天津市檔案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第4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22]昨日各團體代表開會會記[N].大公報,1923-03-26.
[23]津人一片力爭外交聲[N].大公報,1923-03-26.
[24]氣吞山岳之市民大會[N].大公報,1923-03-27.
[25]津民力爭民氣之激昂[N].大公報,1923-03-25.
[26]力爭外交中民氣之澎湃[N].大公報,1923-03-30.
[27]團體代表與商會之談話[N].大公報,1923-03-31.
[28]抵制日貨中商人之奮起[N].大公報,19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