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對于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面臨一個陌生環(huán)境,要從個體生活過渡到有規(guī)律的集體生活,必然會產生很多不適應,不愿意去幼兒園。不少寶寶因為要進入幼兒園而感覺壓力大、恐慌、緊張過度,并伴隨由此而引起的發(fā)燒、腹瀉、頭疼等身體上的不適。這是常見現象,家長需要做的是深究原因,對癥下藥。
媽媽不要離開我
今天是幼兒園開園的日子,打掃干凈、裝飾一新的幼兒園陽光明媚,喇叭里播放著歡快的音樂。衣著艷麗的寶寶們拉著媽媽的手走進門,馬上被五顏六色的氣球和仿真的塑膠房子吸引了,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彩。媽媽們則忙著尋找寶寶午休的宿舍,收拾床鋪,與老師接洽,老師們則在院子里熱情地接待本班家長,說話聲、歡笑聲匯成一片。
鈴聲響了,提醒家長們離園??吹綃寢屢撸?歲的童童頓時停下手中的游戲,瘋狂跑向媽媽,嘴里喊道:“媽媽,媽媽,不要走!我要回家!”受童童感染,別的寶寶也紛紛跑向自己的媽媽。
童童媽蹲下身,抱住童童,勸道:“這里多好玩呀,有玩具,有小朋友,還有喜歡你的老師,咱家沒人照顧你,多沒意思呀?!?/p>
童童兩只小胳膊死死抱住媽媽的脖子,淚水漣漣地說:“媽媽留下來陪我一起玩,我聽話,不搗亂?!?/p>
“媽媽要上班,賺錢給童童買玩具?!蓖瘚屝闹胁蝗?,抱住兒子又親又拍,“童童要聽老師的話,老師和媽媽一樣愛你?!?/p>
童童見媽媽沒有松動的意思,號啕大哭,像是生離死別。別的寶寶像是聽到了命令,一起放聲大哭起來。此時,喇叭里歡快的音樂顯得格外刺耳。
在老師的示意下,童童媽狠狠心,和別的媽媽一起逃也似的跑出了幼兒園的大門。在門外,隔著高墻,她仍能聽到兒子的哭聲。
幼兒園老師告訴童童媽,寶寶剛入院的時候都要鬧一鬧,適應幾天就好了。哪知,兩周過去了,每天在幼兒園和媽媽告別,童童都殺豬般嚎叫,整整一上午悶悶不樂。別的寶寶手拉手做游戲,他拒絕參加,一個人坐在窗前,眼巴巴地向大門處張望,盼著媽媽來接他。
像童童這樣的寶寶,幼兒園小班里有不少。他們不僅不能融入集體生活,有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有的甚至出現生理反應,如發(fā)熱、腹瀉、頭痛等。如何幫助寶寶渡過入園這一關,是擺在年輕父母面前的一件棘手的事。
分離焦慮是根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童童的鬧人,是因為他有較為嚴重的分離焦慮。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幼兒因為與自己的親人分離而出現的煩躁、憂傷、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是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最大障礙。其實,成人也會有這樣的情緒,月臺上的依依不舍、古詩中的陌路愁腸、傳說中的隔河相望,都是分離焦慮使然,而相逢和團聚則是對這種情緒的消解??傊?,成人有能力克服分離焦慮,但是幼兒沒有,他們只能哭泣、哀求。
幼兒的分離焦慮源于他對父母的依戀心理。從出生起,幼兒逐漸發(fā)展和形成了對父母或其他撫育者的依戀,依戀的對象成為幼兒安全的象征,是幼兒得以信任、依賴的人。因為孩子對撫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戀關系,他已懂得撫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根本保證。當依戀對象突然不在幼兒的視線之中時,他會努力去尋找,找不到便會不安地哭鬧。
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戀對象對幼兒的意義不同:處于自己較為熟悉的環(huán)境中時,大多數幼兒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戀對象,而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依戀對象是否在場或是否在幼兒的視線之內,對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沒有建立起新的依戀之前,幼兒對自己親人的依戀情感仍然是強烈的。從家庭到幼兒園,幼兒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家庭中,幼兒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獨生子女。同時,幼兒的自我中心特點也十分突出。他們沒有群體生活的經驗和概念,對于群體生活感到陌生,這是幼兒入園不適應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寶寶初次入園,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群中,就會覺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懼,因而緊纏父母不愿離開,大聲哭鬧。這些寶寶在幼兒園常常表現出飲食減少、睡眠不安、情緒不穩(wěn)、少言寡語甚至拒絕進食等癥狀,一般要持續(xù)幾周,有些甚至長達數月之久。
研究表明,幼兒對其親人的依戀程度越高,因分離而產生的焦慮也就越嚴重。幼兒的心理恐慌和緊張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連鎖反應。有的幼兒因過分緊張而出現飯前神經性胃痛、痙攣,有的幼兒因為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出現夜間驚夢、失眠,還有的幼兒因為白天壓力過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發(fā)燒、腹瀉等。醫(yī)學上稱之為“入園恐懼癥”。
當心不要幫倒忙
寶寶從家庭中走入幼兒園,是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臺階,對其成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心理學者稱之為“心理斷乳”。能否順利地邁好這一步,關系到寶寶能否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自我認知以及自信心等品質。但是,有些父母不了解兒童心理,無意中給寶寶幫了倒忙。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寶寶入園分離焦慮隨著父母焦慮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反之,父母焦慮程度越低,寶寶入園分離焦慮就相對較輕。也就是說,父母的焦慮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寶寶。有的媽媽每次在幼兒園與寶寶告別都難以自制,與寶寶難分難舍,好不容易分手了,媽媽還要偷偷在窗口觀察寶寶,許久不肯離去?!皩殞氃谖堇锟?,媽媽在窗外哭”的場面讓人撕心裂肺。下午接寶寶時,這些媽媽會沖過去抱起寶寶,嘴里不停地念叨:“想媽媽了嗎?小朋友打沒打你?老師批評沒批評你?”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極大的擔心和焦慮。試想,寶寶看媽媽這么緊張,怎么能不竭力響應呢?
