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懋雄
(1. 貴州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
端午尋艾讀艾
——喜讀《艾葉的研究與應用》
冉懋雄1,2
(1. 貴州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端午蒲陽佳節(jié),此乃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習俗,更是貴州苗家最為熱鬧興旺的藥市集會。筆者照例興致勃勃趕去苗家藥市尋藥,這便是尋醫(yī)問藥、向苗醫(yī)藥學習的難得契機,也是筆者入黔40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但見小街人頭攢動,往往來來,買藥賣藥,請醫(yī)看病而絡繹不絕。古有“端午見草皆是藥”的民諺,筆者與大多訪醫(yī)尋藥者目的一樣,尋買艾葉、菖蒲,懸于門庭,以達驅邪避疫之效。
藥市歸來,又趕緊臨窗展讀多年“艾”友梅全喜先生新作《艾葉的研究與應用》(2013年10月出版)。該書以梅君1999年的專著《艾葉》為基礎,再將其研究成果及近10多年來我國有關艾葉研究新成果,加以精心梳理和增補修纂而成。該書乃又一全面系統總結闡述艾葉之專著,篇幅由原著24.8萬字增加為43.2萬字,內容豐富、專精宏遠又情真意切,是一部緊密結合“艾科學”“艾文化”“艾研發(fā)”與“艾市場”的集古匯今之“艾道”大作。謹以該書所具的四大特色,則可予證之。
梅君生于蘄春,長于蘄春,始成于蘄春。梅君有幸成為我國明代偉大醫(yī)藥大家李時珍的同鄉(xiāng),且與500年前蘄春名醫(yī)李言聞(李時珍之父)同為中藥艾葉立傳著述(李言聞著有《蘄艾傳》一卷,惜已失傳)。梅君之父梅錫圭也是蘄春名醫(yī),在故鄉(xiāng)行醫(yī)50余年,活人無數。梅君深受蘄春藥風和醫(yī)藥世家的深刻影響,自幼立志學醫(yī),1982年畢業(yè)于湖北中醫(yī)學院中藥系,后毅然選擇回歸故里,一心以李時珍為榜樣,決心為祖國醫(yī)藥獻身;以道地藥材蘄艾研究與開發(fā)為起點,奮力鉆研,發(fā)表了《蘄春道地藥材——蘄艾及臨床應用》等論文,研發(fā)了蘄艾或以蘄艾為主藥的蘄艾系列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廣征博采、考古論今,于500年后又為艾葉立一新傳,編著出版《艾葉》專著。此后,梅君南下廣東中山,對艾葉仍癡心不減,組建新的團隊,不懈追求,再經十年磨一劍,終成該書。這正是一脈相承、追求不懈、十分難得又可喜可賀的新成果。
全書關于“艾道”從文獻研究、本草考證、生藥學、藥性、炮制,到制劑、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現代應用,再到艾葉漫話并盡述梅君與“艾”情懷而結。洋洋四十萬言,以爍古镕今,鑄成一爐,以海納百川,精益求精。比之原版,在艾葉的藥用歷史與古圣名醫(yī)之用艾經驗等梳理編纂上更為系統明晰,給讀者展現了幾千年來民族所留下“艾”這一無比珍貴的偉大醫(yī)藥遺產之全貌。正如500年前就為艾葉立傳的先賢李言聞在其《蘄艾傳》中所贊:“產于山陽,釆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p>
讀書在艾葉本草考證、生藥學、藥性、炮制,及艾葉的產地與道地性上,進行了更為著力且精準的考證。明代劉文泰纂《本草品匯精要》(1505年)于首創(chuàng)的“道地”項,明確首載艾葉:“生田野,今處處有之……”“道地:蘄州、明州?!?蘄州即今湖北蘄春縣,明州即今浙江寧波市附近),其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1595年)首次提出“蘄艾”之名:“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自成化以來,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睂Ρ妊芯堪~的生長、采收、種植、品種基原、正品、混用品及不同產地、家野生品、品質和艾葉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功能主治、配伍應用、制劑改進、艾絨質量等方面,該書均增補了不少新內容、新進展及新成果。在艾葉制劑學、化學、藥理學及現代應用上,收入了將近10多年來海內對艾葉研究的新方法、新技術及新成果,博采廣集,精心梳理,注入新的血液。如艾葉傳統制劑與現代制劑方面,尤重灸劑、熏洗劑、香囊(袋)劑、合劑、片劑、注射劑、膠囊劑、灌腸劑、洗劑、顆粒劑、氣霧劑、噴霧劑、茶劑、艾葉油制劑、艾葉提取物及各種各樣艾葉保健品等,有劑型的增加,也有新工藝技術的應用;關于艾葉藥效成分(如揮發(fā)性成分及黃酮、多糖等其他成分)的提取分離、分析對比,充分應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高效液相色譜等現代新方法新技術,為艾葉新制劑產品的研發(fā)與質量標準監(jiān)控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艾葉藥效學(如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凝血抗過敏抗腫瘤及抗肝纖維化抗氧化等藥理作用)、毒理學及安全有效評價等方面,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為艾葉深入研究開發(fā)與現代臨床應用特別是中藥“大健康”產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病治病及保健康復服務。該書確系一部多學科緊密結合之豐碩成果。
