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強勢兒懦弱
母親的形象通常是任勞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家庭中母親過于強勢,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歷史上的武則天是個強悍的女性,自己稱了帝,幾個兒子卻一個比一個懦弱、平庸。強勢母親常會使孩子在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讓男孩變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羈。
強勢的父親是傳統(tǒng)的中國式父親,可能會教育出熱衷暴力、不講道理的兒子;女孩則可能變得膽小懦弱。長大后還可能會重復與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慘婚姻。
過度親密易戀母
有個笑話說,我們總是問媽媽:“媽,我襪子呢?”“媽,啥時候吃飯?”而問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媽呢?”大多數(shù)孩子都會依戀母親,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子過度親密可能導致男孩性別認同與性意識發(fā)展延遲,使男孩內(nèi)心印刻著無論如何也擺不脫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即戀母。尤其是強勢、獨占親子互動的母親,她們會投入更多的愛,期待的收獲就越大,母子聯(lián)結(jié)也越深,更易引起戀母情結(jié)。這樣的男孩長大后難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親愛父親,會讓孩子產(chǎn)生“仿父”意識,即模仿父親以獲取母親的愛,對減輕戀母情結(jié)有幫助。
常受逼迫會逆反
許多中國父母會逼迫孩子做這做那,從學習、看書,到學鋼琴、畫畫等。他們把孩子當成與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強迫性思維。處在這種無奈情境下的孩子,內(nèi)心沖突持續(xù)存在,可能逆反心強或有攻擊欲望。最關(guān)鍵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東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臉面。要認識到,在大人看來是天使的東西,在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
父母冷漠難獨立
一些傳統(tǒng)家庭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因為夫妻感情淡漠,為避免爭吵,母親說話父親就閉嘴,父親說話母親也裝聽不見。孩子與父母如同陌路人,不到萬不得已不開口。這樣的孩子很會揣摩大人的心思,長大后擅長揣測上司的心理,但難以建立親密關(guān)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沒有獨立的想法。家長應首先改變夫妻間的關(guān)系模式,學會有效溝通;其次要鼓勵孩子與同齡孩子、鄰居、老師交往,尊重友誼,身心發(fā)展也可得到補償。(文/張杰 據(jù)《生命時報》)
□本欄編輯/屈紅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