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中國民歌《茉莉花》在國內外重大活動中,一遍遍響起,蜚聲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首炎黃子孫都為之熟悉而自豪的旋律背后,還有著傳奇的故事。
何仿與《茉莉花》的采集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在南京接見國家一級作曲家何仿時,深有感觸地說,歌曲《茉莉花》在世界上廣為傳唱,影響很大,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何仿是誰。
1928年2月,何仿(原名何孝元)出生于安徽天長何莊。何家是以“耕讀傳家”為祖訓的書香之家,他的父親何金臣是清朝光緒后期的秀才。何仿小時候,父親就手把手教他識字讀書。母親是一位十分賢惠的女性,十分喜愛民歌,何仿小時候每晚睡覺時,母親總是一邊拍著他,一邊低聲哼著搖籃曲哄他入睡。受到母親的影響和感染,何仿七八歲的時候就會唱許多民歌。
1941年初春,在“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的呼聲中,何仿離開家鄉(xiāng),來到新四軍淮南河西聯(lián)合中學學習。由于他自幼喜歡唱歌跳舞,歌聽兩三遍就能記住,很具音樂天賦,因此很快得到音樂老師和學校領導的賞識,老師教他識譜、指揮。于是,小小年紀的何仿,成為學生歌詠隊隊長兼指揮,在聯(lián)中小有名氣。
1942年,新四軍二師政治部下屬的淮南大眾劇團領導發(fā)現(xiàn)了何仿的音樂才華,把他要了過去。就這樣,年僅14歲的何仿成為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文藝戰(zhàn)士。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演藝生涯。
1942年冬天,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華中堅持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新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斗爭。奉上級命令,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的六合、儀征一帶開展反“掃蕩”工作。時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不久,時任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張勁夫指示劇團要響應毛主席號召,搞民族化、大眾化文藝,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于是,大眾劇團的團員們晚上演戲宣傳,白天走村串戶,向人民大眾學習民間藝術。
一個雨夾雪的早晨,何仿和幾位戰(zhàn)友去距離駐地四五華里的金牛山區(qū)做宣傳工作。走在山坡上,聽見寒風里傳來一陣歌聲,悠揚而舒展,輕盈而婉轉,一音一節(jié),扣人心弦。大家被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尋著樂聲前行。樂聲的源頭止于一間破舊的泥墻茅草頂?shù)姆孔印G瞄_門,只見一個身材瘦長、穿著破棉襖、戴著破氈帽的30多歲的男人一臉冷漠,他對這幾位不速之客的到來好像并不歡迎。
何仿沒有在意他的臉色,只管說:“師傅,剛才那支曲是你在唱嗎?”這個男子點點頭。
何仿一聽,興奮地說:“太好聽了,這是什么曲子?”這男子沒有回答,反問道:“你們是干什么的?”
