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綜述),金安琴,黃曉俊(審校)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消化內科,蘭州 730030)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惡性腫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長迅速,浸潤破環(huán)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對機體造成嚴重影響,已經成為全球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中國,各種惡性腫瘤中胃癌發(fā)病率在男性中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女性中居第三位,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且病死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1-2]。目前,胃癌常用的檢查方式有胃液分析、糞便檢查、X線鋇餐檢查及胃鏡檢查等,而在眾多的檢查方法中胃鏡檢查被稱為確診胃癌的“金標準”,但因胃鏡檢查屬介入性操作,對機體有一定的損傷,并且檢查費用較高,普通群眾不易接受,不適于大規(guī)模人群的篩查[3]。近年來,血清微量元素、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與胃癌的相關性研究成為醫(y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環(huán)境中某些微量元素在體內水平的變化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預防及治療密切相關。另有研究表明,日本、芬蘭、挪威早在多年前就將血清PG檢測用于胃癌的普查和早期預防,日本應用血清PG檢測進行大范圍的人群普查使胃癌早期診斷率達到90%[4]。該文就血清微量元素與PG聯合檢查在胃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綜述。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早期癥狀較多且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逐漸出現上腹部疼痛加重、消瘦、乏力,甚至因癌灶浸潤胃周圍血管引起消化道出血,或因幽門部不完全性甚至完全性梗阻導致嘔吐等。目前,胃癌的確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但現有研究資料表明其發(fā)生可能與以下發(fā)病因素有關[5-6]。①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及飲用水中含大量硝酸鹽、微量元素比例失調或化學污染均可誘導胃癌的發(fā)生。②飲食因素:通常胃癌高發(fā)地區(qū)居民有其特殊的飲食習慣,如食用霉變食品、咸菜、腌制煙熏食品,攝入過多食鹽可增加胃癌的危險性。③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在胃部定植可引起胃黏膜持續(xù)炎性反應,從而與活動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胃黏膜病變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而這些病變又與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從而說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必然存在相關性。④遺傳因素:基因遺傳與分子生物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其胃癌發(fā)病率較對照組高4倍。
2.1鋅 鋅在正常成年人體內總含量為2~3 g,可作為多種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劑,對免疫功能具有營養(yǎng)和調節(jié)作用,可保護生物膜的完整性。許多腫瘤患者血鋅水平都存在著明顯的改變。日本學者通過調查青森地區(qū)飲用含鋅、硒、砷等微量元素的礦泉水與胃癌發(fā)生率的關系發(fā)現,鋅可以預防胃癌的發(fā)生[7]。
2.2銅 正常人體內含銅為80~100 mg,被吸收進入血液后形成銅藍蛋白從肝臟進入血液和各組織。銅能促進血紅素和血紅蛋白的合成,幫助維持結締組織的正常功能,是保護需氧生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必需元素。國外一項研究表明,胃癌患者血清銅會有所升高,其原因可能是一種白細胞內源性調節(jié)素進入血液,刺激銅藍蛋白的合成,而95%的血清銅與此蛋白結合,最終引起銅蛋白的重新分布,由肝臟進入血液而使銅升高[8]。
2.3硒 人體內硒的含量為14~21 mg。硒通過改善免疫系統功能可以幫助增加宿主的抵抗力。另外,硒具有抗腫瘤作用。大量動物實驗表明,硒化合物可有效地降低化學致癌劑的致癌作用,降低小鼠和大鼠皮膚癌、肝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的發(fā)生率。趙明宇[9]對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血漿、尿液、胃液中硒含量進行檢測發(fā)現,胃癌組患者血漿及尿液中硒含量略高于萎縮性胃炎組,而顯著高于淺表性胃炎組。
2.4錳 正常成人體內含錳為12~20 mg,錳是一些金屬酶的組成部分,幫助形成體內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當體內錳含量降低時,無法形成足夠的自由基清除劑,而導致體內自由基過量堆積,對細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產生影響,最終引起細胞損傷。吳濱等[10]測定胃癌患者血清中錳元素含量并與淺表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錳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王立立等[11]對胃癌患者與正常人群尿液中錳元素含量的測定發(fā)現,胃癌患者尿液中錳含量顯著低于正常組。
