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素有“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之美譽,龍山村自是秉承了其旖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四周青山圍裹,左右蜿蜒伸展,前后列嶂為屏,形似太極八卦圖。3月正值油菜花盛開的旺季,層層疊疊的花枝迎風搖曳聲,伴隨著涓涓溪流聲入耳,仿佛時間在這里都放緩了腳步。
支教的學校由四年級至九年級(初三)共680位學生、40位老師組成。學校校風正、行風嚴、學風濃,以“教師合作發(fā)展,學生快樂成長”為教學管理理念、以千年桃溪“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為歷史傳承精神,努力打造以勵志為核心的校園文化。
支教人員主要代班七年級一班的英語課和八年級一班的數學課,每周給九年級備考中考的同學們開一堂交流學習經驗的主題班會課,每天晚上就寢前給小學女生們講勵志小故事。
以下是兩位支教行員的支教心得:
玉壺存冰心 殷殷似友親
從人行行員到一名支教老師,角色的互換讓我深入了解基層民生、教育現(xiàn)狀,也更加由衷的欽佩堅守在基層教育一線的人民教師。短暫的一個月支教生活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嶄新的一面,亦給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平凡的一頁。
支教的地點是中支的扶貧點——婺源縣龍山村中心學校。臨行前,項目負責人向我們大致描述了學校環(huán)境及龍山村的整體情況,并囑咐我們認真規(guī)劃好這一個月的生活工作安排,盡快融入校園生活。來到學校后,我們發(fā)覺與原本想象中的“茅草房子、泥濘小道”大有不同。該校為初具規(guī)模的九年制中心學校。
農村教育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便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龍山學校共有學生680余人,其中85%為留守兒童(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的重任便落到了年邁的祖父母身上。俗話說“隔代親,打不得”,祖父母僅僅只能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孩子并且十分溺愛,造就了難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思想引導和正確教育方式的局面。因此,多數留守兒童性格特征普遍表現(xiàn)為非驕即傲或是內向自閉,學習態(tài)度十分隨性,難以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從龍山學校各個年級的學生人數變化可以看出,中途輟學的人數占到每個班級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學校教育責任的加重。然而學校老中青教師存在知識結構斷層的局面,青年教師雖然知識結構新穎,但由于學校經費有限,多數青年教師為臨時代課老師,自身流動性很大,對學生的熟悉程度不如老教師透徹。因此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還有所欠缺。
按照支教任務的分配,我負責代班七(一)班英語教學。當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我真正意識到,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多么的不容易。“想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在每天備課時,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外,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知識,一方面能使學生們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能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我時常與任課老師溝通,向她們請教。
課余時間,我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心聲。許多學生對于“為何要讀書”感到十分迷茫,覺得讀書不僅苦、累,而且遠不如打工掙錢有價值。針對這一點,我抽空給學生們上了一堂班會課,與他們分享了我的校園生活,并引導學生們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的實質與重要性,讓他們以我為窗口,獲取更多的“學習動力”。
在得知我即將完成支教工作離開學校時,孩子們自發(fā)地給我寫下了滿滿三大張紙的離別寄語;在最后一堂課結束時,學習委員黃文婷哽咽著說到:“希望小劉老師能一直教我們?!?/p>
一個月的支教生活中,我充分的融入了七(一)班這個小家庭和龍山中心學校這個大家庭之中。短短的一個月,我看到了基層人民教師默默耕耘的無私奉獻,我感受到了他們不求回報、全心全意為了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赤子之心,“最美的鄉(xiāng)村”因為有了他們而更加美麗。
感謝·感動·感想·感悟
這是一個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這是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一個最美季節(jié)。婺源,這個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而聞名中外。三月的婺源,正是萬物回春、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藍天碧水,遍地黃金,花海連綿,蔚為壯觀。
這是中國貧困地區(qū)一群最普通的孩子,這是一群最普通孩子中國夢最普通的開始。龍山中心學校,一個離婺源縣城有著二十多公里山路的偏遠學校,承載著周邊20多個自然村四年級到九年級的義務教育,孕育著村民們教育孩子的人生夢想。
這是人民銀行南昌中支多年堅持不懈支助貧困地區(qū)的一個歷史見證,這是二名青年行員懷抱全行領導和同事殷切希望在校支教的有益嘗試。
感謝
感謝龍山中心學校。感謝李校長根據我們個人特長精心編排教學計劃,親自為我們挑選具有留守兒童特征的對口班級,親身帶領我們走遍周邊村莊的山山水水,親手駕車送我看病就醫(yī);感謝其他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是他們的熱情和堅守,激勵我不顧感冒和肺炎的困擾,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歡快的心情,圓滿完成首期支教任務。
感謝龍山村村支兩委。感謝程書記的噓寒問暖,感謝王村委的親力親為。百忙之中他們帶領我們參觀了中支扶貧資助的所有項目,介紹了中支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并多次代表村民向中支表達謝意,傳遞祝福。他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感恩之心,再次見證了山村人民的厚重與質樸,也讓我感受到山區(qū)人民對改善基礎設施、改善基礎教育、建設美好生活的熱切期望。
感謝南昌中支。感謝中支黨委提供了一個寶貴的鍛煉與學習機會,讓我一個來自北方的農村女孩第一次有了親密接觸南方農村的舞臺,讓我更加全面認識正在發(fā)展中的我國農村,讓我更加全面認識有些落后但非常重要的農村基礎教育,讓我更加全面認識長期不懈扶貧支教的人民銀行;感謝扶貧辦、人事處、團委、科技處、上饒中支婺源支行細致入微的安排,也要感謝一起支教的同事,他們的努力讓我處處享受中支大家庭的無限溫暖;感謝研究處的領導和同事們,他們的加班加點分擔了我日常工作的全部,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
