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士大夫中,沈括是最博學、最富于創(chuàng)造激情、人生經歷最豐富者之一。在學術上,他對文學、史學、天文、地理、歷法、數學、醫(yī)藥……幾乎無不涉獵,無所不通;在經歷上,他科舉出身,任過地方小吏、州郡長官,在京做過皇帝秘書,在外任過守邊將帥,入能輔助賢主,出能縱橫疆場;在政治上,他參與了王安石變法,有自己的改革思想,提出過改革主張,并在一定范圍得到實施,功不可沒。可以說,沈括不但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還是一位貫通人文和自然領域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憂國憂民、勇于改革、才兼文武的政治家。他多彩的人生,為我們解讀那個時代提供了最佳視角。
以文學聞名士林
宋代詞人柳永說:“錢塘自古繁華?!倍X塘除了繁華之外,還有人文薈萃的一面,北宋大詩人周邦彥、林逋都出自這塊靈秀之地。沈括也是眾多名人之一。
沈括的父親沈周,任過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泉州(今福建泉州)等地知州,官至太常寺少卿(負責祭祀的官員)。母親許氏,是蘇州吳縣的大家閨秀。良好的家教,濃厚的人文氛圍,加上天資聰穎,讓沈括從小品學兼優(yōu)。
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3年后,沈括被朝廷以父蔭授予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沭陽縣主簿一職,從此步入仕途。好學上進的沈括,卻不甘坐享其成,而是發(fā)奮讀書,要以優(yōu)秀的學業(yè)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由于埋頭苦讀,用眼過度,沈括不到20歲便患了眼疾,長期疼痛,困擾著他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但這依然沒有影響他求學上進的信心和決心,他甚至辭去了主簿職務,來到哥哥沈披家中,全身心投入到了科舉準備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1062年,沈括以蘇州府試第一的好成績,獲得進京趕考的“入場券”,于第二年順利通過省試、殿試,考上進士,授揚州司理參軍,迎來人生新的起點。此后,他歷任要職,顯赫一時。
在今人的眼里,沈括是位科學家。如今還流傳著他發(fā)現(xiàn)石油的故事:沈括在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任職時,發(fā)現(xiàn)沙石和泉水相雜的地方,常常冒出一股股黑漆一樣的液體,當地老百姓把這種液體稱為“脂水”,采集到罐子里,用來照明。沈括生性敏感,斷言:“此物必大行于后世”,并把它命名為“石油”,記錄在《夢溪筆談》中,還揮筆寫下一首《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在宋朝人眼里,沈括卻以文名享譽士林,是位不折不扣的文學家。《宋史》評價他“博學善文”;散文家曾鞏在為沈括母親撰寫的墓志銘中,贊揚沈括“有文學”。而沈括也的確才思敏捷,著作頗豐——有詩文集《長興集》、散文隨筆集《夢溪筆談》等。當代歷史學家楊渭生在談到沈括的散文、詩歌時說:“這些詩文內容充實,意義超卓,文筆簡練。或狀物寫景,敘事抒情,寄語懷人,寫得栩栩如生;或針對時弊,分析入微,雄辯說理,明快清晰,均具較強的感染力……”對沈括的文學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從沈括的作品來看,其詩歌精工,散文活潑,融科學性、趣味性與文學性于一體,呈現(xiàn)出簡潔、生動、亮麗的風格,在北宋文壇上獨樹一幟。
