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組萱
1963年6月,尤建華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zhèn),生前任江蘇省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六大隊三級警長、“老尤查報站”站長。尤建華1981年12月應征入伍,1999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參加公安工作以來,14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埋頭苦干,親民愛民、無私奉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先后被授予“南通市公安機關愛民標兵”、“江蘇省首屆十大愛民警察”、“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江蘇省創(chuàng)先爭優(yōu)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小小查報站續(xù)寫“排雷”故事
1999年,已是副營職軍官的尤建華脫下戎裝,轉(zhuǎn)業(yè)回到家鄉(xiāng)。消息傳開,許多老首長、老同學紛紛幫他想辦法,希望把他安排到工資待遇高、工作環(huán)境好的單位。但尤建華服從組織安排,悄悄收起立功勛章,到南通市公安局當了一名普通交巡警。
“你是共和國的英雄,轉(zhuǎn)業(yè)時為什么不挑個輕松的工作?”面對很多人的不理解,尤建華哈哈一笑:“在部隊,我是個排雷的工兵,回地方后,我還要做打擊犯罪分子的衛(wèi)兵,挖掉一個個危害人民的‘地雷?!?/p>
尤建華工作的教育路治安查報站在城郊接合部,主要任務是對進出城區(qū)的過往車輛進行監(jiān)控盤查。尤建華上任后,不畏艱難,從頭學起,從夯實查報站基礎工作做起,苦練查車破案基本功,先后摸索出“一看、二查、三問、四追”的工作方法,并在支隊推廣。他還創(chuàng)造性地在查報站周邊小商店、摩托車修理行和過往的大客車、出租車駕乘人員中發(fā)展治安信息員,把自己的眼睛變成“千里眼”,準確收集各類治安信息。
2012年1月14日,“老尤查報站”抓獲的一名逃犯受到媒體強烈關注:南通人吳某在杭州余杭區(qū)搞裝潢多年,其創(chuàng)辦的室內(nèi)裝潢公司在浙江也小有名氣,但其拖著工人們40余萬元的工資遲遲不給,結果成為刑法修正案實施以來的又一個“以身試法”者。接到杭州警方協(xié)查通報之后,尤建華和同事仔細分析、判斷吳某所駕車輛行駛軌跡和身份證登記信息,僅用1天就將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犯罪嫌疑人吳某抓獲歸案。
從警14年來,尤建華協(xié)破案件453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498名,多次被評為全市交巡警系統(tǒng)“查控能手”和“糾違能手”。
百姓冷暖記在“老尤”心頭
2012年春節(jié)前夕,尤建華收到萬里之外的廣西河池地區(qū)東蘭縣武篆鎮(zhèn)中心小學六(4)班黃夢飛小朋友的感謝信:“尤叔叔,很感謝你給我捐獻的錢,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報答你的?!秉S夢飛小朋友不知道,這位“尤叔叔”不僅是當年名震前線的排雷英雄,更是群眾投票選出來的首屆“江蘇省十大愛民警察”之一。
尤建華先后在3個查報站工作,作為一名常年在卡口執(zhí)勤的交巡警,被熟識的人親切地稱為“老尤”。每當遇有過路的外地司機走錯方向,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講清路線,有時還會畫一張草圖指明道路;每到夏天,他就在查報站準備一個保溫桶,讓過往的老百姓可以喝上一碗茶水解解渴。為了方便群眾,他買來打氣筒,閑下來就給老百姓充車氣、補車胎;為了查報站附近的居民不受坑坑洼洼的泥濘道路困擾,他自己掏錢,幫助修建了2條水泥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尤建華為過往駕駛員和周邊群眾解決實際困難600多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80多起。
在通沙汽渡查報站工作期間,一名外地女青年因戀愛受挫,上船之后突然跳下船舷,投向江里。尤建華迅速撥開人群,跳入冰冷的江中,把女青年拽了上來。為防止女青年再次想不開,他把女青年帶到查報站,以自己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的經(jīng)歷勸告女青年要珍惜生命,引導其最終放棄了輕生念頭。
“老尤為我們做的好事實在是太多了。”南通市崇川區(qū)三里墩村三組組長馮瑞寶談及老尤,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2008年春節(jié)過后,南通遭遇50年來罕見的大雪。一天,準備出門掃雪的馮瑞寶起了個大早,然而,走出家門的他,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村中主干道、老百姓家門口的積雪全都沒有了。他看見了不遠處正在奮力鏟雪的老尤,臉上早已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雪水了。
“能夠活著為人民服務,就是最大的幸?!?/p>
自從走上交巡警崗位后,尤建華就給自己定下三條規(guī)矩:不向組織伸手要官,不給組織添麻煩,不用職權謀取私利。
一天晚上,一名江蘇東臺籍的駕駛員因違章被尤建華扣了證,晚上拎著好酒好煙來到尤建華家。尤建華堅決拒收禮品,同時,耐心細致地講清違章的危害性和給予處罰的依據(jù),說得違章者心服口服。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尤建華身上舉不勝舉。
尤建華的家很簡單。90平方米的房子內(nèi),兩個裝衣服的大箱子,還是從部隊帶回來的。剛回來那幾年,他一直租房住,三天兩頭要搬家。那么艱難,尤建華從來沒向組織反映過。尤建華的妻子1999年被安置在南通市第二化工廠,由于效益不好,人被長期“借”給另一家化工廠當“臨時工”使用,月收入就千把塊。有人給尤建華出主意:“你為什么不幫老婆找個好點的工作?你是英雄,找政府一定管用?!比欢?,直到去世,尤建華也沒有為此找過任何人。
對家人“薄情”,可對那些犧牲的戰(zhàn)友的家人,尤建華卻傾注了滿腔關愛。在南通,與尤建華一起參軍入伍的戰(zhàn)友中,有19位長眠在老山。每逢春節(jié)、中秋等重要節(jié)日,他都要到這些戰(zhàn)友家中看望慰問,在戰(zhàn)友遺像前點支煙,敬杯酒,磕個頭。有的犧牲的戰(zhàn)友的父母經(jīng)濟困難,尤建華就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點來接濟他們。全國公安機關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南通現(xiàn)場會和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和平年代”欄目播出了采訪尤建華的紀錄片《在路上》后,參觀、采訪者紛至沓來。在得知“排雷英雄”還只是一個副科級民警時,往往都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但尤建華卻認為:“黨和人民給了我很高的榮譽,與長眠老山的戰(zhàn)友相比,我所做的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能夠活著為人民服務,就是最大的幸福!”
尤建華將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黨的事業(y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共產(chǎn)黨員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內(nèi)涵。多年來,先后有3000多位群眾通過送錦旗、寫表揚信、發(fā)郵件、打電話等多種形式,向各級領導機關和新聞媒體頌揚尤建華的事跡。2010年6月、2013年9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先后兩次作出向尤建華同志學習的決定。
本欄編輯/程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