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航,劉傳新,范鵬舉,王 榮,王澤峰
(1.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1;2.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17 ;3.北京水工資環(huán)新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地鐵開挖和襯砌之后盾構施工時,拱部管片背后未填實的空區(qū)和空洞、鉆爆法開挖時初期支護的不良狀態(tài)和初期支護與襯砌間的空區(qū)一直是業(yè)界關注的問題。20 世紀80年初,歐洲有許多論文提出采用盾構施工地鐵區(qū)間隧道,管片背后的空區(qū)采用注漿的方式是不可能填實的,必須采用新的技術解決,并有多篇論文介紹了鋼纖維壓縮混凝土的試驗資料。1984年后,鐘世航和王振信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采用盾構施工不能避免地面下沉,其原因是襯砌背后的空區(qū)難以用普通的回填注漿方法充實,但當時只有上海地鐵采用盾構,意見難以得到重視。2000年后我國地鐵大量興建,采用盾構施工的越來越多,業(yè)界對地鐵區(qū)間隧道襯砌后的空區(qū)注漿充填十分重視,也感到注漿效果不理想,并不能防止地面下沉,并感到有時漿液難以注入。更多地關注施工時地面的下沉,而對運營之后會不會因這些空區(qū)引起更嚴重的災害和地鐵施工時出現(xiàn)坍方后可能對地面造成的影響,則缺少直觀的認識,也缺少檢測手段。
筆者在北京地鐵6號線穿過京哈鐵路下方段施工后襯砌背后空區(qū)探查、南京地鐵4號線的探查2個實例,得到了襯砌后空區(qū)造成其上方土體的坍落、松動的資料,本文介紹有關探查成果。
檢測方法的全稱為極小震-檢距超寬頻帶彈性波反射單點連續(xù)剖面法,特點是[1-2]:(1)陸地聲納法是近于0 震-檢距的彈性波反射法,可避開直達波、折射波、面波的干擾,由于入射波和反射波幾乎垂直界面,不存在轉換波,不僅接收到的波形簡單,而且大大增大了反射波的能量,用1.82 kg(4磅)錘可激震得到150 m 以上深的反射波。(2)工作時不固定檢波器,提高了現(xiàn)場采集效率。(3)激發(fā)和采集10~4 000 Hz 的超寬頻帶反射波,可充分發(fā)揮和應用頻譜的特點。
在探查溶洞方面,陸地聲納法的優(yōu)勢還在于:
(1)0 震-檢距的反射法,對溶洞等有限大小物體的反射同相軸為雙曲線,易識別[1-3],見圖1、2。
(2)0.5~3 m 直徑的溶洞和頂部凹凸不平的暗河的最佳反射頻率是1 000~3 000 Hz,是陸地聲納法的最佳使用頻段[1-3]。
圖1 球體的物理模擬Fig.1 Image of physical simulation of ball
圖2 球體的數(shù)值模擬Fig.2 Image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all
(3)城市鬧市區(qū)的振動噪聲頻率在250 Hz 以下,陸地聲納法的最佳使用頻段在500~3 500 Hz,可避開城市振動噪聲而在鬧市區(qū)正常工作[4]。
微分電測深是電阻率法中的一種方法,在地面上布置4個電極A、B、M、N,通過A、B 電極向地下供電,另2個電極M、N 測量電位差,計算出地下一定范圍的電阻率,其中MN⊥AB,垂直AB移動MN,隨著AM 的增大,探查的深度加大。
探查任務是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玉帶河大街站~郝家府站區(qū)間,左測線里程為左K38+533~+598、右測線為右K38+513~+594 段地鐵襯砌拱頂背后上方隱患探查。探查段的區(qū)間隧道在地面下約21 m,是盾構開挖。地面上填筑了4~5 m 高的鐵路路基,路基上有道砟、軌枕、鋼軌。地面以下是人工堆積、再下為第四紀沉積層。隧道拱部的人工堆積填土為房渣土、雜填土及粉土、細粉砂、中粉砂。
采用陸地聲納法和微分電測深法進行了探查。陸地聲納法設了3 條測線,以約30°角斜穿鐵路從路基上穿過,其中右測線和左測線均在地鐵區(qū)間隧道的拱頂上方沿隧道中線,測點距=震-檢距=1 m。微分電測深的No.1 點和No.2 點分別在兩座隧道的正上方。探查是在剛開挖并完成了襯砌不久進行的。
微分電測深清晰地分出了各種土層的分界,給出了隧道拱頂襯砌的外緣位置,為陸地聲納法確定襯砌背后的空區(qū)確定了深度。陸地聲納法則探查了空區(qū)及其位置。
圖3為左測線的陸地聲納時間剖面及其判釋結果。在60 m 長的測線上可以看到3 處較大的空區(qū)(赭石色標示了空區(qū)反射同相軸),寬2~4 m,高1~3 m。從B 空區(qū)還可見,空區(qū)有向上發(fā)展的蹤跡。從探查情況看,用盾構開挖,管片背后的空區(qū)還是比較嚴重的,在土質不好的情況下未填實的空區(qū)還會導致其上方的土體垮落,使土體中的松散部分逐漸向上發(fā)展。
圖3 通州地鐵6號線左線陸地聲納時間剖面Fig.3 Landsonar time-section of left survey line of line-6 in Tongzhou,Beijing
4.1.1 概 況
在四號線鼓樓站前后區(qū)間附近段落的左線襯砌上方進行土體破壞情況探查。該區(qū)間地質條件變化頻繁且暗藏多而雜亂的人工活動遺存。采用陸地聲納共做了2 段:(1)CK15+815~+858 段共50 m 長。沿隧道中線設測線1,中線右1~1.5 m 設測線2,兩測線平行;(2)CK15+100~+125 段的探查,是由于在開挖到約+112 時掌子面出現(xiàn)了塌方,并有股水流入隧道,希望探查塌方的影響。測線在隧道拱頂上方沿中線布置。
4.1.2 探查結果
(1)CK15+815~+858 段
地層為秦淮河故道沖淤積土層,采用盾構法施工。圖4為CK15+815~+858 段測線1 的陸地聲納時間剖面圖,圖中標示的1~7和9 等異常。異常表明,在區(qū)間隧道的拱頂上方都有明顯的反映土體中的散亂的較強反射,反映出隧道拱部襯砌后有未充填密實的空區(qū)和空區(qū)誘發(fā)其上方的土體冒落松動,其中2、3、5、8、9、等幾處土體的松動已發(fā)展到地面瀝青公路路面之下。查閱資料得知,異常8 所處位置為施工時出現(xiàn)過坍方導致地面出現(xiàn)坍坑位置,異常8 中那些整齊的水平反射同相軸反映了回填時層層夯實的填土層。
