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25日,魯迅收到一位叫馬湘云的大學(xué)生的來信,看后非常吃驚:我們1月10日有緣在杭州孤山邂逅,為了不忘記先生臨行重托‘常通信,互相交流思想’,特去信問安。這一莫名其妙來信,魯迅異常詫異:他近十年了未曾去過杭州。于是,魯迅讓杭州的朋友許欽文和章嚴謙替他查明真相。
原來冒名頂替“魯迅”的人是一位小學(xué)教師,真名“周初仁”。當許、章兩人找到他時,他眉飛色舞地介紹:“我就是魯迅。敝人小作《彷徨》已經(jīng)印發(fā)八萬份了。全國書局已經(jīng)上架售罄,請二位看后不吝指教。”兩人聽后啞然失笑。拱手告辭。
回去后,許、章兩人將“魯迅”所見所聞如實寫了一封長信,郵寄給了魯迅。
真相大白,水落石出。魯迅在1928年4月的《雨絲》雜志回應(yīng)了這件事,標題是《在上海的魯迅與杭州的魯迅啟事》,文中幽默風趣:
“讓我非常欣慰的是,中國另一個姓周。名魯迅的先生和我同時代不期相遇了,應(yīng)該值得慶賀。中國同名同姓之多。這是沒有辦法更改的。但讓我很感興趣的是,通過他的自敘,有一大半和我一樣的經(jīng)歷,就像影子和人體重疊般的默契。這讓我很為難,到底我是人體,他是影子;還是我是影子,他是人體,至今我自己都糊涂了,分不清。那位杭州的‘魯迅’,曾經(jīng)給一位大學(xué)生寫過這樣一首詩歌:‘我來君寂居,喚醒誰氏魂?飄萍山林跡,待到他年隨公去。’署名竟然是‘魯迅游杭吊老友曼殊句’。這首詩歌細細品味,有失高明之處一二,硬是替著曼殊說‘待到他年隨公去’,也未免太專制了。‘去’呢?自然一天要‘去’的,然而去‘隨’曼殊去,我這個上海的魯迅做夢都沒有想過。另外我再次強調(diào):我之外,今年至少還有一位叫‘魯迅’的和我對視中,但那個‘魯迅’的言語和行動,和我曾經(jīng)印過一本《彷徨》而沒有銷售到八萬本的‘魯迅’無關(guān)……
事后,許、章兩人特地趕到上海,問詢魯迅如何處置那個冒牌貨,是否告官把他抓起來。魯迅哈哈大笑:“隨它去吧。不必追究,到此為止!”
一場冒名頂替的風波就這樣云淡風輕,一笑泯江湖。魯迅靠寬厚仁慈的姿態(tài),用幽默的方式撰文化解了這場意外,讓世界回歸祥和安靜之中,這是魯迅為人處世精彩妙筆,也是一個人涵養(yǎng)滋潤的人生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