該書乃梅君組建的團隊主編,均是畢業(yè)于國內知名中醫(yī)藥院校的學士,并由梅君一手培養(yǎng)成才的碩士研究生。他(她)們多為“80后”,年輕有為,朝氣勃勃;所從事專業(yè)關乎中藥資源、中藥栽培、中藥鑒定、中藥制劑、中藥化學、中藥分析、中藥藥理等,并均參加有關艾葉等中藥研究課題及從事新藥新制劑新產品等研發(fā)。他(她)們均參加了有關中藥專著編寫,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及獲得相關科技成果進步獎,有的已獲副高職稱,有的任實驗室副主任等職務。他(她)們雖來自五湖四海,卻為艾葉再立新傳齊心協力,有力地傳達了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團隊精神。他(她)們均是正值盛年的后起之秀,真乃后繼有人。
梅君在本書最后一章“艾葉漫話”中,全面闡述了艾葉辟邪傳說、真實起源及科學道理,包括艾葉煙熏或熏蒸預防流感、禽流感,以及艾葉養(yǎng)生保健作用與現代養(yǎng)生保健用品研發(fā)、艾葉食用和端午艾浴等。他更以飽含無比深情的感觸,著力書寫了與“艾”結下的不解之緣:回顧了畢生三歲喪母、立志學醫(yī)、蘄春成長、南下廣東、與艾結緣、以艾會友、獲研發(fā)進步成果及將成果推向市場等的艱辛歷程和深切體念。該書完整而有力地展現了中藥人、“艾道”人對醫(yī)藥事業(yè)不懈追求夢想的生動形象,真乃業(yè)界人士學習的榜樣。
讀到這里,筆者不禁心動不已,淚眼濛然,久別的梅君之音容笑貌躍然浮現于腦際!自上世紀90年代初結識梅君于嶺南羅浮山下,曾與梅君及郝近大、胡曉峰合作編譯《抱樸子內篇、肘后備急方》(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年出版),又同應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李占永編審相邀編寫了《現代實用中藥系列叢書》(共8卷,梅君主編《現代中藥藥理手冊》,筆者主編《現代中藥栽培養(yǎng)殖與加工手冊》、《現代中藥炮制手冊》,于1999年先后出版),從此至今,交往不斷。深知梅君為人,更為老友梅君之“艾”愛情懷而萬分感動!惜吾癡長,年逾古稀,但與梅君一樣自幼(四歲)喪母,生于四川窮鄉(xiāng),讀夜校、上冬學,孜孜以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方考入原華西醫(yī)科大學藥學系,于1965年畢業(yè)后入黔支援“大三線”建設,不覺已40余載,更與中藥、苗藥等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有著無比追夢情懷。但與梅君相比,差距甚大,當記并踐行古訓:“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顏氏家訓·勉學》),更感“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勝舊人”!
當然在“艾道”探索上,還應不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須再接再勵,切勿停步不前。且如:端午節(jié)素有“蒲陽節(jié)”之別稱,民間至今仍有將石菖蒲與艾葉同懸門庭辟邪之習俗,尚須深入探源;更應思若將其二者伍用,必有其利,如何使之在今天“大健康”產業(yè)中發(fā)揮更好作用;還請當思者,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為何將菖蒲列于上品之首。因此,進一步將艾葉種植規(guī)范化,提升藥材質量標準,以實現中藥材GAP認證,建好“艾”產業(yè)之“第一車間”;對不同區(qū)域、不同習用、不同部位等的“艾”進行更為深入的對比研究(含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學等現代科學,梅君于今年端午向吾索貴州產艾葉,以進行DNA鑒定實驗用則為明舉也),更進一步深入探明“艾”之藥效物質基礎(特別是其藥效組分與配伍變化等),應以不同適宜劑型,安全合理用于臨床,更好為國內外人民的疾病防治、保健康復服務,以實現梅君也是國人的不懈追求之夢。
“中藥精華,盡在順天。”敬畏自然,敬畏祖宗,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在本文結束之際,衷心祝愿梅君及其團隊也祝愿廣大中藥人、“艾道”人更好發(fā)揚李時珍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在中醫(yī)藥實踐中不懈學習,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并取得更大更新的成就。且不惴淺陋,在此,試以拙律一首贈梅君與同儕藥人共勉——
蒲陽藥市追“艾情”,喜覓“艾道”更思君。
敬畏祖宗順天意,勤問漁樵貴敏行。
思齊昌齊惠于世,省己督己求以新。
博學不窮慎且篤,不愧于天不怍人。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6-28
冉懋雄(1940-),男,土家族,貴州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貴陽中醫(y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藥資源與GAP基地建設及民族醫(yī)藥研究與發(fā)展。E-mail:ranmaoxiong@sina.com。
R281.4
A
1673-2197(2014)16-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