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對話剛開始,82歲的流沙河就用地道的四川話問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
“我叫田亮?!庇浾呋卮?。
“你知道你那個田是什么意思?”
“田地,農(nóng)田?!?/p>
“不對,不對。3500年前的甲骨文里就像現(xiàn)在這樣寫田了。它的意思是打獵,根本與農(nóng)業(yè)無關。怎么打呢?就是四面包圍,縱橫搜索。所以,田是動詞。后來在地里種莊稼了,就把這種地叫農(nóng)田……”流沙河滔滔不絕而又慢條斯理、信手拈來地向記者解釋著。
流沙河的后半生一直都在研究漢字,不久前,新作《白魚解字》出版。1200多個漢字的來龍去脈,被他用小楷寫在稿紙上,原樣出版,修改的墨點都印在書上?!鞍佐~其實就是蛀書的蟲。勞我一生,博得‘書蟲’之名?!彼f。2011年,流沙河挑了100個漢字,先出了一部“試水版”的《文字偵探》。從那時起,“文字偵探”就成了他的綽號,現(xiàn)在更有人稱他為“破解漢字奧秘的中國首席大偵探”。
報答恩師那炷香
流沙河曾經(jīng)是一位頗具名氣的詩人。而現(xiàn)在,他把詩歌稱為“一個錯誤”,“漢字才是我的歸宿”。談起與漢字的緣分,流沙河陷入了回憶里。
上世紀40年代,他剛上初一,從成都調(diào)來一位國文老師,叫劉蘭坡。第一節(jié)課,劉老師手持一炷香,快步走上講臺,向?qū)W生們鞠躬后說:“我是燃香而來,望諸君努力?!碑敃r的學校都鼓勵白話文,劉老師卻堅持教初一學生古文字學?!罢n本是清代王筠的《字學蒙求》,很簿。劉老師說《說文解字》太深,初中娃娃讀不懂,只好讀《字學蒙求》?!?/p>
打那時起,流沙河就迷上了古文字。“一個漢字就像一臺機器,能拆解成若干個零件。零件組裝搭配,又能造出許多不同的漢字,就像小孩玩的七巧板。”
中學畢業(yè),因為化學成績突出,流沙河報考了四川大學農(nóng)業(yè)化學系,可讀了不到3個月就回家了。他覺得自己更喜歡文學,“高中時我就狂熱地讀了魯迅、沈從文、巴金等人的作品。不單讀,還自己寫”。1950年,流沙河到川西農(nóng)民報任副刊編輯。7年后的元旦,他和幾位志同道合者創(chuàng)辦了《星星詩刊》,這是新中國創(chuàng)刊最早的詩歌刊物。
哪知創(chuàng)刊號上的一組小詩因“思想問題”被毛澤東點名批評,流沙河成了“右派”,“文革”時又被當成“牛鬼蛇神”批斗。新婚之夜,門外站的是武裝民兵,屋里沒有一個客人;孩子快出生時,愛人挺著大肚子與他一同接受批斗。
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并沒有讓流沙河悲觀絕望。他戴了22年“右派”的帽子,艱難歲月中,用古文字學來打發(fā)時間。
上世紀70年代末,“給我落實政策,我又回到原單位,寫詩、編詩,古文字學只好暫時放下”。90年代,“老了,寫詩也沒有興趣了,我就又去鉆研古文字”,“《白魚解字》的出版,算是報答了初中時恩師的那炷香?!绷魃澈诱f。
簡化字丟掉了傳統(tǒng)
從80歲開始寫《白魚解字》,到寫成出版,流沙河用了兩年半時間,結果把眼睛寫壞了。“我中年時眼睛就近視了,后來度數(shù)越來越高。寫這本書,剛開始用軟筆寫小字,填到500字的稿紙格子里,后來右眼就眼底出血,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清楚嘍。如果再用軟筆,不知道筆尖是否劃到紙面,所以改用鋼筆?!庇浾叻_《白魚解字》,明顯看到書的前面部分字跡秀氣,到了后面,只能稱得上工整,涂改也更多了。
流沙河身高1米7,卻只有不到90斤。之所以為古文字這般拼命,他說是因為太焦慮了?!拔覍喕钟幸恍┛捶ā:喕肿屩袊碎喿x自己的古代典籍變得困難。文字里有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字被簡化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也被丟掉了?!?/p>
環(huán)球人物雜志:為什么說簡化字丟掉了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傳統(tǒng)?
