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娛樂明星等公眾名人跨界涉足商業(yè)產業(yè)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多是曇花一現(xiàn),時日不多便日薄西山,最后銷聲匿跡。作為大眾的閑聊八卦的談資,也多是借助一時的名人效應而引起關注,隨著時間而慢慢沖淡。
而歸其失敗的原因,多是因其涉商太淺,興起而為,興衰而敗,沒能很好衡量“涉商”的方式應該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投資”,自己有何優(yōu)勢?完全消耗自己的“名人效應”還是有其他的生態(tài)鏈條?精力如何分配等等問題。不過明星做商業(yè),多半還是以自己影視娛樂工作為主線,不至于商業(yè)的盈虧能直接產生自身的經濟危機,所以多半不過是過了一把當老板的癮,便退出商業(yè)江湖,重新回歸自己的老本行了。
雖說夭折的為多數(shù),但也存在著在商業(yè)中成功涅槃,轉型成功的案例,以下便通過幾個個例來說他們的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關鍵原因。
任泉,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最近通過網絡信息重新了解了任泉之前,我對他的記憶還停留在那年《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孫策當中。一直感覺任泉是個不溫不火的明星,近年少見作品更是讓我覺得已是過氣了的明星,直到最近在央視一檔青少年電視公開課類的節(jié)目上看到任泉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演講,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在他更多的身份,已不是一個演員,而是一個生意人。
剛畢業(yè)那會,從東拼西借的錢做起了第一次投資——蜀地辣子魚餐廳,一直拓展到現(xiàn)在的餐廳、酒吧、美容院、股票、話劇、電視劇等多種產業(yè)的投資。不過其含金量最高的還是要屬其第一筆投資的蜀地辣子魚餐廳,當時雖然剛畢業(yè),但已經接拍了幾部影視作品了,已經可以有“星路”可尋了,但任泉還是果斷地借錢做起了自己想做的生意,可見其在那個時候對于自己想要的,自己渴望的,無論是形式還是結果,都有相對明確的認知。
在后來的演講中,他說起最初的創(chuàng)業(yè),提到了當初從李冰冰那里借了三萬塊錢,而現(xiàn)在的這個三萬塊錢,翻了一千倍都不止,透露著一個自信者對于成功驗證后的驕傲。
明星中做餐飲的不在少數(shù),像趙薇、田震、韓紅、高凌風、曾志偉都有做過,而多半火了一段時間后便日漸衰落,門可羅雀,關門大吉了。他們做與任泉做的出發(fā)點到執(zhí)行力都是有很大差別的。小編妄自揣測下他們做多半是手有閑錢,做點生意,享受下當個老板的感覺,并且多是多自己的交際圈和影響力有給予了過多的KPI,然后這種不可預估的“影響力”價值,在真正執(zhí)行的時候,是很難量化的。
任泉最初開始,從預算、選址、購材、施工都是親力親為的,甚至還去考了廚師證,于此可見一斑。當然,商業(yè)運營比任泉成功的也還大有人在,不過多是股市、樓市、娛樂影視三個領域,并且是大投資,大回報,要么得個大紅包,要么得到大債務。而從“在商言商”的角度上來看,小編則更推崇任泉這種把“事業(yè)”當事業(yè)來做的商業(yè)精神,不盲目追崇,也不讓運氣和機遇有更多的話語權,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李靜,在一開始,都朝著自己的產業(yè)生態(tài)鏈發(fā)展
一個從地方電視臺的編輯,到后來的央視主持人,再到如今的一手做電視節(jié)目,一手做電子商務,并且能將二者相輔相成地配合發(fā)展的商業(yè)老板。雖為人妻人母,卻依然能在閃光燈下游刃有余。她是一個主持人?制片人?老板或者是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李靜卻能鬼馬神刀地把這所有身份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并且在商業(yè)領域中不斷地轉化和蛻變,而每一次蛻變,你都會發(fā)現(xiàn),李靜的產業(yè)生態(tài)鏈,又朝前走了一步。
如何從一個主持人完成到CEO的轉變?1999年,已經在央視主持多個節(jié)目的李靜擁有著多數(shù)人欣羨的工作,然而“好動”的她卻毅然辭職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企業(yè)——東方風行傳媒,開展了“賣節(jié)目”的生意。配合其強悍的制作班底,公司節(jié)節(jié)攀升,已經擁有了多個炙手可熱的電視節(jié)目。這個過程加深了李靜成為一個優(yōu)秀主持人的積累,也同時完成了由一個主持人向CEO的轉變過程。
做電商,是個“順水推舟”的偶然。說是偶然,是因為做電商來說對李靜是個新領域,沒有接觸和經驗,可謂是大幅度地跨領域。說順水推舟是因為在2007年李靜萌生做電商想法的時候,是基于其多年來在做綜藝、娛樂節(jié)目過程中積累的人氣和人脈。并且在《美麗俏佳人》和《我愛每一天》等節(jié)目制作中,也讓李靜獲得了很多關于做美妝的經驗。所以說,這是個偶然,也是個必然。