2.5鐵 高濃度游離鐵有利于癌細胞的快速繁殖,攝入高濃度的離子鐵對機體有毒害作用,是導致胃癌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對美國愛荷華州34 708名絕經的婦女攝入鋅和高價鐵與胃癌發(fā)生率的關系發(fā)現,鋅的攝入與胃癌發(fā)生率呈負相關,高價鐵的攝入與胃癌發(fā)生率呈正相關[12]。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間要經歷一系列癌前期變化。從近年研究資料可知,多種微量元素與胃癌有一定的關聯,無論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異常水平的胃酸,還是乙醇在損傷胃黏膜時,微量元素均參與其中。同時,在生成胃酸、產生黏液-碳酸氫鹽屏障、胃黏膜上皮再生與修復等保護機制,微量元素也參與其中,特別是鋅、銅、鐵等微量元素的異常與整個發(fā)病過程息息相關。田俏梅等[13]采用比色法對受試對象(54例胃癌患者、32例胃部良性病變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中銅、鐵、鋅、鈣、鎂5種微量元素進行測定,結果發(fā)現,胃癌患者血清中鋅含量低于正常對照組,血清中銅、鐵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俞娃娜等[14]采用美國Perkin-Elemer AAnalyst700型原子吸收光譜儀對56例胃癌患者血清及6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銅、鋅、鐵、鈣、鎂5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測定,也得到類似結果。嚴海英等[15]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發(fā)射光譜法對胃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中銅、鋅、鉻、銫4種微量元素進行測定并進行相關性研究,結果發(fā)現胃癌組與健康組相比,銅、鉻高于健康組,銫、鋅均低于健康組。
PG是胃特異性產生的胃蛋白酶前體,可分為PGⅠ和PGⅡ兩種類型。正常情況下,大部分PG通過形成胃蛋白酶來發(fā)揮消化蛋白質的作用,只有約1%的PG可透過胃黏膜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但這些PG就可以被檢測出來[16]。血清PG檢測不僅有助于判斷胃黏膜是否受損,并且可以根據其水平變化確定胃黏膜發(fā)生萎縮的范圍及嚴重程度。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非萎縮性胃炎中,血清PG水平及PGⅠ/Ⅱ水平也可發(fā)生相應變化,因此PG檢測也可以作為一種評估幽門螺桿菌是否根除的方法[17-18]。
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血清PG水平變化與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和胃癌顯著相關[19-21]。于中麟等[22]所做的相關研究驗證了PG在胃癌普查中的應用價值,對血清做PG檢測發(fā)現有陽性的篩查人群中,再行胃鏡活檢的二步法在普查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檢查方法簡單快捷、準確,篩查胃癌檢出率較高。袁嬡等[23]在我國胃癌高發(fā)區(qū)遼寧莊河進行的相關研究發(fā)現,血清PG檢測作為胃癌初篩方法優(yōu)于X線雙對比造影。張志鎰等[24]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的人群進行血清PG檢測聯合胃鏡篩查,證實對血清PG初篩結果陽性者再行胃鏡和組織病理檢查,可提高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的檢出率。Miki等[25]和Miki等[26]的相關分析表明,對血清PG陽性的個體再行胃鏡檢查排除胃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研究顯示,血清PG檢測易受檢測人群性別、年齡、飲食及地區(qū)差異等因素的影響,然而血清PGⅠ/Ⅱ比值的變化較少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因此,通過比較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Ⅰ/Ⅱ比值對胃黏膜疾病初篩也有一定的意義[27]。PG篩查方便、耗資少,群眾易于接受,可提高早期癌的檢出率,PGⅠ/Ⅱ比值更有意義。
在胃癌高發(fā)的中國,尋求一種有效的胃癌篩查方法對于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從而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血清PG檢測具有經濟、快速、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但如果僅僅用血清PG法進行胃癌篩查有可能造成漏診,所以聯合使用血清微量元素檢查以彌補血清PG檢測的不足,進而提高胃癌早期篩查率。使用血清微量元素與PG聯合檢測的方法具有敏感性高、易于接受、成本低等優(yōu)點,適用于對大規(guī)模人群進行胃癌篩查,對發(fā)現陽性的人群進一步進行胃鏡和病理組織檢查,提高胃癌早期檢出率。
[1] 段紀俊,陳萬青,張思維.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的國際比較[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09,26(6):377-378.