感動
支教期間,最讓我感動的是鄉(xiāng)村教師。他們過著清苦的生活,拿著微薄的薪水,卻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一個不到15平米的普通房間可能就是5個任課老師的辦公之處,桌上堆滿了齊過頭頂的教輔和學生作業(yè),桌邊擺放了冬天取暖的炭爐。而老師宿舍則是一個比辦公室更小的單間,擺放了床鋪之后,留下的空間也就只能堆放些日常用品和書籍。屋子有些陰暗潮濕,長時間居住很容易落下風濕之類的疾病。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山鼠還會隨意光顧,半夢半醒之間,你會聽到它們在耳邊嘰嘰喳喳竊竊私語。走過泥土芬芳的操場,就是學校唯一的廁所,遇到炎熱天氣,驚魂未定的蒼蠅必使你措手不及。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同樣的季節(jié)城市與山村確實存在較大的溫差。四月初的早上,洗漱時依然能感受到山泉進入水塔之后刺骨的寒冷,但不能因為怕冷,師生就能用熱水來洗衣、洗澡,在這里開水的唯一用途就是飲用。當然,冬天里老師是允許用熱水洗頭的,不過只能用來洗頭而已。
如此偏遠的山區(qū),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如此清苦的生活,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如此巨大的升學壓力,但只能得到非常微薄的薪水。對于代課老師,待遇就更低了,月工資800元,學期工資4000元,寒暑假無薪。在經濟走向全球化和中國走向城鎮(zhèn)化的今天,外出打工的浪潮此起彼伏。作為農村高級知識分子的鄉(xiāng)村教師,為了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為了山村孩子未來的希望,為了減少農民工的后顧之憂,為了農村的和諧穩(wěn)定,他們遠離繁華的都市,把智慧和青春都獻給了狹小的講臺,獻給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兒童。他們用一天又一天、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代又一代無私的堅守完美的詮釋了山村教師的光榮與夢想。
還有那群讓我感動的孩子們。他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小小年紀就開始承擔家務。在我走訪的幾個學生中,他們放學回家都是自己燒飯做菜,有的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龍山學校的孩子們從四年級就開始住校,最小年紀只有10歲,十五六個孩子擠在一間十多平米的房間,由于床位不夠,部分床位還睡著兩個孩子。房子雖小,但被孩子們打掃得非常干凈,物件擺放非常整齊。他們自豪的告訴我這是軍事化管理的宿舍。學校早上6點響鈴,為了打掃衛(wèi)生,孩子們一般都會在五點半起床。日常生活中,他們自己提水上樓、洗衣服、打飯、洗碗,樣樣都很能干,在生活自理方面,他們比城里多數的孩子大多都要優(yōu)秀。更令我感動的是,雖然生活在貧困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這些孩子們卻非常開朗和自信,經常給我們講奇聞趣事,與我們嬉笑打鬧,拉我們跳舞跳繩,還會出其不意的挑戰(zhàn)我們的智商,特別是在愚人節(jié)的那天還把我們當作娛樂的天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交談,主動邀請我們在晚上就寢前去宿舍講故事,講城里小學的生活,講大學的世界,講名人的勵志故事,有時還與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歡笑一同哭泣。要是哪天晚上沒去講故事,他們會在臨睡前偷偷敲響我們的房門,口中念叨著今晚沒有故事了。在相處的一個月里,我看到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感想
留守兒童是我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過程中容易被人遺忘的希望。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年度影響人物的榮譽頒發(fā)給了偉大的中國農民工,理由是,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應歸功于農民工,是他們用離鄉(xiāng)背井和艱辛勞動換來了國家經濟的繁榮。這說明了中國農民工的勞動價值和他們?yōu)閲野l(fā)展所做出的貢獻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他們的底層狀態(tài)和權益保護卻常常被人們忽視,他們的子女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卻往往被我們遺忘或忽視。中國神秘的戶籍制度堵塞了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的道路,他們留守在農村,與父母相隔兩地,在缺乏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中獨立成長。對于未來發(fā)展的巨大動力來源于城鎮(zhèn)化的中國來說,對于需要保持大國地位的中國而言,素質更高和教育更好的勞動力不可或缺,教育公平,社會和諧不可或缺。
感悟
農村基礎教育關系到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但我國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卻是囊中羞澀。在任何省會城市,我們都可以看到投資幾十個億、甚至幾百億的高校新區(qū),宏偉的教學大樓,寬敞的學生宿舍,標準的塑膠跑道,典雅的亭士閣樓比比皆是,檔次之高,規(guī)模之大,國人興嘆世人仰慕。就是在一些省級的貧困縣,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新建的高中校園,占地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這些建筑足以成為當地的標志。然而,在我們的廣大農村,學校的教室早已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在村里的祠堂上課。因為適齡兒童的減少,從幼兒園到三年級,孩子們可能共用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既是他們的全科老師也是他們的校長。至于多媒體教室,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無法企及的奢望。我國13億人口一半多生活在農村,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也生活在農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忽視,就是對一半以上適齡兒童的忽視,就是對一半以上公民教育的忽視,就是對整個公民素質提高的忽視。在此,呼吁國家各部門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呼吁社會各界更加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的資助工作,只有根子穩(wěn)了樹葉才能茂盛,樹干才能挺拔。支持農村基礎教育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