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zhuǎn)軌時期由于我國體制和機制的不健全與不完善,一些社會階層和領域的利益沖突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原有的制度體系在化解當前社會日趨復雜多元的各種利益矛盾的局限性。因此,分析當前我國民眾利益訴求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找尋一種有效的制度化的解決路徑進而提出完善的利益表達制度的對策與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利益訴求;困境;制度重構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經(jīng)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體制和機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一些社會階層和領域的利益沖突日益突出。隨著經(jīng)濟的深度轉(zhuǎn)軌、社會的全面轉(zhuǎn)型和利益格局的急劇分化,我國社會進入矛盾凸現(xiàn)期。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一個處在社會急劇變動、社會體制轉(zhuǎn)軌的現(xiàn)代化之中的社會,往往充滿著各種社會沖突和動蕩”。進入一個社會結(jié)構和利益分化的新階段,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各種利益訴求的表達已經(jīng)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一個利益分化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中,一個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現(xiàn)為沒有或很少有矛盾和沖突,而是表現(xiàn)為它能夠容納矛盾與沖突,在矛盾與沖突面前不至于顯得束手無策或過于脆弱,同時,能夠表現(xiàn)出很強的解決沖突和糾紛的能力。和諧社會絕不是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相反,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xiàn)利益大體均衡的社會。因此,建立和諧社會應當容納這種利益表達,并為這種利益表達作出相應的渠道疏導及制度重構。
一、民眾利益訴求困境分析
(一)民眾意識偏低與有效參與不足
首先,參與意識總體偏低。雖然隨著我國經(jīng)濟、政治程度的發(fā)展,民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意識也不斷增強,但在我國歷史上,由于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是一種臣民文化,崇拜權威、等級觀念、依附型的心理根深蒂固,官本位觀念比較強,我國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意識、封建思想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當自己利益受損時不敢或不愿伸張,人們的參與意識、群體意識和權利意識仍明顯不足, 對自己的利益缺乏有效性訴求。
其次,參與條件和能力有限、缺乏理性訴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指出,“堅持持續(xù)不斷的利益表達,其耗費量是很大的,勉強能維持生計的集團和個人可能無力承擔。而且集團沒有什么政治資源,他們就很可能認為,利益表達,至少通過正常途徑進行表達,是一種希望渺茫的過程,可能得不償失。在貧富之間存在巨大鴻溝的社會里,正規(guī)的利益表達渠道很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窮人要么是保持沉默,要么是時而采取暴力的或激進的手段來使人們聽到他們的呼聲”。由于當前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對各種社會資源的占有量不足,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少,他們在市場的利益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而且基本沒有固定的組織結(jié)構,相對來講,缺乏影響社會經(jīng)濟與政治權力中心的話語權以及進行利益訴求的物質(zhì)保障,最后導致少數(shù)人可能采取激進或暴力的手段來使社會聽到他們的聲音。
(二)政府回應乏力
首先,政府回應的意識不強。近年來,政府管理的理念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官本位的思想在部分政府官員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一些舊體制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導致政府的回應意識還較弱。表現(xiàn)在對群眾的訴求態(tài)度不積極甚至互相推諉。正是由于回應意識的缺乏,有關政府部門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涉及到群眾根本利益的事件,常常行動遲緩,拖延甚至沉默的做法,總以為有些事情只要視而不見,拖一拖就過去了,或者極力掩蓋事實真相,直到引起新聞媒體關注,政府才開始介入。
其次,政府回應的制度不健全。在改革的過程中,各地政府不斷探索實施了一系列的回應制度,比如公示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效果,也解決了民眾的一些訴求,但整體說來,回應制度還不是很健全,阻礙著政府回應能力的提升。
最后,政府回應的渠道不暢。近年來,各級政府在提高政府的回應性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新增了許多新的回應渠道。如各地許多城市都開設了市長信箱或市長熱線、推行了領導干部群眾接待日制度等等,不可否認,這種做法有利于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一些政府回應渠道常常是不通暢的,甚至流于形式。
(三)利益訴求機制存在缺陷
第一,信訪制度方面。中國社會現(xiàn)有的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主要是信訪,信訪是我國公民維護正當權利,發(fā)表政治意見的一種常見行為,是反映公眾的愿望和要求,表達利益的正常渠道。雖然信訪屬于正規(guī)的利益表達渠道,但有些基層政府把它視為與社會穩(wěn)定有關的敏感問題,甚至上訪的數(shù)量與政績掛鉤,在意識層面賦予了上訪的負面含義,導致相當數(shù)量的弱勢群體不信任信訪制度,下層利益訴求無法上達。所以說現(xiàn)行的信訪體制難以適應民眾的利益訴求。嚴書翰說:“在傳統(tǒng)的信訪制度下,知道情況的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解決問題的領導干部不了解情況,信訪部門轉(zhuǎn)給有關部門的信訪事項經(jīng)常石沉大海?!备用鞔_地指出了現(xiàn)行的信訪制度的缺陷所在。
第二,人大制度方面。我國的人大制度是民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舉產(chǎn)生各級人大代表,各級人大代表通過提案、建議、批評、質(zhì)詢等形式,把民眾的要求向決策中樞直接進行利益表達的制度化渠道?!白鳛轶w現(xiàn)人民民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內(nèi)在機理而言,是最能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最能讓弱勢群體與政府溝通、進行利益表達的途徑。因為欲要使分散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有效地向上傳輸并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離不開能有效整合弱勢群體分散的多元化的利益訴求的“利益代表”。但體現(xiàn)人民民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民眾進行利益表達渠道的功能,實現(xiàn)上非常微弱。”