堅定的變法參與者
北宋開朝至宋神宗時期,經歷了百余年的發(fā)展,雖然有過一度繁榮,但由于朝廷機構臃腫,人滿為患,外部北方遼國、西北夏國不斷侵擾,軍費開支陡增,加上花錢買和平,每年要向遼、夏支付高額的“歲幣”,導致國家財政空虛,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走投無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之下,年輕的宋神宗為了擺脫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了“熙寧變法”。
這一時期,沈括的仕途恰呈上升之勢。他與范仲淹、王安石這些優(yōu)秀的士大夫一樣,熟悉基層情況,了解民間疾苦,對北宋“積貧積弱”現(xiàn)象洞若觀火,很早就樹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他的仕宦生涯中業(yè)績不凡,在沐陽主簿任上,他主持了沐河的疏浚,使沐河兩岸新增良田7000頃。他任館閣??睍r,向宋神宗上了《南郊式》一書,建議改革“郊祭”儀式,施行后,每年為朝廷節(jié)省開支數以萬計。
沈括當年參加禮部省試時,王安石是考官,兩人有師生之誼。加上沈括在任上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作為宰相的王安石,當然是熟知而欣賞的。所以,1071年,當沈括為母親守喪期滿后,王安石立即推薦他出任檢正中書刑房公事,這是為配合改革而新設置的重要官職。后來,宋神宗還安排沈括出任三司使(即財政大臣),負責全國錢谷出納、平衡財政收支。這時,沈括成為了“熙寧變法”的決策參與者,地位舉足輕重。其間,沈括牽頭疏浚汴渠,改制天文儀器,編制新歷,察訪兩浙,興修水利,推行免役法、義勇保甲法,整頓鹽政,在改革中做了許多實事好事。
舍生忘死的外交官
北宋那時已不是很太平。雖與遼國在多年前簽訂“澶淵之盟”,達成了和平協(xié)定,雙方總體上互不侵犯,保持著表面的平靜。不過,大沖突沒有,小摩擦卻不斷,尤其是邊界線劃分問題,經常引發(fā)爭端。1073年冬,遼國派使者來宋,說宋軍在遼國蔚州、應州、朔州等地建設軍事設施,侵犯了他們的領土,要求與宋重新劃定兩國在這三州的邊界線。因為遼國氣勢洶洶,宋朝在武力上還不足以與之抗衡,宋神宗只得同意重新談判。
經過多輪磋商,事情沒有明顯結果。問題的關鍵是,遼國認為宋軍設施建設在河東黃嵬(音同“圍”)山以北,而這些地方都應該屬于遼國。宋方則一直以來都堅持以長城為宋遼邊境線,雖然暫時找不到鐵證,但堅決不同意以黃嵬山為界,雙方僵持不下。
1075年3月,遼國再次派來使者,并帶來遼國皇帝的國書,指責宋朝談判不誠,拖而不決,是想不了了之。這次,遼國進一步明確要求以黃嵬山為界,遼使蕭禧甚至甩出狠話,談不成,誓不歸國。
在宋方談判代表束手無策之際,宋神宗一面讓人反復做遼使的感化工作,一面起用沈括,讓他以侍讀學士身份出使遼國,以表誠意。為了弄清多年邊界問題的來龍去脈,沈括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件,發(fā)現(xiàn)歷來雙方的文件上,有以長城為界的明確表述,雙方爭執(zhí)的黃嵬山,卻在長城以南30里處,若滿足遼國要求,勢必把國界南移30里。掌握了這些情況和相關證據后,沈括心里有底了。
不過,沈括此行極度危險,為何?一是遼使蕭禧工作依然沒做通,他不回去,遼國不準宋使入境;二是遼國對這30里地志在必得,談判成功率幾乎為零;三是談判不成,有辱使命,一味爭取,遼方震怒之下,沈括恐有性命之憂。宋神宗深知沈括此行兇多吉少,臨行前,關切地問他,如果遇到危險怎么辦?沈括毫不猶豫地回答,哪怕犧牲生命,也要完成使命!
