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合作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做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yōu)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jié)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huán)境的交一經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那么在數(shù)學教學中怎樣進行“合作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呢?作為一名數(shù)學老師,我結合教材談一談關于如何進行“合作式”教學模式的體會。
一、強化目標意識,以目標指導教學
讓學生明確目標,這是強調師生積極性、主動性,以其共同為達標而努力的重要步驟。為此,在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時,必須以目標為導向,發(fā)揮目標導向的功能。
1.教前診斷。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的必備鋪墊或有關的“雙基”情況,并吸收學生的意見,使全體學生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tài)。
2.明確目標。進行定向學習,讓學生一上課就明白這節(jié)課該學什么,學習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與教師默契配合,成功達標。
3.圍繞目標合作。教師憑借教學目標,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識,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了解學習目標,以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或沖突引發(fā)學習需求,從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入手,通過質疑問難,學習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使書本上枯燥的規(guī)則,抽象的數(shù)學為自身所內化。
4.目標檢測。了解課堂教學效果,掌握學生達標情況。
二、抓教法和學法的結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多向交流”
“自主學習,多向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是指學生自己獨立學習,和同學、教師一起討論、交流,以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互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互相交往、互相溝通,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將被動學習變成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學習活動。具體做法:
1.在教學過程中,力爭三個“最佳結合”。注重情感,誘發(fā)興趣,使學生心理活動得到最佳結合;強化質疑環(huán)節(jié),把教師設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的過程與學生求疑—大膽質疑—創(chuàng)造性解疑過程最佳結合起來;教師的精講和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得到最佳結合。
2.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采用“引、扶、放、評”的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就是引導學生自學、給學生搭橋輔路,指導學生自己“走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放”就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霸u”就是收集反饋信息,教師通過耳聞目睹等多種途徑,把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所了解的信息,進行整理評估,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矯正。
三、課堂引進“小組學習”形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中暢通渠道的一種有效形式。在小組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組學習前,教師引發(fā)問題情境,啟動交往活動;小組學習時,教師深入一個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交流或巡視于各小組之間,仔細觀察,及時表揚善于運用交流方式的小組,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交流功能;小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展示結果,組織評講,及時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fā)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協(xié)作功能。
四、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缎抡n程標準》指出,在概率與統(tǒng)計的教學中,應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過程;應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應注重所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應注重在具體情境中對可能性的體驗。
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例如:讓學生感受“可能性是■”的案例中,教師采用擲骰子,生活中這一常用的娛樂工具;通過“摸球”等常用游戲,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定發(fā)生”“可能發(fā)生”和“不可能發(fā)生”,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而且能領悟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產生自己想探索的需求。在統(tǒng)計教學中,教師請學生幫助調查統(tǒng)計學生最愛喝什么品牌的牛奶,最喜歡的活動,以及學生認為“未來社會最有發(fā)展?jié)摿Φ娜恕钡龋@不僅加強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加強了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還使學生意識到統(tǒng)計的必要性,經歷了統(tǒng)計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把所學的統(tǒng)計與概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增強學生主動去解決身邊問題的意識。
五、關注學生的異己之見,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在長期的教學中,教師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略了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只注重個人的積累,而缺乏同學間的交流;只考慮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要?,F(xiàn)在的教學中,教師雖然讓學生暢所欲言,但當出現(xiàn)分歧時,教師又對學生的異己之見置若罔聞。例如:課堂上,教師那句“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法記錄圖形的個數(shù)”,學生各抒己見,有用“舉手”的,有畫“0”的,有認為用“正”字記錄的……可以看出,此時的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但當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嘗試找到較好的辦法。這樣,有利于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教學效果良好。
六、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去體會成功的喜悅。對“統(tǒng)計過程的體驗”和“對可能性與不確定性的直觀感受”,不應該由教師強加于學生,而必須是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從調查、操作等活動中摸索,探究而來。在教學“可能性”問題時,讓學生反復活動。例如,在進行摸球試驗時,教師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活動,事先在各組的袋子里放進9個白球和1個黃球,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明確要求——“每次摸出一個球,記錄下它的顏色,再放回去搖勻,每人重復摸5次”,看一看摸出哪種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大?第二次活動,把1個黃球拿出,換成白球,再從袋子里摸球會怎樣?第三次活動,根據(jù)前面的結論,教師從袋子里拿出連個白球,又放進4個黃球、連個白球,讓學生再摸,看又會怎樣?進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體會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的大小取決于球的個數(shù)。
在教學統(tǒng)計時,要多安排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通過操作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fā)展思維能力。例如,教師設計“擺一擺”、“分一分”、“排一排”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什么是統(tǒng)計,自己探索出較好的統(tǒng)計方法。調查同學們喜歡喝的牛奶,感受統(tǒng)計的必要性,體驗收集信息的全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chuàng)造空間,同時,在活動中目的要明確,要求要清楚,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體驗、認知。
總之,影響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因素非常多,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又有學生方面的問題,還有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去答疑解惑,真正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收到實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