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82年利瑪竇進中國后,西方傳教士們循著他的足跡,陸續(xù)來到中國。為了讓中國人接受基督教,這些傳教士們并未直接布道,而是在傳播西方科學知識、擴大影響力的同時進行傳教工作。然而,古老的中國有著傳承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其思想也有著獨特的發(fā)展軌跡,這就使西方科學傳入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碰撞。中西方都有著深厚知識積累的天文學領域,就成了交鋒最激烈的戰(zhàn)場。然而其中牽連最廣、導致爭論雙方流放、下獄甚至死亡的,莫過于清代早期的“康熙歷獄”。
外國人為中國制定新歷法
如果說利瑪竇是第一位敲開中國大門的傳教士,那么湯若望就是第一位倍受皇帝恩寵的傳教士。湯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國的科倫城,后在羅馬德意志學院學習,并成為耶穌會士。1618年他到達澳門,5年后進入北京。湯若望到達北京后,把自己從歐洲帶來的數(shù)理天文書籍清單呈給朝廷,并公開展出自己從歐洲帶來的科學儀器,因此結(jié)交了不少好友,例如當時明朝的吏部尚書張向達就是其一。湯若望又成功預測了1623年10月8日的月食,使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1630年,在徐光啟的推薦下,湯若望進入了明朝的明歷局(專門負責修訂歷法的朝廷機構(gòu)),參加編修《崇禎歷書》。
《崇禎歷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之一,由徐光啟、李天經(jīng)主持修訂?!冻绲潥v書》共有137卷,大致內(nèi)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西方天文學理論,主要講述天文學基本理論、天文儀器、天文學中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第二部分是根據(jù)第一部分的理論推算出來的天文學用表?!冻绲潥v書》吸收了許多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采用了第谷的宇宙體系。這種體系介于哥白尼的日心說和托勒密的地心說之間,認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并且是靜止不動的,而太陽、月亮繞地球轉(zhuǎn)動,但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繞太陽旋轉(zhuǎn),并且跟太陽一起繞地球運動。《崇禎歷書》對哥白尼的學說也做了介紹,并引用了《天體運行論》中的很多內(nèi)容;介紹了地球和地理經(jīng)緯度的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并修訂了相關的天文計算方法;書中還采用了一些西方使用的度量單位,例如把一周天分為3600,一晝夜分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采用60進位制等。
《崇禎歷書》不僅代表了“西學東漸”的學術成果,還代表了中國對西方天文學的接納,但這種接納又不是盲從的,而是經(jīng)過認真思考和推算的。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天算,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百刻。西方的時間劃分則是每天24小時,1小時4刻,合共96刻。東西換算的話,“十二時辰”對“24小時”正好對等,把每個“時辰”一分為二,稱為“小時辰”(簡稱“小時”)就可以解決了。但是,中國的“每天一百刻”,和西方的“每天96刻”就無法換算。更大的困難在于,西方的“每天96刻”是“24小時”乘“4”得到的,兩者之間,可以通算。中國的“十二時辰”和“一百刻”則是兩套計算方法,“時辰”與“刻”不能除盡,因此也不能合并。徐光啟、湯若望權(quán)衡之后果斷采取了西方歷法的方法,廢除了一天百刻的計算法,讓中國歷法和世界上其他多數(shù)民族的計時方法保持同步。可惜的是,《崇禎歷書》編成后,還沒來得及頒行,明朝就走向了滅亡。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起伏動蕩的一年。先是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入京,后又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多爾袞入京后要求北京城內(nèi)的居民三日內(nèi)全部搬出城外,給八旗子弟騰出住處。而清政府認為改朝換代應該重新制訂歷法,剛好湯若望的工作迎合了他們的要求,所以不但沒有讓湯若望搬離,還重用了他。1644年11月,清政府正式頒布了湯若望采用西洋算法編訂的歷法,其實這個歷法也不是湯若望一蹴而就寫成的,它是《崇禎歷書》的壓縮改良版。多爾袞給這個新歷法定名為——《時憲歷》,這部歷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農(nóng)歷。
1644年12月,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這是一個專門負責觀察天象、制定歷法的官職,為正五品。隨后,湯若望在自己的職位上做出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例如編寫了103卷的《西洋新法歷書》,還介紹了望遠鏡和西方的光學理論,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器重。順治帝對他尤為青睞,在1658年時授他為光祿大夫,為正一品,連他的祖上三代都追封為一品。順治帝甚至還親切地稱呼這個西方人為爺爺,可見湯若望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但是中國古語云:樹大招風。湯若望顯赫的地位,和他極力提倡西方歷法的立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也為康熙年間那場災禍埋下了伏筆。
