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個朋友給我看他在地鐵上拍的照片,全部手機拍攝,非常精彩的瞬間,是那種充滿靈氣、讓人看了想充分互動的影像,我戲稱之為“有感”。于是很興奮的要求看他更多的作品。被我的熱情鼓動,他打開筆記本,調出自己的相機大作,人文、地理、世界各地,看來看去,最初的興奮慢慢褪去,變成客氣的討論:這是哪里呀?這張用什么相機拍的?這張照片的清晰度真好!說到后來,兩人不禁會心一笑。于是我誠懇地說:你的這些“作品”光影技術都很好,只是“無感”。反而是那些上班路上看似隨手而拍的照片更加有活力,更能引發(fā)人觀看的愿望。他說對呀,自己也有這種感覺。
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問題所在。
由淺入深,想來大概原因有二:首先是拍攝者的態(tài)度。用手機拍攝時,大多是隨手隨心的記錄,比較輕松,沒有太強烈的目的性,甚至就是覺得有趣。而一旦端起相機,立刻有了一顆“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度馬上鄭重起來,光影、構圖、點線面、虛實對比所有的概念一股腦兒地跑進來,即將誕生的可是一張“作品”,甚至可能是一張獲獎的作品!只是這一鄭重反而讓一些程式化的標準站到了前列,最初的感動或觸動退后了后面,使得照片多了分刻意,失了分靈性。而缺乏靈性的作品又很容易跌入第二個誤區(qū),就是程式化?,F(xiàn)在,攝影越來越普及,任何地方都不再難以到達,題材重復的現(xiàn)象也就越來越突出。重復的題材、并不深入的拍攝加之一些程式化的表達很容易讓作品陷入某種“審美”范式,好像總在哪里見過,一下子抓住別人眼睛的力量隨之減弱。由此深究,一個攝影者,拍攝時是被技術抓住了,還是被情感抓住了就顯得尤為重要。
說到這里想起“中國好聲音”的一季比賽。其中有一名女歌手,聲音婉轉,音色悠揚,技術精湛,似乎無可挑剔,但并沒有得到評委放行,頗有些出人意表。后來聽了評委的評論,心悅誠服。評委說:你的聲音非常好,唱功也非常好,只是在你的歌唱中我聽到的都是技巧的展現(xiàn),沒有聽到情感的表達。
的確,任何藝術,精湛的技術是保障,但情感終究是牽動人心的那根最重要的絲線。
炫技抑或走心,一首樂曲的演繹如此,一張好照片不是同樣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