上述短短43 m 地段即出現(xiàn)如此多的隱患,引人警思。
(2)CK15+100~+125 段
圖4 南京地鐵4號線左洞CK15+815-+858 段地面探查測線1 探查圖像Fig.4 Landsonar time-section on ground exploration at CK15+815-+858 of line-4 in Nanjing
圖5 南京地鐵4號線左洞CK15+100-+125 段地面探查測線探查圖像Fig.5 Landsonar time-section on ground exploration at CK15+100-+125 of line-4 in Nanjing
本段地層為崗坡上土下巖組合結構,采用礦山法施工。CK15+100~+125 段測線在隧道上方沿中線布置,圖5為其陸地聲納時間剖面圖。圖5 中可見坍方點約在CK15+110 位置,這與地面下沉的中心的完全吻合(見圖6)。從圖5 可以看出,坍體上界約達地面下4~5 m,而坍方引起土體松動的寬度則達到+105,松動土體上界達到地面公路瀝青路面之下(約到+111~+112 的位置)。在+107~108 地面下約4 m 深有明顯的反映空洞的雙曲線同相軸,這可能是舊地下防空洞坍垮后的痕跡。隧道在+110坍方后流出的黑水可能是舊人防中積存的廢水。
圖6 南京地鐵4號線左洞CK15+080-+140 段地面沉降曲線Fig.6 The settlement curve at CK15+100-+125 of line-4 in Nanjing
在地鐵4號線左洞CK15+032 掌子面向前方作了地質預報,掌子面是風化泥質砂巖與風化砂巖互層,遇水成泥狀。用陸地聲納法作預報,在掌子面上布置一條水平測線,一條鉛垂向測線,采用震-檢距=測點距=0.25 m。
預報資料(圖7和圖8)除了給出了巖土中的斷裂外,特別預報了+070~078 處巖體含水、+100前后為巖土分界面以及CK15+110、+197~198、+203~+204 等幾處巖土分界面上均含有含水帶其中,+070~+078 含水巖體和+110 前后巖土分界面并有滲水,均經開挖證實。
圖7 CK15+032 掌子面陸地聲納時間剖面Fig.7 Landsonar time-section of on working face at CK15+032 feedback information
(1)地鐵襯砌背后未填實的空區(qū)或曾出現(xiàn)較大坍方的地點,會導致其上方的土體冒落松散,有些松散甚至可直達地面,是地鐵施工和運營時的重要隱患。以往缺少針對這方面的探查技術和工作資料,人們缺少直觀的認識。本文的實測案例給出了隱患源的直觀感性的圖像。
圖8 水平與鉛垂剖面地質解釋圖及反饋信息Fig.8 The geological explanation of Fig.7 and feedback information
(2)由于襯砌背后的空區(qū)在土質較差時很快誘發(fā)其上方的土體冒落,填充了空區(qū),盡管填充的土質并不密實,但也增加了注漿的困難—注漿壓力小了注不進漿,壓力大了,會引起其它問題??諈^(qū)上方土體的冒落,引起土體冒落處產生新的空洞或空區(qū),并進而引起更上方土體松動的連鎖反應,有必要在技術上給以改進或采用新的思路解決之。
通過2個工程案例,對地下工程建設和運營中的隱患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如何及早了解隱患的存在和消除隱患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安全威脅是今后要努力解決的課題。陸地聲納法是精細探查隱患的有效方法,它不受鬧市區(qū)振動干擾,也不受地下管線和其他障礙物的影響。地鐵施工時的地質預報是必要的,特別在地鐵標高在巖土交界線上下時,較準確地預報巖土分界線位置、含水體的位置、透鏡狀砂體的位置,以及穿過巖石的區(qū)間隧道和暗挖車站中的斷層、破碎帶及含水體等,對指導地鐵的施工和保證運營安全能起很好的作用。
[1]鐘世航,孫宏志,王榮.陸地聲納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鐘世航,孫宏志,李術才,等.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巖溶裂隙水及斷層、溶洞等隱患的探查、預報[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增刊1):3298-3327.ZHONG Shi-hang,SUN Hong-zhi,LI Shu-cai,et al.Detection and forecasting for hidden danger of karst fissure water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unnels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3,31(Supp.1):3298-3327.
[3]鐘世航,孫宏志,王榮,等.陸地聲納法在探查單個溶洞方面的優(yōu)勢[J].物探與化探,2007,31(增刊):111-115.ZHONG Shi-hang,SUN Hong-zhi,WANG Rong,et al.The superiority of landsonar in karst cave survey[J].Geophysic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07,31(Supp.):111-115.
[4]鐘世航,王榮.陸地聲納法在地面勘查及鬧市區(qū)勘探的應用[C]//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六屆年會.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69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