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菇又叫茶薪菇、茶菇、柱狀田頭菇等,屬于廣溫型菌類,既較抗高溫又能耐低溫。
一、栽培季節(jié)
春季栽培宜在2月中旬至3月底培養(yǎng)菌絲體,菌絲體培養(yǎng)初期需要加溫,4月初至6月中旬出菇;秋季栽培宜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培養(yǎng)菌絲體,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出菇。
二、菇房準備
可利用現(xiàn)有空閑房屋種菇。挑選通風好、便于調(diào)節(jié)通風的房屋作為菇房,并進行適當?shù)母脑臁8脑旆椒ㄊ牵捍布苤g的通道兩端上下各設30厘米×40厘米的紗窗1對,上窗低于屋檐30厘米,下窗高出地面20厘米。紗窗外再設封閉用的黑色玻璃或黑色塑料薄膜覆蓋,以便隨時可以密閉菇房。需要兩側(cè)操作的,菌床寬度按120~150厘米設置;單側(cè)操作的,菌床寬度按80~100厘米設置。通道寬度為60~80厘米,既便于操作又能充分利用空間;長度根據(jù)房屋的情況確定。菇床層間設置,層數(shù)以4~5層為宜,底層離地面20厘米,層間高60厘米,頂層距房頂100厘米。
三、原料配方
配方1:木屑72%,麥麩25%,石膏1%,糖1%,過磷酸鈣0.5%,石灰0.5%。
配方2:棉籽殼78%,麥麩20%,石膏1%,糖0.5%,石灰0.5%。
配方3:玉米芯60%,棉籽殼10%,木屑10%,麥麩12%,玉米粉6%,石膏1%,糖0.5%,磷酸二氫鉀0.4%,硫酸鎂0.1%。
配方4:玉米芯40%,木屑36%,麥麩12%,玉米粉6%,豆餅(豆粕)或棉籽餅4%,石膏1%,糖0.5%,磷酸二氫鉀0.4%,硫酸鎂0.1%。
以上配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
四、培養(yǎng)料發(fā)酵
常規(guī)栽培方法培養(yǎng)料不經(jīng)發(fā)酵,菌絲生長速度慢。經(jīng)實踐證明,采用發(fā)酵料栽培,有利于菌絲生長,且污染率低。按配方拌料,料水比為1∶(1.2~1.3),拌料要均勻一致,用手抓一把培養(yǎng)料握緊,指縫間有水滴,但不下滴,含水量在65%左右。建堆最好在水泥地面進行,堆成高1~1.2米、寬1.5米的料堆,料面拍平,用木棒從料頂對著中間打一個洞,防止厭氧發(fā)酵,在料頂稍低處插上一個溫度計,蓋上塑料膜,第3~4天,觀察料溫達60℃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調(diào)節(jié)培養(yǎng)料含水量到65%左右。復堆照前操作,待料溫達60℃,即可散堆裝袋。堆料發(fā)酵時間以一周左右為好。
五、裝袋
1.栽培前須進行全面殺蟲和消毒。打掃清洗干凈后首先用500~800倍敵敵畏液噴灑殺蟲,隔3~5天后,再用硫黃或甲醛溶液熏蒸消毒,以防治雜菌滋生。
2.拌料分裝滅菌。按照選定的栽培料配方,稱取各種原料,加水拌勻,使含水量達60%~65%,pH控制在7左右,用手工或裝袋機分裝入規(guī)格為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折角袋內(nèi),要求松緊一致,料面平整,裝料高度為13~15厘米,上加食用菌專用無棉蓋體或套環(huán)棉塞封口。常壓100℃保持10小時。滅菌后pH降至6左右。
3.菌袋接種。經(jīng)滅菌后的袋料,要待料溫降至30℃以下方可進行接種。接種箱或接種室應消毒完全,接種量為每瓶接30~40袋,接種后要避光培養(yǎng)。茶樹菇菌絲恢復吃料較慢,且易發(fā)生雜菌感染和蟲害,因此接種后應注意培養(yǎng)室清潔、干燥和通風換氣,防止高溫、低溫的影響,促進菌絲均勻生長。經(jīng)常檢查,如發(fā)現(xiàn)有雜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時搬出處理,防上擴散蔓延。
六、菌絲培養(yǎng)
接種后速將菌袋放入培養(yǎng)室的菇架上培養(yǎng),這時菌袋立著放比較好。20天以后菌袋應堆起,橫著放,底對底,一般以放4~5層為宜。室內(nèi)溫度應保持21~25℃,相對空氣濕度應保持不超過65%左右。室內(nèi)光照不能太強,應在黑暗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以免一面發(fā)菌一面出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早晚通風,當氣溫低于20℃時,每天下午2~3時進行通風;當氣溫高于26℃時,每天早中晚各通風1次,每次1小時,同時白天要關閉門窗,晚上打開;當氣溫在20~26℃時,從每天中午通風1次1小時增加至每天2次、每次1小時。菌絲生長30天左右后,可解開扎口線,進入少量空氣,使其更快成長。菌袋的菌絲蓋面后,菌絲開始旺盛生長,呼吸量隨之增強,袋溫也隨之逐漸上升,這時要通過翻堆來調(diào)節(jié)堆溫,防止燒菌,并通過翻堆來調(diào)節(jié)上下層菌袋菌絲的長速,使之一致,同時通過結(jié)合翻堆來查菌,做好雜菌的檢查工作。一般要求每20天左右翻堆1次,發(fā)菌過程中要進行3次翻堆。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一般55天左右即可開袋出菇。