同年4月,做通蕭禧的工作后,沈括率隊赴遼。他把搜集到的大量文件資料默記于胸,又讓隨行人員背熟。5月底抵遼后,遼國安排樞密副使楊益戒作為談判代表,接洽沈括一行。在談判中,沈括首先表達了談判誠意,代表宋朝回謝遼國。然后,他歷數了自“澶淵之盟”以來兩國的相關文件和鐵證,對遼國以黃嵬山為界的要求進行駁斥。當楊益戒說以數里之地、絕兩國之好,不利于和平時,沈括以“國之道義、民之根本”為理由,申明寸土都是祖宗的基業(yè),讓對方啞口無言。后來,當對方有所松動,提出退一步以天池中心為界時,沈括大義凜然地說,我受命以長城為界,不知其它。
雙方前后進行了6場會談,遼方旁聽者一次比一次多,最多達到千余人,雙方唇槍舌劍,談判險象環(huán)生,沈括始終不退縮、不畏懼,舌戰(zhàn)群儒。在沈括一行有禮有節(jié)、有根有據的力爭下,遼方最后同意以長城為界。宋朝終于取得了外交勝利,這在宋遼外交史上是十分少見的。
駿馬奔馳保邊疆
出使回來之后,沈括更受器重,在三司使和翰林學士任上前后近兩年,但就在他達到權力巔峰之時,卻因為王安石變法失敗而遭到排擠和打擊,被貶宣州(今安徽宣城)。
沈括內心是委屈的,他在宣州寫下《十松亭》一詩:“歡然相對默終日,意得那須言強多。我身未得從子老,嗟爾系此成蹉跎。”抒發(fā)了心中的郁悶和傷感。不過,他郁悶而不灰心,傷感而不絕望,他甚至在向宋神宗的上書中說:“許國之心,灰朽未忘!”表達了報國的信心和決心。
宋神宗是最了解沈m9FoxLxy94OMefy4AJ83Wg==括才干的人,不但知道他是一位理財專家、行政好手,而且通過沈括平時一些關于軍械制造、邊關防務的建議,知道他是一位軍事家。1080年,宋神宗力排眾議,不但重新起用沈括,還把他派上了前線。這一次,沈括的對手是西夏。
宋神宗上臺以來,按照王安石的建議,對遼以和為主,對西夏以攻為主。沈括在陜西前線與副帥種諤一起,整頓防務,訓練士卒,研究進攻策略,措置糧草保障,常常忙到深夜。在此期間,宋神宗乘西夏內亂之機,組織30萬大軍,發(fā)動了進攻西夏的“五路會戰(zhàn)”。作為整個會戰(zhàn)中的一員,沈括親自指揮了幾場戰(zhàn)役,戰(zhàn)無不勝。
1081年,西夏數萬軍隊進攻順寧寨(今陜西志丹縣北),沈括一面安排大將景思誼率領3000兵馬主動進攻,又命令李達率領千人,攜帶足供10萬軍士所需糧草出擊,謊稱延州主帥沈括前往順寧督戰(zhàn),離散敵人軍心,結果西夏軍隊不知虛實,不戰(zhàn)先亂,被迅速擊敗,宋軍以少勝多。不久,他又利用宋朝西征軍東歸的聲勢,用計智取好幾處西夏軍事要地。
1082年,沈括率軍攻占了西夏金湯等要塞后,便向朝廷請示在橫山建城,確保新占領區(qū)的安全。但朝廷派來商議建城一事的大臣徐禧,卻要求把營建在離西夏更近、離宋朝后方更遠的永樂城。種諤堅決不同意,沈括迫于朝廷方面的壓力,同意建永樂城。然而,修建永樂城,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加上增援、補給線長,永樂城無形中成為了前線的“孤城”。所以,完工后,西夏便以30萬軍隊進攻永樂城。徐禧貪功,安排沈括留守米脂,自己率軍督戰(zhàn),結果永樂城被攻破,宋軍3萬多人全軍覆沒。
同時,“五路會戰(zhàn)”其它戰(zhàn)線雖然前期取得局部勝利,但后來終因輕敵冒進和增援不及而全面潰退。至永樂城失陷,宋神宗組織的“五路會戰(zhàn)”徹底失敗,王安石通過“熙寧變法”積累起來的物質和軍事優(yōu)勢在“五路會戰(zhàn)”中喪失殆盡,從此再也沒有進攻西夏的勇氣和實力。朝廷秋后算賬,因為徐禧戰(zhàn)死,沈括成了替罪羊,“責授均州團練副使、員外郎,隨州(今湖北隨縣)安置”,相當于撤職查辦,監(jiān)視居住,從此結束了仕宦生涯。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基,大赦天下,沈括得以內遷至秀州(今浙江嘉興),不過行動仍然遭到限制。1088年,沈括因向哲宗進獻《天下州縣圖》獲得關注,解除了對他人身自由的限制。于是,一家搬至潤州,定居于“夢溪園”。他一邊享受著悠閑自在的農居生活,一邊埋頭寫作《夢溪筆談》,于1095年在這里去世。
沈括這一生,識見超前,才干卓越,貢獻巨大。他的能力和水平,在北宋一朝能與他堪稱伯仲的,只有范仲淹和王安石。而他超前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成就,在當時則無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