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冠軍
產業(yè)轉型之際,往往是競爭格局洗牌之時。在此轉捩點上,往往有老牌企業(yè)一瞬間分崩離析,亦往往有產業(yè)新貴剎那間平地起高樓。撫今追昔,多少企業(yè)領導人滿足于既有發(fā)展模式、陶醉于所獲成就而自覺不自覺地閉目塞聽,甚至刻意逃避革新的話題,只為貪戀現世的安逸或回避轉型的艱難,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整個世界;又有多少企業(yè)領導人枕戈待旦、逆流而上、如夸父逐日般不肯停歇革新的腳步,甚至天天把危機掛在嘴邊,時時繃緊競爭的神經,不放過任何的機遇,樂于迎接每一次挑戰(zhàn),步步為營地開疆拓土或抓住轉型的機遇一鳴驚人。作為歷史的回顧者和旁觀者,我們無疑肯定后者而嘆息前者;然而可悲的是,當我們身處產業(yè)轉型的現實之中時,多數人卻又會追隨前者而批評苛責甚至拋棄后者;更為可悲的是,那些一路披荊斬棘艱苦創(chuàng)業(yè)終于成功的新企業(yè),在下一輪的產業(yè)轉型中,或許又變?yōu)榱说谝环N企業(yè)。
1918年4月15日,張元濟寫信給高鳳池辭去經理職務。張元濟在信中開誠布公地談及自己與高鳳池的諸多分歧,并提出六個“勿以為”的建議,切中商務印書館的時弊,也反映了張元濟與高鳳池在管理理念上的主要分歧。如果一一對應現實,我們正可以正衣冠,洗洗澡,出出汗,更健康地迎接產業(yè)變革的洗禮。
第一個“勿以為”是“勿以為成效已著而不思改良”。這幾乎是所有品牌出版社通有的富貴病了。當年,張元濟就曾寫信給高鳳池,指出商務印書館的改革勢在必行:“本館成立業(yè)逾廿載,不免稍有暮氣。從前規(guī)模狹小,所有習慣不適于今日之用。欲專恃舊有之人才、昔時之制度以支此艱巨之局,其必終遭失敗可以斷言?!痹谀撤N程度上,出版社現有的體制機制,已經嚴重束縛了出版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其在面對機制靈活的民營書業(yè)時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資源和人才的不斷流失而無能為力。甚至有的出版社還一直寄希望于政府來扶持自己、打壓民營,而新近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使這種期望破滅了。
第二個“勿以為”是“勿以為舊貫宜仍而不求進步”。依賴教材教輔的出版社,習慣了傳統(tǒng)的產業(yè)模式,輕易地、定期地拿到大把資金和利潤,使得他們對改革有一種天生的敵意和拒斥,總以為舊的模式會保證企業(yè)基業(yè)常青,其他的所謂創(chuàng)新不過是奇技淫巧,難以長久。在口頭上雖同意改革,但行動上卻慣于念起拖字訣。張元濟當年就駁斥說:“公所謂遲速,不知以何為準則?一月與半月較,一月為遲矣。而以五年與十年較,則五年尤為速也……是公所謂遲者直是傍皇而已,延宕而已。此弟之所不敢贊同者也?!闭\如中央所言,誰改革誰受益,早改革早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拖字訣固然好念,但拖得太久了,飯碗也就不保了,餓著肚子的時候便什么也不想念、也念不動了。
第三、四個“勿以為”是“勿以為人才足用而不廣登進之途”“勿以為故舊不遺而不行去冗之策”。產業(yè)轉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人才結構的調整。現有的用人機制,不僅不利于人才的流轉,還不利于人才的成長,因此人才流失在所難免,緊缺人才找不到也在所難免。問題是,現行機制確實難以解決老人與新人的關系問題,傳統(tǒng)人才向新型人才轉型又非一日之功。張元濟1917年2月10日致信高鳳池說:“公主張用老成人,弟主張用少年人;公主張用平素相識之人,弟以為范圍太狹,宜不論識與不識,但取其已有之經驗而試之?!痹跀底殖霭骖I域,我們還真是得下決心用新人。
第四個“勿以為”是“勿以為用財宜節(jié)并當用者而亦吝之”。坦率地說,對國有出版企業(yè)來說,勤儉持家值得大力提倡,再怎么提倡都不會過分,但在轉變發(fā)展方式方面,卻不可一味省錢。如果把不該花的費用有針對性地投到新業(yè)務領域,并且做好投資論證,效果應該是很客觀的。正如張元濟所說:“公司之大凡支出之款有當用者,即有不當用者;有可不用者,即有不可不用者。我輩主持全局,在乎權衡之適宜……吾輩只問事之辦不辦,而不問人之譏與頌也?!?/p>
第五個“勿以為”是“勿以為聽言宜廣并不當聽者而亦納之”。民主辦社是大勢所趨,這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但作為企業(yè)領導,則必須有所擔當,能下決斷,尤其是在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方面,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放棄轉型升級。如果普通員工可以遵循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那領導者則必須有一點理想和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