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華林山風景區(qū)富樓洪城村是個擁有2600多年歷史、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憑著這里的桂巖書院、崇元觀、丹井、二賢祠、鳳嶺山等記載在《大清一統(tǒng)志》上高品位景點的參與,華林寨——上游湖風景名勝區(qū)由省級風景區(qū)到國家3A級風景區(qū)的成功申報和批復是一路綠燈。如今,高安市政府又在為整個風景區(qū)晉級國家4A級景區(qū)緊鑼密鼓地忙碌著。
然而,這里的洪城村卻被《江南都市報》稱之為“絕島”,意即為交通閉塞的地方。
這是為什么呢?
話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
當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的浪潮席卷到高安??紤]到當年的高安縣嚴重缺水的狀況,當時高安的領導決策者決定在洪城一帶修筑一大型水庫——上游水庫。
1958年,洪城一帶的村民揮淚告別了居住了兩千多年的祖居,散遷到華林山各地。
做移民難哪!比起當年的故居,移居地和原住地之間簡直是天壤之別。有的移民前后輾轉多達四次還沒找到定居點,只好又回到島上。而最大的問題是缺糧。
60年代初,部分移民被派往洪城一帶耕種那些因修水庫而被拋荒的和枯水期的良田。
扎茅棚,住危房,由于對故土有深厚的感情,盡管條件艱苦,這些移民卻一住就是八年——不走了。1968年,當時的縣政府考慮到這些移民對當時的華林在糧食生產上的巨大貢獻,硬是讓他們組建了一個生產隊,隸屬當年的富樓大隊。從1968年到1997年,這里是華林人最向往的魚米之鄉(xiāng)——度過了一次次的糧荒,而且這里當年的農業(yè)稅收是全華林最低的,因為這里的穩(wěn)產面積最少。在此期間,移民們還修出了一條枯水期能外出的簡易公路。
1998年,江南洪災肆虐,上游水庫灌區(qū)和庫區(qū)也不例外。于是,水庫加固,水位調高,有好幾年的水位逼近1998年的水位。
外出的簡易公路永遠沉睡在水中,四周是汪洋一片。眼看著各地都風風火火地忙通路致富,這里卻成了高安唯一無法通路的村莊。進出洪城村坐小船需要半個小時,小孩上下學每天早晚家長都要用小船接送;耕作時將水牛拖在小船后游過來;有的年輕人買了摩托車也只能停放在河對面的農戶家中,不能放在自己家里;有一戶移民想建一個附房,光搬運材料費就要六萬元,因花費太高只得作罷。交通不便帶來的煩惱數不勝數:接送親友,購買生產生活資料,都要使用小木船。尤其讓家長不放心的是小孩上學,有一年下大雨,過河時沖倒了一個學生,好在當時有大人路過及時搶救,他才撿回了一條小命。
2006年高安市大中型水庫移民政策實施以來,高安市、鄉(xiāng)、村移民干部多次爬山涉水,進村入戶,座談,調研,制定扶持方案,但由于投入資金過大,只能往后安排。
2009年,在風景區(qū)管委會的重視下,在交通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在洪城與外界相通必經的河道上投資兩百多萬元修起了一座大橋,解決了洪城村通路最大的攔路虎。2009年、2010年、2011年,市移民辦分別安排資金5萬元、15萬元、35.9萬元,用于支持洪城村修路。
可洪城村就是沒有動工。
原來,這一帶水淹地特別多,架橋之后,經公路局測算,全路挖方超過四萬方,填方超過五萬方,大小涵管連同護坡,修毛路等預計需資金61萬多元。
洪城村修建水庫前是一個1000多人的大村莊,有田有地有房屋?,F在全村只有100多人,移民既無田又無山地,只能外出打工賺錢養(yǎng)家糊口,大部分村民無法拿出錢來修路。
洪城村的通路問題,成了移民辦干部的一塊心病。他們時刻關注公路的進展動態(tài),表示愿盡全力支持洪城村公路建設,指示洪城村應該盡早動工,邊修邊爭取資金。
2011年11月初,洪城村著手公路招標,很多招標人因懼怕水淹地段的路質量難以保證,都不敢前來招標,第一次招標流產。在通盤考慮多方因素后,12月初華林山風景區(qū)再次招標并與承建方簽下了合同。
公路開工后,移民辦干部多次到工地視察,給村民以精神上的鼓勵;在資金問題上,先后爭取到資金共50多萬元。
雖然資金還存在一定數量的缺口,但是,毛路已經挖通,沙石也鋪上了一層,跨坑填方的護坡也已經啟動。
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一條長2130米,寬6.5米的鄉(xiāng)村簡易公路呈現在村民們的眼前。2012年12月1日通車之日,村民自發(fā)燃起鞭炮慶祝通車慶典。年輕人紛紛籌措資金,買起了小轎車。130多名移民中,已經擁有小轎車11輛。有十多戶外地移民還在申請到洪城落戶。
洪城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吸引了多方人士前來旅游、觀光、休閑。有一自助游團隊來到洪城,隊員們欣賞了風景如畫的勝景后,看到清澈如鏡的湖面,忍不住撲到水庫中暢游起來。江西日報社的記者也聞訊前來洪城采風,宣傳洪城。市內文人墨客都紛紛前來洪城觀光游覽,撰文介紹洪城。洪城的未來前景一片光明。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謝黨和政府對移民們的深切關懷!正是由于黨的陽光雨露讓洪城村移民期盼了50多年的路,終于通車啦!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