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年,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是一種怪獸,每到除夕就跑出來禍害百姓,后來人們用鞭炮聲與火紅的對聯(lián)趕走了這只怪獸,于是就形成了傳統(tǒng)的習俗,成為每個炎黃子孫特定時段的集體共舞,隆重而講究。一年又一年,時光輪回,人與自然就這樣在年的催促下走過春走過夏走過四季。在每一年更替的結點,祭拜天地鬼神與祖宗是年的重頭戲,在每個中華民族同胞的心中,這一刻也最神圣最歡樂。
進入農歷臘月,所有的一切都在為大年三十的祭拜做準備,整個社會整個民族都呈現(xiàn)出了一種節(jié)慶的氛圍。空氣中飄蕩著煙花的味道,街道、商場及各家各戶都透出紅色的喜悅來,伴著歡快祥和的樂曲,這就是年味的開端吧。
中國人講傳承講團圓,祭拜神靈祭拜祖宗是過年少不了的重要習俗,回家團圓也是中國人心中丟不下的情結。于是,春運回鄉(xiāng)潮成了中國的一大特色,不管天涯海角,過年了,一定要回家看父母看妻兒,說說一年的思念,話話未來的夢想,這就是中國人。匆匆回鄉(xiāng),鞭炮,對聯(lián),做菜,包餃子,吃團圓飯,坐下來和父母嘮叨嘮叨一年里如意順心的事。電視里的春節(jié)晚會已經成了中國人多少年一成不變的年的“佐餐”,不管是有趣還是無聊,能和家人在一起看,味道就顯得不一樣。這時候,窗外陣陣急驟的鞭炮聲會迎著新年隆重地走來,于是所有的辛酸與困惑在這一刻都升華為幸福,新的希望和期盼也在聲聲祝福里歡喜騰飛。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許多過年的習俗在慢慢淡化,但也派生出新的樂趣。就拿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來說,凝聚了十幾億國人的目光,何等壯觀!春晚,就是這樣作為中國的獨有而存在,這個代表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仿佛約定俗成地一年年走來。這臺集中了中國人智慧與藝術水準的年夜晚會,給中國人帶來了許多快樂,然而,終因眾口難調,慢慢成為雞肋,不看的期待和看了的失望,都需要吐槽。微博與微信的出現(xiàn),更是加快了這種情緒的表達。假如取消春晚,中國人就不必糾結不必失望,但是,大家又該拿什么來做發(fā)泄的出口?少了談資就少了樂趣,春晚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地讓人糾結著。
曾幾何時,人們怕過年,怕繁雜的禮節(jié),更怕人情世故的重壓,年的味道在悄然變化,成了腐敗的溫床,成了人情年、面子年。本是禮尚往來的節(jié)日賀禮卻變了味,禮物越送越貴重,禮金越送越失去標準,一進入臘月,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送禮折磨得叫苦不迭,年味也變得讓人心生恐懼。
2014年的春節(jié),卻有一股撲面的新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重拳出擊,嚴格禁止一切公款送禮活動,細到不得印制一張賀卡。難怪許多人大呼:今年的春節(jié)真輕松??!馬年的新風吹得人心舒暢。
年,承載著家的團聚,國的祥和。這家國的年味,正在時代的變遷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