在現(xiàn)實的農(nóng)村政治實踐中,基層人大選舉往往流于形式,民眾對人大代表的產(chǎn)生、監(jiān)督和罷免等不具有影響力,人大代表與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因此收集和反映民意的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理論最重要的民意表達制度也沒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二、民眾利益訴求制度重構
(一)提高利益訴求意識、增強訴求能力
首先,強化主體利益訴求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念。對自己的利益要求有清醒的認識,提出合理的利益要求,并采取正當?shù)脑V求手段。加強社會教育,培育民眾的利益表達意識,提高民眾的政治素質(zhì)。提高社會的文化教育水平,才能使民眾的文化素質(zhì)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對政策的認知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利益表達的主體意識,為民眾參與公共政策奠定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要對民眾進行必要的政治知識、制度、程序等方面進行教育,使民眾熟悉和了解利益表達的規(guī)則和程序,提高民眾的權利意識、表達意識,從而全面提高民眾的利益訴求能力。
其次,增強利益訴求能力,引導和規(guī)范民眾的理性訴求行為。增強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引導人們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nèi)活動,自覺以法律為準繩,按照法定程序,在不損害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利益的前提下,理性、有序地表達利益訴求,杜絕感情用事、宣泄情緒等非理性的行為。同時,對公民進行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教育,這些政治知識是公眾正確有效地進行利益訴求的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知識才能提高表達的質(zhì)量,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上注意合法性和有效性,在表達訴求時會憑借理性,這樣才有助于提高公眾的訴求能力。
(二)完善政府回應機制,提高政府回應能力,實現(xiàn)民眾利益訴求
首先,回應意識應盡快到位。政府應增強對民眾訴求的回應意識,回應公眾的要求,從而提高政府的回應能力。特別是要通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使政府更加注重履行好公共服務的職能。規(guī)范公務人員的行為,提高其素質(zhì),嚴格要求自己,在處理公務的過程中,能夠有責任感,做到態(tài)度誠懇,舉止得體。與此同時不斷提高公務員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政策水平,掌握現(xiàn)代化的管理手段,能夠?qū)姷母鞣N需求做出積極的、及時的回應,并盡量予以滿足。
其次,回應制度應進一步規(guī)范化。對現(xiàn)行的一些政府回應制度進行修改、補充,使之更加完善,以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還要鼓勵各級政府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政府回應制度,逐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規(guī)范化的政府回應制度體系,促使公務員能夠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
最后,回應渠道應確保暢通。為克服渠道不暢通的困境,需要加強對官員的問責力度以及完善官員問責、公示等制度。同時由于政府回應載體的發(fā)展變化,網(wǎng)絡無可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使信息的溝通和傳遞省去了諸多中間環(huán)節(jié),使決策主體與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直接、更加便利,從而提高民意在政府運作中的份量,促進公民參與,為渠道的暢通提供了方便。
(三)完善信訪立法,改革信訪體制,形成統(tǒng)一的信訪表達渠道
信訪是我國公民維護正當權利,發(fā)表政治意見的一種常見行為,信訪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關乎民眾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與否。改革目前的信訪體制要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信訪責任,加大解決信訪的力度。整合各種社會矛盾調(diào)處機構,規(guī)范信訪部門職能權利,形成“大信訪”格局。暢通信訪渠道,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維護信訪人員的合法權益。具體來說,希望通過立法,明確有關部門在辦理過程中的法律責任,實行行政問責制,直接授予信訪機構對辦理機構人員處分的建議權,通過明確法律責任,防止置之不理。
(四)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確保人大代表的真正代表性
就現(xiàn)實性來說,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需要正確處理“表達”和“代表”的關系問題。從理論上來說,一個由民眾或民眾代表選舉出來的政府,是要代表民眾的利益的。所以必須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充分發(fā)揮人大利益表達能力。
首先,實現(xiàn)人大代表的專職化,加強人大代表與選民的溝通和交流,使人大代表能夠?qū)W⒂谶x民的意愿和要求,更好地代表民眾的利益。
其次,完善選舉制度,所有代表都必須由(下轉(zhuǎn)第275頁)(上接第272頁)全體公民逐級選舉產(chǎn)生,同時民眾對自己的代表必須有全面清楚的了解,才能夠使選舉出的基層人大代表真實有效地反映他所代表的民眾的要求和愿望,并積極接受人民監(jiān)督。
最后,平衡各種利益群體在各級人大中的比例,真正提高代表民眾利益的基層人大代表的比重,堅持把基層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反饋上來,把民眾的申訴、控告和信訪與人大評議工作結(jié)合起來,切實履行職責,確保人大代表的真正代表性。
參考文獻:
[1][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2]孫立平.博弈:斷裂社會的利益沖突與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美]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王中汝.利益表達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fā)展[J].科學社會主義,2004(5).
[5]王俊杰,李社增.我國社會利益訴求現(xiàn)狀及其規(guī)范化[J].理論探索,2008(3).
[6]陳繼清.我國信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措施[J].中國行政管理,2006(6).
[7]管偉.試論基層社會利益表達機制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以群體性事件的制度性預防為視角[J].理論學刊,2012(2).
(作者簡介:李曉楠(1987.8-),女,漢,河南省鶴壁市人,碩士,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