“我們專門收集民間小曲的!”何仿急切地回答。這男子聽后,轉身進到屋里,沒有理睬。
大家面面相覷,一時無措。這時,一位戰(zhàn)士大著膽子說:“我們是新四軍文藝戰(zhàn)士。我們收集小曲,是為了宣傳抗日?!?/p>
半晌無聲。正當何仿等不知如何是好時,屋里傳出了胡琴伴奏的動人歌聲:“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fā)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p>
這是流行于六合、儀征、揚州一帶的民間歌曲《鮮花調》。大家聽罷忍不住拍手叫好。何仿更是喜不自禁地要求道:“師傅,能再給我們唱唱嗎?”男子又走出來,說:“你們真是新四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問:“曲子也能抗日?”何仿等就七嘴八舌地給他講文藝能鼓舞士氣,能成為戰(zhàn)斗力的道理。
這個男子沒有多說話,又回到了屋里,這次他轉身的背影似乎暗示了一種認可。何仿等跟著他走進屋,這個男子拿起胡琴,用模仿女聲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鮮花調》來,優(yōu)美的旋律又響起。他一邊唱,何仿一邊記,一邊學。幾遍之后何仿就學會了。這個男子很意外,對何仿有點另眼相看了。
那時,何仿他們每天晚上回來后都要交流、總結一下當天的收集情況。對于能遇上這樣優(yōu)美的曲子,大家都很興奮,何仿更是喜不自勝。他反復唱,不停琢磨。據(jù)當年與何仿同行的新四軍戰(zhàn)士、曾任成都軍區(qū)文化部副部長的郭民興在成都某干休所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回憶說:“這首曲子叫《鮮花調》。它3段分別唱了3種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內容是從一個女子‘奴’的心情去看花,去表現(xiàn)多愁善感。當時我們覺得怎樣改,都不夠完美。但是這優(yōu)美的旋律卻讓我們不絕于口,在平時的演唱中更是深受官兵喜愛,只是囿于各種原因在戰(zhàn)爭年代沒有大范圍地傳開?!?/p>
《茉莉花》的幾經(jīng)修改與躥紅
此后,何仿陸續(xù)有佳作流傳。1947年,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練兵》(楊濃詞),在華東野戰(zhàn)軍中廣為流傳,并獲得創(chuàng)作獎。1947年7月,孟良崮戰(zhàn)役結束后,何仿及時創(chuàng)作了《去掉一個大禍害》(自己作詞),歌聲響徹齊魯大地。接著,他還創(chuàng)作了歌曲《打死老瘋狗》(繆文渭詞)、歌劇《兩種作風》的主題歌等,流傳甚廣。當年冬,文工團集體創(chuàng)作了反映土改反霸斗爭的大型舞劇《大翻身》,何仿與吳祖庚負責作曲。此劇演出后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一直成為該團的保留節(jié)目。1948年10月,何仿隨軍參加淮海戰(zhàn)役追擊戰(zhàn),創(chuàng)作的隊列歌曲《拉開兩條飛毛腿》(葛培武詞),在部隊中迅速流傳并獲獎。
1950年秋,何仿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干部進修班學習深造。第二年春,他創(chuàng)作了獻給志愿軍的頌歌《慰問前方戰(zhàn)士》(程今詞),1951年夏,又創(chuàng)作出隊列歌曲《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洛辛詞)。
轉眼到了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南京軍區(qū)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那年夏天,總政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揮體現(xiàn)部隊氣魄的《東海凱歌》、《雨花臺》兩組大合唱外,還要組織一個四人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的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李三寶》很快定了下來,江蘇民歌卻沒有現(xiàn)成的。何仿想起了15年前在六合記錄的那首《鮮花調》,于是首次對其加工、整理、改編成《茉莉花》。
《鮮花調》來自民間,3段歌詞分別以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為主題,顯得比較分散,而且歌詞中不乏封建色彩。何仿在加工過程中,以清香典雅的茉莉花為主要形象,展開豐富的想像,不但對歌詞進行了大修改,對音樂也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他將歌詞中帶有封建色彩的“奴”等字詞換掉,將帶有低俗、挑逗性質的歌詞改掉;又在保留3段歌詞的基礎上,把唱詞的3種花,改為一種花即茉莉花;將曲譜中的前4小節(jié)做了加工處理,對結尾處又作了翻高八度拖腔處理。在排練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開想像: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被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聲音和贊嘆的語氣來唱。
這首歌把少女愛花、愛美、惜花、憐花的心情刻畫得惟妙惟肖。在前線歌舞團進京匯報演出期間,經(jīng)陳鴻虹、宋桂英、計秋霞、李小林4位青年女演員首次演唱,深得觀眾的喜愛。隨后,被中國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從此,《茉莉花》優(yōu)美的旋律在華夏大地傳開了。