流沙河:上世紀50年代,文字改革開始,最初的目標是廢除漢字,全使用羅馬字母拼音。但一下子變過來,有的人接受不了,于是,當時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前后推出了兩批簡化字,作為一種過渡辦法。按照原先的意思,還要公布更多批,我們的漢字會一簡再簡,簡到有一天完全廢除。
出于這樣的目的,簡化字從一開始就只為書寫方便,簡化原則和創(chuàng)造漢字的基本方法不一致,甚至是有沖突的。
環(huán)球人物雜志:能舉一個例子嗎?
流沙河:比如強盜的盜,現(xiàn)在的簡化字是上面一個次,下面一個皿。繁體字的上面呢,不是次,而是次字左邊的兩點水還要加一點。你可能認為把3筆省成2筆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就告訴你,絕對不可以。
三點水,一個欠,這是垂涎三尺的涎的古寫,意思是流口水。下面加上一只碗,碗里裝的是菜。很多人小的時候,看到媽媽做的東西好吃,趁大人沒看見,從碗里拈一塊出來,塞到嘴里。這就是古人說的盜。所以盜本來的意思就是偷嘴。你不覺得很有趣嗎?這反映了古時候的社會狀況,也反映了古代人的觀念,他們認為偷嘴就是盜。
環(huán)球人物雜志:那次字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
流沙河:次字左邊并非兩點水。它的繁體字,右邊是個欠。欠是個象形字,如同一個人,人的頭上是空氣,組合在一起,就是打哈欠。它的左邊則是一二三的二,為什么會有個二呢?這也很有趣,是因為人們打哈欠的時候,打了一個,接著又打一個,所以有個說法叫其次,次就是這樣來的。
環(huán)球人物雜志:近百年來,有很多學者都寫過古文字學方面的專著,對一些字的來龍去脈研究得很清楚。您覺得與前輩相比,您的進步之處何在?
流沙河:前輩們都在書齋里,讀的書比我多。可我干過各種勞動,解釋漢字時會運用親歷的知識,更貼近生活。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您會像許慎那樣,專門寫一本工具書,把漢字的來歷都講一番嗎?
流沙河:不可能,我也沒那么多精力嘍。我現(xiàn)在在寫一本《簡化字不講理》,大概會涉及幾百個字。我選的簡化字都有代表性,把道理講清楚就夠了。因為舉一可以反三,比如羨慕的羨,下面的次也是不能改成兩點,必須是三點,因為它講的是看見羊肉很好吃就會流口水,這種心態(tài)就叫羨。
大家在解釋文字時亂說一通
流沙河有句名言:古文字學是一門科學,不是文學。但他也提倡現(xiàn)在的文學教育中應增加古文的權重。就像一位網(wǎng)友對他傾訴的那樣,回到過去,不大可能;保持現(xiàn)狀,又有點不甘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別忘記。流沙河所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讓更多人記住那些原本有生命的、鮮活的文字。他的書房里,觸手可及的都是文史、古文字方面的書:《十三經(jīng)注疏》、《說文解字集注》、《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這些才是我的命根子啊。”流沙河說。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您一直在倡導大學中文系以古文教育為主,原因是什么?
流沙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文系的學生都要學《說文解字》,因為它是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后來這個傳統(tǒng)斷了,大家在解釋文字時就亂說一通。比如說把田字解釋成象形字,說它像農(nóng)田。
我們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古文是最好的教材。它簡練、準確,以一當十。
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但古文就是因為晦澀難懂,和口語完全是兩套體系才被改掉。有人認為,學古文是在走回頭路。
流沙河:新聞不可能是古文,政府公告不可能是古文,我跟你對話不也是用白話嗎?但還要看到另一方面,古漢字中包含著文化傳承,從中可以看見古代人的基本觀念、生活方式、勞作方式、社會心態(tài)等等,其中還涉及自然界的許多知識。我們不能忘祖。什么叫熱愛祖國,就是要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熱愛祖國的文字。13億中國人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有一條線把他們凝聚起來,那就是漢字。它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和陽光、水、空氣同樣重要,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四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