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借助對漢字的字形、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漢字的來源進行分析,從婚姻這一角度出發(fā),分析和總結(jié)了古代婚姻中男人和女人的地位。
關鍵詞:漢字;古代婚姻;男女地位
作者簡介:徐淑艷,女(1989.02-),山東省臨沂市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 H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1
婚姻從古至今都是熱門話題,通過對一定社會中婚姻狀況的考察,可以了解家庭的組織形式、男女地位、婚姻習俗等方面的信息。而作為世界歷史悠久文字之一的表意體系的漢字,它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則更多。通過分析漢字的原始意義,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的意義,以及通過漢字拆分所體現(xiàn)的意思,更好地來了解古代婚姻,揭示漢字與婚姻之間的關系。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婚姻是自由的,社會男女尊崇著“我的婚姻我做主”的理念選擇婚姻伴侶。在這種短暫或者長久的婚姻中,有一點是明確的,即男女平等,男子和女子的地位是一樣的,且都有自己的理想、事業(yè)、觀念、自由、權(quán)利?;橐鲋械哪信残恼詹恍刈裱斑^的好就在一起,過得不好就分開”的原則,這是同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是不一樣的。
母系氏族的瓦解,男權(quán)社會的產(chǎn)生,女子成為男子的附庸,失去了獨立的人格自由和權(quán)利,男女地位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由女性為主轉(zhuǎn)變成了男性為主,從此女子地位便日益漸低,最終無地位可言,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大量的漢字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如 “女”,甲骨文中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雙手交叉的跪著的人形,就充分地說明了婦女地位的低下。如“父”,甲骨文中展現(xiàn)的是手持棍棒之形,《說文解字》中寫道:“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备赣H本是一個手里拿著棍棒,訓誡子女的長者。如“姻”,是“因”字添加義符“女”的后起區(qū)別字。《說文解字·女部》中寫道:“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因。從女從因,因亦聲,”這一解說代表了封建時代對女性的認識:女性是沒有獨立人格的,只有“因(依靠)”男子。
又如“婦”,又作“帚”,甲骨文中作掃地用的掃帚之意,后加“女”,使其意義更加明確,意思是說,因為女子嫁到夫家,其主要“室勞”之一,就是“灑掃”。從其字義字形推理來看,婦女就是灑掃工?!墩f文解字·女部》中也說:“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币浴胺庇枴皨D”,有兩個意思:一是屈服、服畏,即“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白虎通·三綱六紀》);二是服侍、服事,即家務勞作,侍奉男人,即《白虎通·嫁娶》中:“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從意義上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婦”的要求甚多,所以古代的婦女自謙“奉箕帚”、“供灑掃”,可見古代婦女在婚姻中的地位。
一些表示貪婪、嫉妒、奸淫、地位低下等意義的字詞,都是以“女”作偏旁的,如“婪、嫉妒、奸奴婢”等,這些字詞多為貶義。男女共有的一些缺點,在這卻加上“女”作偏旁,可見對女人的不公平,這也是對女人的一種污蔑和歧視。
從古代的稱呼語中也體現(xiàn)了男女不公的地位。如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稱呼:官人、相公、老爺、爺?shù)?。丈夫?qū)ζ拮拥姆Q呼:夫人、拙荊、賤內(nèi)、內(nèi)子、屋里的、做飯的等。婦女自稱:賤妾、妾、奴婢、奴家等。女子嫁到夫家,名字前要冠以夫家姓,如王氏嫁入姓張的夫家了,就要改成張王氏。直到解放后,女子地位才上升,才有了自己獨立的姓和名。這些都體現(xiàn)了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的思想。
古代歷來都非常重男輕女。妻子生了兒子才能得到丈夫及夫家人的認可和好臉色,生了女兒便被輕視。如果女人被丈夫和公婆嫌棄,在家中的地位就會變得更低,正如《韓非子·六反》中所說:“產(chǎn)男則相賀,產(chǎn)女則殺之?!比绻墟募彝?,妾生了兒子,而正妻卻沒有生兒子,也會被妾壓一頭,這便是古代婦女的命運。
封建社會便形成了一夫多妻制,丈夫除了正妻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娶很多妾,可以名正言順的休妻。而妻子卻要謹遵“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要謹遵“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要謹遵“女子無才便是德”;要從一而終,正如俗語所說的:“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這就是古代婦女一生都要謹記的訓誡。
結(jié)語
通過對漢字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這是我國漢字的偉大之處,它博大精深、內(nèi)涵豐富,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一直延續(xù)了幾千年,直到現(xiàn)在也仍然殘留在一些人思想中,這是對女性的輕視和殘害。我們應該徹底摒棄這種思想,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擁有真正的自由和權(quán)利。
參考文獻:
[1]杜鵑.古代婚姻形態(tài)探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4(5).
[2]賀友齡.漢字與文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3]湯亞平.從“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J].學術探索,2001(5).
[4]王玉鼎.漢字文化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2.
[5]徐慧.從漢字發(fā)展看古代婚姻習俗[J].文化研究,2008(6).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尹建元.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歷史演變[J].蘭臺世界,2011(11).
[8]趙會莉.漢字所反映的古代婚姻習俗[J].新鄉(xiāng)學院報 ( 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