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以中國青年代表團歌舞團的名義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為創(chuàng)作精品,何仿再次提筆對《茉莉花》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加長了每段最后的拖腔,以完善意境,加強感情色彩,又對歌詞細細推敲,其中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突出了動感;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兒罵”,體現(xiàn)出含蓄之美。這首歌第一次走出國門,便受到了各國青年的高度贊賞。隨后,《茉莉花》又飄香莫斯科、布達佩斯、華沙、萬隆、金邊、雅加達……世界各地的人們無不喜歡它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境。
1965年春天,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10周年活動上,中國前線歌舞團帶去的女聲小組唱《茉莉花》取得巨大成功。據(jù)載,周恩來聽后感慨不已:“我13歲離開家鄉(xiāng),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了?!?/p>
1981年,作為前線歌舞團團長的何仿,安排青年歌唱家程桂蘭演唱《茉莉花》,又一次引起轟動。
198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人民推薦的優(yōu)秀歌曲中就有這支《茉莉花》……
《茉莉花》的走紅,迅速引來了各地的爭搶。但有專家表示,考察《茉莉花》的出生地應先了解茉莉花傳入我國的歷史。相關資料顯示,茉莉花原產(chǎn)于印度,東漢永平十一年隨佛教傳入中國山西的五臺山,而自從茉莉花傳入五臺山,深受僧人們喜愛,于是,譜寫佛樂的僧人便譜寫了以茉莉花為原型的佛樂《八段錦》。之后,隨著僧人們四處云游,該曲傳入江南,經(jīng)后人加工,成了風靡江南的民歌。
而據(jù)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程方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各種期刊和專著上對《茉莉花》研究的文章不多。相關研究顯示:我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歌詞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花鼓》,但沒記曲譜;而中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曲譜的是道光年間貯香主人編輯出版的《小慧集》,該卷載有簫卿主人用工尺譜記錄的《鮮花調》曲譜。
說起《茉莉花》帶給自己的經(jīng)濟收益,何仿笑道:“2002年前,我只收到過151元?!?002年,他加入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并接受了對作品的著作權驗證,被確認為作品權益人,從此,開始陸續(xù)收到音著協(xié)寄來的可觀的版稅。對此,他非常高興,笑著說:“每年各個省市的藝術節(jié)都比較多,像《茉莉花》這首歌更是被很多人所演唱。如今,每個人的版權意識都不斷加強,唱了我的歌,就會給我寄來相應的使用費;同時在節(jié)目單上也會署上由我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字樣,這是對我擁有《茉莉花》這首歌著作權的尊重?!焙畏抡J為,這首歌的價值不是用錢能衡量的,它的意義無可比擬。
永不凋謝的“樂壇奇葩”
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上海APEC會議晚宴上,在雅典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上,都曾響起這首剛柔相濟、婉轉優(yōu)美的《茉莉花》,儼然中國的“第二國歌”。美國發(fā)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飛行尋找宇宙生命的飛船,搭載許多國家的優(yōu)美音樂進入太空,《茉莉花》作為中國的經(jīng)典名曲入選,得以香飄宇宙,成為真正的天籟之音。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最后一部歌劇《圖蘭朵》中,多次使用《茉莉花》為音樂主題,使此曲更加風靡世界。某種意義上,《茉莉花》已被世界承認,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無怪于,在我國國家元首重要的歷史性的國事出訪,或歡迎外國元首來中國的國事禮儀接待演出中,從白宮的綠草坪、北京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到享有世界音樂盛譽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茉莉花》已成為中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展示美好心愿的一個形象的標志。
《茉莉花》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屬性,而且她流暢的曲調、活潑勻稱的構架、周期性反復的定律,又與西方聽眾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十分接近,因此深得西方聽眾喜愛。她同時兼容著東方人和西方人共賞的東西。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家喻戶曉的《茉莉花》作為一首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民歌,近些年來為版權或者歸屬地問題飽受爭議。我國《著作權法》第6條明確規(guī)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但至今該保護辦法尚未頒布。所以,可以說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仍處于缺失狀態(tài)。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經(jīng)過長期民間流傳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也是全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在事實上、法律上無法做到作者個人的特定化。