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rko Summer
或許是因為成長于臺灣這個四周環(huán)海的島嶼,我對大海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美妙的水下世界,更是吸引我一次又一次潛入藍色的海底。對我而言,潛水是唯一可以讓我全情投入海洋懷抱的途徑,而水下攝影,則是記錄精彩海底世界的最佳方式。
我喜歡用“飛行”來形容潛水,人因為沒有翅膀,所以無法飛行,但借助潛水的方式,在遼闊的汪洋中,就能感受到如同飛鳥般翱翔的自由。這樣的“海底飛行拍攝”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在我的血管里流動著的并非紅色的血液,而是藍色的海水。當身體被包裹進一片深藍之中,當奇特的海洋生物從身邊游過,那種驚喜與感動甚至會讓我淚流滿面。
在藍角追逐鯊魚
拍攝龍卷風一樣的魚群
開啟我水下攝影生涯的,是一個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島國──帕勞。那是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帕勞,立刻就被這里美麗的風景和簡單的生活方式吸引,一住就是6年。
這是一個由數(shù)百座小島組成的國家,從高空鳥瞰,一座座碧綠的礁島就像海面散落的翡翠,讓人心醉,最棒的是海洋生態(tài),一直保持著最豐富原始的面貌。早在1989年,帕勞就被評選為“世界水下七大奇景”之一,這里綜合了潛水員夢寐以求的最佳潛點特質:清澈的海水、適中的水溫、壯闊的地形、豐富的魚類……而且這個國家至少有75個已開發(fā)的特色潛點,對許多熱衷潛水的人而言,帕勞是一生中必到的潛水勝地。來到這里,根本不用去懷疑能夠看到什么,反而要擔心的是時間太短不夠用。
藍角是帕勞最具知名度、最受歡迎的潛點,我在帕勞造訪次數(shù)最多的就是這里,藍角是一塊呈三角狀向外延伸的海底礁盤,由于處在洋流的交集點,因此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獨特景觀,各種各樣的魚類和生長在巖壁上的艷麗珊瑚,總會帶給我完美的拍攝體驗。
每次潛入藍角,鏡頭里出現(xiàn)得最多的是潮水漲退的強勁水流帶出的魚群,每一尾身長都超過一米,包括如同水下龍卷風的暗鰭金梭魚;來回游動圍成巨大“魚球”的六帶鲹;成群結隊如黑色風暴的黑背笛鯛……每一批的數(shù)量至少都是上百尾,壯觀的場面每次都會讓我的視覺和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此外,大石斑、玳瑁、燕魟、拿破侖魚等也是這里的???,有時候,可愛的拿破侖魚還會咕嚕咕嚕轉動著眼睛,偷偷摸摸地靠近我,似乎對人類充滿了好奇。
除了聚集的魚群,在藍角我還有一個追逐的目標,那就是人人懼怕的鯊魚——這個位置其實是帕勞觀賞鯊魚活動的最佳地點,除了最常見的灰礁鯊之外,還有機會見到其他種類的巨鯊,我曾在此拍到一尾尺寸超過6米的巨型槌頭鯊。如果你足夠幸運,還可能巧遇體型更加巨大、如同一臺小巴士的鯨鯊……
德國水道里的蝠魟
翱翔在深海的大風箏
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水下大型生物是什么,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蝠魟。蝠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魟魚,寬度可達2~4米。雖然外型如同一架B2隱型轟炸機,但性格卻像小白兔一樣溫馴。最重要的是,它全身上下沒有任何致命的武器,所以不用擔心會傷害到人。
帕勞的德國水道,就是以觀看這種海洋中的溫柔巨魚而聞名的潛點。德國水道是20世紀初由德國人開鑿的一條全長約200米的人工水道。蝠魟之所以會在這里出沒,是因為這里有數(shù)座被稱為“清潔站”的大礁巖——蝠魟常常停留在礁石的上方,讓許多居住在此的“清潔魚”一口一口清除附著在它們身上的寄生蟲。
想要拍攝蝠魟,只需到清潔站附近的沙地上做定點停留,然后張大眼睛等待。運氣夠好的話,很快就會遇見它們,要是運氣差,等待就會無止境——有人曾等待數(shù)周仍空手而歸。根據我潛德國水道的經驗,遇見蝠魟的概率為6成左右。由于它們習慣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走,所以必須聚精會神地觀察四周。有時我甚至等到忍不住要打瞌睡了,卻還是連個影子也沒見著,我只能安慰自己:海洋這么大,相逢是要看緣分的。