禍從天降:湯若望身陷“康熙歷獄”
楊光先是眾多反對湯若望的人中,最積極也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盡管他本人對歷法一竅不通,但是他堅持認為“寧可使中原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他對西洋人和西方知識的排斥,反映了不少當時中國人的心思。早在順治年間,楊光先就屢次上書,謊稱湯若望等人意圖謀反,但因為順治帝對湯若望的信任而沒有成功。
1661年,順治帝駕崩,年僅8歲的康熙帝繼位,但朝中大權(quán)由鰲拜、蘇克薩哈等人把持。湯若望的保護傘倒掉了,楊光先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便又一次開始發(fā)難。1664年,楊光先又一次狀告湯若望偽造妖書,宣傳邪教,并在澳門屯兵3萬,意圖謀反。鰲拜等守舊勢力早就對湯若望不滿,剛好可以借此機會對湯若望發(fā)難,便開始調(diào)查此案并審訊湯若望。時年73歲的湯若望沒想到會在古稀之年受此迫害,在助手南懷仁的陪伴下接受了審訊,結(jié)果證明意圖謀反純屬捏造。
但是楊光先仍然不死心,又控告湯若望在給順治帝第四個兒子榮親王(因為得天花而亡)選擇葬期時犯了大忌,導致榮親王生母董鄂妃病逝,進而引起順治帝駕崩。湯若望據(jù)理力爭,認為自己只負責預測日食、月食,不具體制定皇子的下葬日期。但是1665年,在鰲拜的主持下,清廷終于還是給他定罪了:湯若望等欽天監(jiān)人員被判凌遲處死,而助手南懷仁被流放。
但歷史總是會有它不可思議的一面。就在剛剛宣判不久,北京地區(qū)突然發(fā)生了強烈地震,人們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間冤屈的警示和對壞人的懲罰。隨后,這件事情被告知了孝莊太后,孝莊太后勃然大怒,認為這樣對待先帝的寵臣實屬不敬。在孝莊太后的斡旋下,湯若望得以幸免死刑,但李祖白等欽天監(jiān)的其他7人卻未能幸免于難。湯若望在隨后的日子里,郁郁寡歡且身患重病,隨即在1666年病逝。
平反昭雪:《時憲歷》再被推行
湯若望終于去了,楊光先開始飛黃騰達了。因為彈劾湯若望用功,楊光先被任命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接替湯若望的職位。但是根本不懂歷法的楊光先,自知沒有湯若望的本領,幾次上書請辭都沒有獲準,還寫了一本書叫《不得已》來表明自己是被迫上任的。在楊光先的主持下,《時憲歷》被廢除,而恢復了《大統(tǒng)歷》?!洞蠼y(tǒng)歷》的前身是公元13世紀郭守敬等人編修的《授時歷》,盡管這部歷法在郭守敬的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時隔300多年后,已經(jīng)誤差百出了。
1667年,14歲的康熙開始親政。人們發(fā)現(xiàn)楊光先推行的歷法錯誤奇多,甚至連閏月都推算錯了,朝野上下一片尷尬。1668年,康熙帝親自下令,命令楊光先和南懷仁等人一起測驗日影,分別使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正午時刻的日影的長度,并根據(jù)測量的結(jié)果來確定到底哪種歷法更優(yōu)越。在連續(xù)三天的日影測量活動中,都是南懷仁使用的測量方法更加準確,而楊光先所測的結(jié)果都有錯誤。于是康熙命令南懷仁等審查了楊光先使用的歷法,發(fā)現(xiàn)其中確實差錯不少。于是康熙下令罷免了楊光先,而重新啟用南懷仁,并又改用《時憲歷》。
1669年,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鰲拜,南懷仁審時度勢告發(fā)楊光先依附鰲拜,并要求給湯若望平反。于是楊光先被叛為死刑,后來康熙體恤楊光先年老,赦免了他,楊光先最終死在了回鄉(xiāng)的路上。而南懷仁,這個曾經(jīng)擔任湯若望助手的西方傳教士,以他所掌握的先進知識,重新當上了欽天監(jiān)的監(jiān)正。湯若望終于昭雪平反,恢復了生前的官職和名譽。湯若望在中國先是享盡恩寵,然后又受冤屈被判凌遲處死,再然后因天象大變而離奇獲救,最后終于沉冤得雪。德國的歷史學家曾經(jīng)評價湯若望的經(jīng)歷:“是使所有好萊塢采用過的有關中國的題材都黯然失色的電影素材,構(gòu)成了一部高低起伏的戲劇。”
西方科學文化傳入,必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大碰撞,而天文學是碰撞中最劇烈、最血腥的一個撞擊點,“康熙歷獄”則是這個碰撞中進發(fā)出的最引人注目的火花,至此,這個火花終于熄滅了。這場爭論已久的“康熙歷獄”,以西方知識的勝利劃上了句號。
這場歷法之爭,其實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場天文學的爭論了。西方歷法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在實際天文測驗中,很容易驗證,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不認同西法呢?從今天來看,當時許多人對西方知識的排斥,是一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畏懼和憂慮感。楊光先等人極力反對西法,其實就是擔心西方的知識一旦在中國流行,會沖擊和破壞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和根基。他們寧愿守著老舊簡陋的歷法,寧愿使中國沒有好歷法,也不愿意采用西方人的歷法,這是一種典型的保守且固步自封的思想。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