七、出菇管理
1.割袋、排袋。茶樹菇菌袋培養(yǎng)55天左右,菌絲長滿菌袋,菌袋富有彈性,菌絲分泌色素吐黃水,袋口表面菌絲帶點褐色,即為轉(zhuǎn)色,應適時割袋,可以用鋒利的小刀沿扎口繩將袋的口部割掉。
出菇前要進行催蕾管理,讓菌絲由營養(yǎng)生長轉(zhuǎn)入生殖生長。催蕾時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墻式堆疊排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
2.催蕾。茶樹菇菌袋開口后,光線增強,氧氣充足,基本成熟的菌絲就會分泌色素、吐黃水,使菌袋表面菌絲漸漸發(fā)生褐化轉(zhuǎn)色。隨著菌絲體褐化過程的延長和菌絲體顏色的加深,袋口周圍表面的菌絲會形成一層棕褐色的菌皮。菌皮對保護菌絲的生長、使原基形成不受光照的抑制危害、防止菌袋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對不良環(huán)境的抵御能力、保護菌袋不受雜菌污染和原基的形成,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樹菇菌袋中的菌絲體,其好的轉(zhuǎn)色層為棕褐色和鐵銹色,具有光澤。
3.變溫、控濕。開袋后3~5天,應保持室內(nèi)溫度在23~24℃,相對濕度在85%~90%。茶樹菇從菌絲到形成菇蕾的分化階段,要有短暫的低溫時段,突然的變溫刺激可迫使菌絲體相互交織,扭結(jié)成茶樹菇的繁殖器官——子實體原基,促使菌絲體內(nèi)部積累形成菇蕾。因此,拉大溫差、改變濕度是茶樹菇栽培中的有效催蕾措施。茶樹菇轉(zhuǎn)色催蕾階段呼吸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同時注意保持菇房內(nèi)較高的空氣濕度,使水、氣、溫、光都能滿足茶樹菇生長的需要。
4.出菇。出現(xiàn)小菇蕾后,要加大空氣相對濕度并保持在95%~98%,早晚應噴水保濕。光線強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溫度控制在18~24℃,這樣開袋后10~15天子實體可大量發(fā)生。出菇后,必須適當降低空間濕度和減少通風,此時栽培空間相對濕度降到90%~95%,并減少通風次數(shù)和時間,以防氧氣過多導致早開傘、菌柄短、肉薄。如果菇蕾太密,可進行疏蕾,每袋保持6~8朵。菇蕾朵數(shù)適中,則長勢整齊、朵型好、菇柄粗,否則會影響菇的品質(zhì)和產(chǎn)量。當茶樹菇子實體菌蓋開始平展、菌環(huán)未脫落時就要采收。因茶樹菇菌柄較脆,容易折斷,采收時應抓基部掰下,同時防止傷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凈,袋口捏攏,讓菌絲休養(yǎng)恢復2~3天,然后拉開袋口,可淋一次重水,5~7天后又可長1潮菇,共可采收4~6潮菇。
八、注意事項
1.注意秋冬菇和春菇管理的差異。秋冬季氣溫低,菇棚內(nèi)要達到出菇溫度,一般要采取增溫措施,或采用太陽溫室栽培(可保證出菇溫度,出菇最好)。
2.注意雜菌污染問題。茶樹菇菌絲抗雜菌的能力比較弱,接種后容易發(fā)生雜菌污染,因此,在栽培中應注意:一是把好滅菌關,滅菌時間比平菇和金針菇等菌類要長些;二是要把好菌種關,絕對不能帶入雜菌;三是要把好接種關,嚴格按無菌操作接種;四是在袋排放時,小心菌袋不要被刺破,盡量避免后期污染。
3.注意蟲害問題。眼菌蚊等蚊類雙翅目害蟲危害最為嚴重,其幼蟲蠶食菌絲,使栽培袋內(nèi)菌絲消失,子實體無法形成,即使形成仍會枯萎腐爛。防止菇蠅的有效辦法:一是栽培房的門窗安裝紗網(wǎng);二是注意菇房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房外消滅菇蠅滋生地;三是在菇房地面及周圍經(jīng)常噴些殺蟲劑或誘殺害蟲,可用黑光燈或高壓靜電滅蟲燈誘殺,也可噴藥防治,一般用5%銳勁特1500倍液(10毫升銳勁特兌水15公斤)直接向菌袋噴霧,幼蟲危害嚴重的3天后再噴1次。
(河南省滑縣第一職業(yè)中專 陳夢凡 郵編:45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