中國知識產(chǎn)權研究會高級會員劉瑛認為,《茉莉花》在性質上屬于沒有排他性的音樂文化遺產(chǎn)。“民間文學藝術原生作品最初的創(chuàng)作者可能是個人,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們加工、完善,逐漸成為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的群體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特征已無法體現(xiàn),而只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從理論上講,原創(chuàng)作品的著作權應該屬于產(chǎn)生這些作品的群體或民族,他們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事實上的主體。任何組織包括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都不能成為民間文學藝術原創(chuàng)作品事實上的權利主體”。她認為,國家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享有保護的職能。國家享有保護作品完整權和禁止個人、組織在使用過程中的權利濫用。國家應當授權有關文化管理行政部門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保護。她認為,《茉莉花》的流行地域廣,變體多、時間長、多向流動等特點,難以斷定其確切發(fā)源地。
事實上,民歌是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在社會、勞動生活中,集體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的民間歌曲。它融會了無數(shù)傳唱者不斷加工的智慧,是人民集體智慧錘煉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已成為藝術精品而流傳至今。它是全民共有的精神財富,不是某個地方或某個人的專利,在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沒有排他性的音樂文化遺產(chǎn)。正因為集體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是民歌的兩個基本特性,所以它的原創(chuàng)作者及產(chǎn)生的時間和具體地點就無法查清,我們只能找到它大概的流傳地區(qū),而無法找到準確具體的源頭。流行于全國各地的《茉莉花》,是有很多種變體的龐大的《茉莉花》家族,但到現(xiàn)在也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jù)說明哪個地方的《茉莉花》是最早的“母體”,是發(fā)源地。雖然“江蘇版”的《茉莉花》是各地都承認的最受歡迎的一種版本,但也無法說它就是母體、發(fā)源地??陀^地講,哪個地方都不擁有《茉莉花》“專利”,都可使用。
不少學者認為,民歌的源頭根本是無法考證的,其難度就如同要給《詩經(jīng)》中的每首詩找出作者一樣——根本無法實現(xiàn)。民歌流傳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豐富、充實、改編的過程。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傳唱,都不可避免地會打上“地方烙印”,摻入演唱者的主觀因素。人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演繹這首民歌,這也就形成了民歌的不同版本。如果硬要給這些版本找一個“老祖宗”那是難上加難。
在《茉莉花》的各種演唱版本中,詞作者一欄一般都是空缺或者寫著“佚名”,而“黑鴨子”組合演唱的版本卻有些特別,這個版本的詞作者寫的是“馮夢龍”——明朝著名的諷世小說“三言”的作者。原來,到目前為止,所見到的最早唱《茉莉花》的歌詞是明萬歷年間(1573-1619)馮夢龍編的有詞無曲譜的民歌集《掛枝兒》中以茉莉花為歌名的民歌《茉莉花》:“悶來時,到園中尋花兒戴。猛抬頭,見茉莉花在兩邊排。將手兒采一朵花兒來戴?;▋翰傻绞郑ㄐ倪€未開。早知道你無心也,花,我也畢竟不來采?!备柙~中除了“采一朵花兒戴”這個細節(jié)與現(xiàn)在的《茉莉花》一樣以外,其余詞句都不同,但至少說明了茉莉花在明代后期就已成為人們口頭詠唱的對象。事實上,《茉莉花》早在清乾隆時期就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至今多少年來,民歌小調《茉莉花》已經(jīng)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茉莉花》、《鮮花調》等上百首。對于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討論《茉莉花》的發(fā)源地似乎并沒有太多的實際價值。當然,對于民歌《茉莉花》爭議的主要意義,在于使人們重新看到民間音樂的樸素自然的藝術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使人們直觀地感到民間音樂的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從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急速消亡的今天,喚起人們對它的熱愛和傳承保護意識。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茉莉花》的神韻傾倒世界樂壇。如今,《茉莉花》盡管有不同版本來源之說,但無論來源于何處,這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歌曲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產(chǎn),是超越國界的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題圖為2013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宋祖英與席琳迪翁合唱《茉莉花》)
(責任編輯:胡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