[2] 康士亮.胃癌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8(3):23-25.
[3] Takao M,Kakushima N,Takizawa K,etal.Discrepancies in histologic diagnose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between biops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specimens[J].Gastric Cancer,2012,15(1):91-96.
[4] 陳智周,范振符.胃蛋白酶原Ⅰ、Ⅱ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1):1-3.
[5] 任磊,高月秋.淺議胃癌的發(fā)病因素與內科治療策略[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2,20(12):215-216.
[6] 周麗雅,崔榮麗.幽門螺桿菌和胃癌[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18(5):259-262.
[7] Nakaji S,Fukud AS,Sakamoto J,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drinking water and gastric cancer mortality in Japan[J].Nutr Cancer,2001,40(2):99.
[8] Miranda A,Janssen L,Bosman CB,etal.Superoxide dismutases in gastric and esophageal cancer and the prognostic impact in gastric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0,6(8):3183-3192.
[9] 趙明宇.胃疾患血漿、尿液、胃液中硒含量的初步分析[J].哈爾濱醫(yī)藥,2009,29(5):19.
[10] 吳濱,陸琳,閆曉賢.血清微量元素變化與胃癌關系的研究[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1,14(3):207-208.
[11] 王立立,楊亮亮.正常人與胃癌患者尿液中6中微量元素的比較研究[J].食物與藥品,2012,14(11):425-426.
[12] Lee DH,Anderson KE,Folsom AR,etal.Heme iron,zinc and upper digestive tract cancer:the Iowa Women′s Health Study[J].Int J Cancer,2005,117(4):643-647.
[13] 田俏梅,石新云,王紅志.胃癌患者血清中五種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5,12(3):679-680.
[14] 俞娃娜,王文華,陳仙山.胃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分析[J].中原醫(yī)刊,2005,32(3):1.
[15] 嚴海英,董邁青.胃癌病人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測定與研究[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10,31(4):265-267.
[16] 孟凡斌,吳明守.胃蛋白酶原法篩檢胃癌[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6,27(1):36-37.
[17] 周紅鳳,劉丹,吳瑾,等.胃蛋白酶原和胃癌相關抗原與胃癌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17):1940-1946.
[18] Iijima K,Koike T,Abe Y,etal.Altera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pepsinogen concentrations an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J].J Gastroenterol,2009,44(8):819-825.
[19] 張愔,吳銀萍,侯龍敏.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在胃腸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7,28(5):92-93.
[20] 馬穎杰,王惠吉,武抗美.血清胃蛋白酶原與良、惡性潰瘍[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6(5):24-26.
[21] 曹勤,冉志華,蕭樹東.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 和幽門螺桿菌IgG抗體篩查萎縮性胃炎和胃癌[J].胃腸病學,2006,11(7):388-394.
[22] 于中麟,冀明,楊迅,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對胃癌普查的價值探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8,25(10):512-515.
[23] 袁嬡,張聯.胃癌高發(fā)現場高危人群綜合防治研究[J].中國腫瘤,2001,10(3):139-142.
[24] 張志鎰,王貴齊,吳正奇,等.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在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篩查中的價值[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4):1511-1514.
[25] Miki K.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using the serum pepsinogen test method[J].Gastric Cancer,2006,9(4):245-253.
[26] Miki K,Fujishiro M,Kodashima S,etal.Long-term of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using the serum pepsinogen test method among an asymptomatic middle-aged Japanese population[J].Dig Endosc,2009,21(2):78-81.
[27] 費鳳英,王金金,祝新華,等.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在胃部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27(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