許多幼兒園老師反映,寶寶有入園恐懼,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嚇唬的結果。入園前,寶寶調皮,父母就說:“再鬧,等你到了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寶寶不當真,父母就說:“把你送進幼兒園,一周不接你!”寶寶馬上老實了。這樣嚇唬孩子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嚇唬給了寶寶一個強烈的暗示:幼兒園是管人的地方,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去那里。當寶寶認為幼兒園是沒有自由和快樂的地方,自然會對去幼兒園心存恐懼了。
父母要學會放手
許多父母認為,剛入園的寶寶是軟弱無能的,很容易受到傷害。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對兒童極大的不信任。事實上,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與之匹配的自我防御能力。比如,新生兒對人臉有特殊的偏好,對媽媽的聲音有較大的偏好。這是由于新生兒需要從周圍環(huán)境中迅速地辨別出能夠給予他喂奶和安全的對象,盡管此時在他腦海里還沒有媽媽的概念。再比如,低幼兒童在生理特點上具有同樣的自我保護機制,他們以骨骼鈣化程度較低來適應因動作協(xié)調性差而走路不穩(wěn)帶來的風險,這就是不會走路的寶寶很少骨折的原因。由此看來,父母的過分擔心是多余的。再者,寶寶進入幼兒園學習和生活,在設施完備、師資優(yōu)良以及配餐合理的優(yōu)越環(huán)境里,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所以,父母的當務之急是學會放手,放心地將寶寶交給老師,相信寶寶能做好一切。一般來說,在老師的努力下,兩三周之后寶寶都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首先,父母要給寶寶學習自立的機會。寶寶入園意味著他已經走出家門,步入社會,標志著寶寶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家長要為寶寶創(chuàng)造鍛煉各種能力的條件。比如讓寶寶幫助父母掃地、收拾桌子、洗碗等,給孩子鍛煉與表現的機會。寶寶做事肯定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熟練,常常出錯,比如洗碗時打碎碗等,父母不要著急,不要責怪寶寶,而要鼓勵寶寶,啟發(fā)寶寶觀察事物,找到最佳的做事方法。
其次,父母要培養(yǎng)寶寶的擔當意識。從社會學角度看,寶寶入園是他的一次角色轉變,無論在家如何被寵愛,來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心目中都是平等的。由過去的家庭中心變成普通一員,寶寶在心理上可能會有巨大的落差。父母有責任幫助寶寶完成這一過渡,培養(yǎng)寶寶的擔當意識,即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擔當意識的培養(yǎng)是幼兒責任心培植的最初階段,也是其良好社會認知的開端。
最后,克服入園恐懼癥要講究技巧。寶寶入園之前,父母要有意識地給寶寶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比如在幼兒園能學到哪些知識,會有哪些奇遇,等等,激發(fā)寶寶的好奇心,讓寶寶對入園有所期待。有條件的話,父母應該事先帶寶寶到幼兒園看一看,玩一玩,讓他適應環(huán)境,給他的入園焦慮一個緩沖期。規(guī)則意識也不能少。在寶寶入園這件事上,家庭成員要態(tài)度一致。比如,寶寶稍微有點不舒服,鬧著不去幼兒園,爸爸不答應,讓寶寶堅持,而媽媽心疼寶寶,說有病就應該在家休息??吹礁改敢庖姴灰恢拢瑢殞毻ǔx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怨恨另一方。久而久之,規(guī)則就形同虛設了,寶寶還容易養(yǎng)成遇事逃避的壞習慣,入園焦慮也會愈演愈烈。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