拍攝蝠魟需要注意的是,當它們出現(xiàn)在清潔站時,必須等待它們主動靠近,千萬不可以去追逐和觸摸,因為它們一旦受到驚嚇,短時間之內是不會返回清潔站的,而且大多數(shù)蝠魟對潛客呼吸時所吐出的大量氣泡非常敏感。幸運的是,我曾在伸手就可觸摸的距離拍攝過它——當時我努力地在心底對它說:“過來,過來,快過來我這邊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一時間看到好幾尾蝠魟出現(xiàn),其中一尾還游到我上方不斷來回盤旋,正當我陷入一陣瘋狂的拍攝中的時候,它突然從尾端噴出一道黃綠色的濃霧,就像國慶閱兵時噴射機所拉出的長長煙幕——可憐的我就這樣被它的排泄物灑滿了全身。
除了蝠魟之外,德國水道里還可看到無數(shù)成群的魚類,也有機會發(fā)現(xiàn)許多躲藏在沙地上的可愛的小生物,例如沙園鰻、蝦虎、后頜魚等,不過最讓人期待的當然還是蝠魟,就好比到北極要看北極熊,到南極就應該看企鵝一樣。雖然我已看過蝠魟不下數(shù)十次,但每次看到它們伸展著巨幅的雙翼,像大風箏一樣漂浮在海里,我仍然會興奮不已。
汪洋中的精靈海豚
與大翅鯨在海中共游
在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zhí)導的電影《碧海藍天》中,男主角與海豚互動的畫面曾經觸動了無數(shù)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我就是其中之一。
海豚是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代表,帕勞的海面上經常會看到它們的身影。在帕勞的海豚灣,我曾多次與海豚親密接觸,同它們握手,聽它們對我歌唱,有時這些精靈還會對我微笑——模樣就像是小天使。
還記得第一次在帕勞的海面看到它們,是乘船前往大斷層的途中,當時我遠遠地看到許多流線修長的身影在水面躍動,趕緊拜托船長開船去追。當?shù)厝私塘宋乙粋€小技巧,那就是輕敲或拍打船身,不間斷地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來引誘海豚靠近,按照這種方法,它們果然十分配合地來回穿梭在船邊嬉戲。
除了與海豚親密接觸,我曾在島國湯加與大翅鯨在海中共游——雖然我很喜歡拍攝微距題材,但如果見到比自己還大數(shù)倍的大物,內心就會感到無比刺激。
由于在湯加追鯨不允許戴水肺潛水,只能用自由潛水的方式,因此在體能上是很大的考驗。拍攝持續(xù)了一個多星期,幾乎每天我都要在海里泡上6到9個小時,不停地上下船和下水,十分辛苦。
更為痛苦的是,因為不停地踢動蛙鞋追逐,雙腳磨到破皮出血,每天都是忍痛出海,等回來后脫下蛙鞋,疼痛讓我?guī)缀鯚o法正常行走。拍攝異常艱辛,但當我和數(shù)尾十多米長的鯨魚在海洋中共游,距離僅有一臂之遙的時候,那種視覺上的沖擊與腎上腺素激發(fā)的快感會讓我頓時忘卻了身體的不適,而當聽到雄鯨洪亮的鳴叫聲時,那種開心更是無以言表,讓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想跟著他們一起高歌……
延伸閱讀:
如何拍攝水下魚群
要想在水下拍出理想的照片,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次拿著器材下水拍攝的過程,都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zhàn)。
首先要具備嫻熟的潛水技能。想要參加正式的潛水活動,一定要在國際認證的潛水教學機構經過完整嚴謹?shù)挠柧毑⒖既撍畧?zhí)照后,才有進行潛水活動的資格。
然后是器材的選擇,由于普通相機無法直接帶入水中拍攝,所以需要加裝與相機本身對應的防水盒,或是本身就具有防水功能的相機。此外,最好還要加裝水攝用的光纖線、臂架、對焦燈等。
至于鏡頭的選擇(主要是針對單反相機),依照經驗,如果想要拍攝壯闊的地形、無數(shù)的魚群、巨大的生物所組成的水下景觀,最適合配搭魚眼或廣角來拍攝。另外,美麗的珊瑚里隱藏著許多特殊可愛的小生物,所以準備好微距鏡頭一定派得上用場。但不同的潛點生態(tài)也各不相同,建議入水前可以先詢問潛導的意見,再準備合適的鏡頭下水拍攝。
水下攝影特別注重打光的技術,因為隨著下潛的深度越深,亮度也越低,此時就需要用足夠的光源來還原最真實的色彩。但如果僅依賴相機內置的閃光燈,光度顯然不夠,而且水中漂浮著許多細小的懸浮粒子,很容易產生如同雪景一般布滿白點的畫面,因此需要加裝水下專用的外接閃光燈,此外,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打光角度來營造具有豐富光影的照片。
水下攝影還必須具備很強的耐心和毅力,尤其是拍攝水下動物,因為等待它們的出現(xiàn)常常會耗時很長,而面對這些不會聽從指揮的模特兒,還需要你對相機的操作十分熟練,因為往往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可能就會錯失一幅精彩的畫面。此外,對于動物的習性也要有充分的了解,例如有些動物很害羞且善于躲藏,這就要用緩慢、穩(wěn)定、低角度的接近方式,才不會驚擾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