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我和爸媽一起去陜北旅行,這次懷舊之旅的地點是媽媽40年前插隊的地方,我們?nèi)乙黄鹑タ戳水斈曦汃せ氖彽狞S土高坡如今變成了哪般模樣。
與我們同行的張老師是父親的至交,同為知青的他為我們的出行安排好了一切,張老師有著極其厚重的黃土情,曾經(jīng)多次回到陜北看望老鄉(xiāng),這次帶著我們一家一同體驗黃土高原的人文風情。
10月1日早上5點從家出發(fā),自駕近900公里后在下午5點半到達了宜川縣城與張老師和當?shù)厝笋R大哥匯合。陜北人和山西人一樣,一般都是用面食當主食的,加上幾個陜北特色小菜炒腌蘿卜干、陜北炒三絲兒,既美味又健康。
第2天,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旅程。
我們一行人的車子行駛在植被覆蓋情況很好的林間小路上,沿途滿是茂密的樹木和秋意漸濃的山頂,感覺很是愜意。我們先是來到了一個叫做“花石崖”的小型石窟?!盎ㄊ隆币还矁蓪樱谝粚佑袃蓚€石窟,石窟里原本供奉著的菩薩已經(jīng)不在了,只留下了墻上的浮雕和一些字。第二層的石窟道路艱難,需要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洞內(nèi)的浮雕,多為西域風格的駱駝和云紋的圖案,顏色也很鮮艷,不過可惜的是,不管是洞內(nèi)還是洞外的佛像,面部都模糊不清,只能通過石壁上的刻字追溯出他們是宋朝的石窟。
參觀完石窟,我們前往馬家村。媽媽介紹說馬家村在黃土高原上,生活條件很艱苦,道路也不甚方便。我們經(jīng)歷了一段顛簸的路程,馬家村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是一個與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原上密布著蘋果園和梨園,有的地方還種著新鮮的花椒,而沒有種植果樹的地方則密布著綠色的灌木。這番場景完全出乎我的想象,這與媽媽口中高原上的沙漠十分不同,這完全是個綠洲。
進入馬家村,我們直奔我們今后幾天的家——馬大哥家的窯洞。聽張老師介紹說,村子里的常住人口近幾十年愈發(fā)減少,現(xiàn)在僅剩十幾戶,所以別看馬大哥家的窯洞很大,有3口窯,但真正住人的就只有中間那口窯,其他的房子都是雜物間,其中還有一間被改成了車庫。
我們先去參觀了馬大哥家的果園和菜園。正值金秋,果樹上掛滿了累累的果實,我們幫著馬大哥采摘果實和蔬菜,也體驗了一把農(nóng)民收獲的喜悅。采摘過后不知不覺已是下午兩點多,我們挑水做飯,用古老的方式烹飪出來的食物味道特別香,馬大哥說我們吃的是名副其實的果木燒飯。在窯洞的院子里吃飯,夕陽的映襯下,半山腰的窯洞顯得很神秘。
飯后大家圍坐在院子里嘮嗑,漫天的星星陪著我們,閃閃發(fā)亮。這一夜,我睡得很溫暖。陜北的窯洞都是在半山腰挖出來的,先把山削掉一塊,鏟出一個平臺充作院子,然后再往里挖出“房間”,也就是窯洞。都說窯洞冬暖夏涼,真是一點兒也不夸張,夏天就不用說了,洞里肯定比外面涼快,這冬暖么就得依賴設計科學的“供暖系統(tǒng)”了,其實就是爐子。窯洞挖好之后,如果要住人的話,那第一件要干的事兒就是盤炕,也就是搭床,用黃泥搞成泥磚,然后壘起來做炕。而這個炕頭必須得砌個爐子,爐子、炕和房頂之間有一個煙道通著。天氣冷的時候,每天都至少要使用那么幾次爐子,燒爐子的熱度就隨著燒火的煙,順著煙道路過炕,然后從房頂出去,這就是人工自助供暖系統(tǒng)了,既燒了暖氣、又燒水做了飯,然后還無油煙火氣困擾,相當科學。
陜北黃土高坡的這些村子都是在不同的山頭上,媽媽當年插隊的下熟畔村就在其中一座山頭上,馬大哥雖然常年在這居住,可是也不知具體方位,為了一探究竟,我們邊問邊走,很久才走到。這個村子有個雙胞胎“哥哥”,叫做上畔村,這兩個村子是緊緊挨在一起的。據(jù)媽媽回憶,40年前,這個村子大概有十幾戶人家,都姓寧,村民靠種田維生。而如今的村子盛產(chǎn)蘋果和鴨梨,人們掙了錢大部分搬到城市里居住了,只剩零星幾戶留守。
10月6日,是我們在陜北的最后一天了,我終于有機會拍到了日出,而且還是很美的朝霞。明天就要離開了,我趁著溫暖的陽光,用相機記錄了這個窯洞小院兒的一些影像。
7日早上天蒙蒙亮,我們就出發(fā)離開了這美麗的陜北鄉(xiāng)村。雖然此次的時間很短,但是美麗的黃土高原,和冬暖夏涼的窯洞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希望有機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