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鳳
(銅梁縣新聞中心,重慶 銅梁 402560)
提升負面新聞報道的正面效果
□謝 鳳
(銅梁縣新聞中心,重慶 銅梁 402560)
我國新聞媒體一貫堅持的報道方針是“以正面報道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負面報道多受限制。尤其是地方黨報,為了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更是嚴格控制負面新聞報道的篇幅和數(shù)量。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負面,相互補充才能完美。因此負面新聞也是正面新聞的重要補充,報道得法,能夠成為緩解矛盾、宣泄情緒、懲惡揚善的重要途徑。
黨報 負面新聞報道 正面效果
“正面”和“負面”是一種相對關(guān)系,按照一般理解,所謂“正面報道”就是反映進步的、陽光的、積極向上的、發(fā)揚大無畏精神的,使人勇往直前的事情?!柏撁嫘侣劇眲t是那些體現(xiàn)落后的、陰暗的、消極頹廢的、意志消沉墮落的事件。當然,“正面”和“負面”都還不止這些。今天,正面報道越來越多,比如領(lǐng)導看望慰問貧困職工、社會各界捐助患絕癥少年、種植能手帶領(lǐng)村民致富等等都是正面報道。這些事例真實地反映了工作生活中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一面,為社會和諧發(fā)展作出了積極作用,當然要大張旗鼓地報道。
表面上看,負面新聞沒有積極意義,它針對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發(fā)生沖突、失衡,不和諧的變動,具有消極的一面,實際上,負面新聞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新聞報道不可忽略的領(lǐng)域。通常情況下,正面報道往往追求報道對象的光環(huán)效應,試圖以報道對象的道德人格和先進的事跡來提高表現(xiàn)力、感染力與說服力,這種臉譜化的傾向更容易產(chǎn)生負面效果,導致受眾產(chǎn)生疏遠心理,很多正面報道都著眼于黨政官員的政治活動和各類會議報道,這些主題和受眾的市井生活內(nèi)容有著不小的距離,連篇累牘的正面報道給受眾帶來了距離感和疏離感。因此,媒體工作者一定要正確認識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
對于負面新聞,一定要采取科學的報道方式,既要重視又不嘩眾取寵,不偏聽偏信,不夸大其辭,要使這些負面新聞作出正面效果。
現(xiàn)代傳播觀念認為,受眾在傳播過程中享有知情權(quán)、表達權(quán)、交流權(quán)、選擇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負面報道的采寫原則是以尊重受眾平凡的社會地位和較為狹窄的生活視野為前提的,這是對現(xiàn)實的承認與尊重。負面報道在形式上沒有一些假大空之弊,而且符合新聞采寫規(guī)律。它以抓住讀者眼球為己任,符合新穎性、顯著性的采寫原則。負面報道是對受眾了解社會的知情權(quán)的滿足,客觀上也使受眾行使表達權(quán)、交流權(quán)等各項權(quán)利。
傳播學認為,當受眾無法從媒體獲得信息時,往往會轉(zhuǎn)向人際傳播,負面新聞報道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就給流言、謠言敞開方便之門。所以,地方黨報準確、及時地報道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矛盾、宣泄群眾不滿情緒。
受眾是衡量傳媒實際占有市場的標尺,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負面新聞都可以隨意報道。地方黨報多以某個城市或地區(qū)為載體,要求傳媒工作者應以地方報道為中心,與當?shù)匕傩贞P(guān)系密切的事件為報道切入口,既要有正面的聲音,也不能回避負面新聞。兩者結(jié)合,互相補充,科學分配,才能起到黨報作為黨委政府“耳鼻喉舌”和群眾“代言人”的作用。
遵守新聞宣傳紀律,增強對題材的把關(guān)。社會新聞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負面的、消極的、獵奇的內(nèi)容都包含在內(nèi)。但是否只要是打架斗毆、車禍死人就可以刊登出來?根據(jù)怎樣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來把關(guān)呢?編輯記者不能單純考慮事件的新奇性、刺激性,還應兼顧社會效果,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所以在事實清楚,又不違反宣傳紀律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應搶得時效,力爭第一時間內(nèi)對發(fā)生的各種新聞,包括負面新聞作及時、正確的篩選報道。在時效上該搶則搶,有時候該壓則壓,要合理地把握好報道時機。判斷時機成熟的重要標準就是要有大局意識,看此類信息的傳播是否有利于控制事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是否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調(diào)控負面新聞的比例,掌握平衡報道原則。媒體具有突出放大某方面內(nèi)容的作用,即使一個很小的事情,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也能造成相當強烈的反響。社會每天發(fā)生的事情是媒體無法完全提供的,這才有了對新聞取舍的必要。因此,一定要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調(diào)控各方面內(nèi)容見報的比例,正確引導受眾。在新聞采編時,記者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報道事件力求真實、及時、公正,這三者應達到均衡,舍棄哪一條都會失衡。特別是遇到一些群眾投訴的曝光類新聞,記者更是不能先入為主,不自覺地站在投訴群眾一邊,這樣寫出來的報道容易失衡。在采訪時,應引用各方信息源,多方面看問題,盡量使用中性詞語,避免因個人標準、感情左右報道。特別應注意平衡報道對象絕不是搞“中庸”,態(tài)度曖昧、是非不分反而會加劇問題的復雜,失去媒體輿論導向功能。
改進負面新聞的報道形式。一方面,從版面語言上來說,不一定非要低調(diào)處理此類新聞,但至少可以做到不過分的夸大和抬高。最典型的就是在標題字號的運用以及是否運用圖片以及用多大的圖片上要慎重。另一方面,不要過多的渲染經(jīng)過和細節(jié),而應該本著警示未來的目的,把重點放在導致這場事故的原因、責任歸屬、如何解決以及日后如何預防上。做到這一點,需要新聞記者具有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具有建設(shè)者的擔當而不是看熱鬧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