通過對自己公眾形象的積累,來做自己的品牌。其實明星做自主品牌也不是少數(shù),比如以潮流先鋒示人的陳冠希就有自己的潮牌CLOT,以及李晨和潘瑋柏的NPC,還有同樣是主持人的謝娜一心打造的歡型等等,都屬于娛樂達人創(chuàng)立的自主品牌。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講,李靜的“靜佳”是以樂蜂網為載體的自主品牌,這也是李靜為自己生態(tài)鏈的延續(xù)而做的又一步動作。
這幾年垂直類電商有了一次比較大的洗牌,李靜覺得擁有自主品牌才是做電商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這也便是她推出靜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便完成了她從一個平臺老板向品牌擁有者的又一次進化。并且最近在江蘇衛(wèi)視的《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的節(jié)目中,李靜和姚勁波、汪小菲、李想等12位企業(yè)家的商業(yè)真人秀中,也足見李靜想要自己的角色蛻變中進行一次更為徹底轉型的信心,以更職業(yè)的商業(yè)人士形象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
李靜雖然不是國內商業(yè)女性中最突出的一位,但其跨越領域的寬度以及跨越后轉型后對自己產品的把握和理順能力,卻是不得不值得稱贊的。
韓寒,在一開始,便拒你于千里之外的商業(yè)金礦
一個不參加研討會、交流會、筆會、不簽售、不講座、不剪彩、不出席時尚聚會、不參加頒獎典禮、不參加演出、接受少量專訪,原則上不接受當面采訪的韓寒,卻頂著作家、車手、代言人,甚至互聯(lián)網產品的CEO等多個頭銜。然而就是這個偶爾淺淺微笑,偶爾冷漠不語的韓寒,卻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千萬級別的代言費,讓眾多一線明星瞠目結舌。
韓寒的吸金渠道應該說并不是很繁多,但是每一個卻都是舉足輕重的。作家,賽車手,廣告代言,但在三個領域中,卻都是佼佼者。韓寒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雖然這種個性把他的代言之路越逼越窄,但商業(yè)價值卻是以更高的斜率在攀升。韓寒代言就像是豆瓣網選廣告合作商的banner一樣,一定要來符合自己的調性,而絕不是用金錢就犧牲一切。
韓寒可以代言suv,但去代言mini cooper就顯得不妥,他可以去代言咖啡,但好像代言奶茶就有點別扭,你讓他代言老羅的“錘子手機”可以的,但oppo好像就不是很合適,而這種代言風格的形成,也是主要源于韓寒代言的關鍵一戰(zhàn)——凡客體,這也是韓寒從一個作家&賽車手向一個代言人轉型的完美過渡,這不僅沒有傷害到韓寒的調性,反而成就和傳播了韓寒的調性,也就是如今在代言領域的商業(yè)價值。
“韓寒從不會以犧牲自己的獨立追求而去做一些商業(yè)行為”,盡管這充斥著濃密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理想主義,不過韓寒卻將此把握的很好。即便是韓寒在接觸互聯(lián)網產品的時候,即便是他現(xiàn)在可能是一家科技公司前身老板的時候。因為他和李靜一樣,做了一次延展,核心產品的延展,這個是他熟悉并能掌控的領域,至于表現(xiàn)形式,是通過市場做的選擇。
韓寒的【一個】App,上線不到24小時,【一個】就沖到了蘋果應用商店中國區(qū)免費下載總榜第一名。這又是一個“韓寒效應”不可復制的傳奇,似乎“韓寒出品”就一定是有著充足的“文藝品質”保障,就像豆瓣一樣,都是死忠的粉絲。不過我想韓寒應該已經意識到了,他可以做的更多,我甚至猜想他也想做一個企業(yè),一個需要頂著“韓寒”光卻依舊可以奪目的企業(yè)。
【一個】的制作團隊從幾人增加到幾十人,從三室兩廳的民房搬到了三層的別墅,從以前的不用坐班到現(xiàn)在的準時打卡,一切,都在朝著正規(guī)的方向發(fā)展,
這是個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時代,這是個一款應用軟件甚至可以改變一個領域格局的時代,對于韓寒這一次商業(yè)探索,或許可以讓人們有更多期待,這不僅是對一個產品的展望,而更像是一次對像韓寒這樣用浪漫主義情懷做商業(yè)的人實戰(zhàn)考證。是否依舊可以“拒你千里之外”,又做到金光閃閃。這對韓寒,是有里程碑意義的,盡管或者他并不喜歡這么沉重的措辭。
從任泉的蜀地辣子魚,到李靜的原創(chuàng)品牌靜佳,再到韓寒的浪漫情懷【一個】,可能只是眾多名人精英轉型的冰山一角,但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涅槃中,擁有獨立思考腳踏實地的重要。就像在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斯蒂文森,留下的那句他對于人生的解讀一樣:“一個人應當擯棄那些令人心顫的雜念,全神貫注地走自己腳下的人生之路?!?/p>
責任編輯/盧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