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上金箍的馬鞍子,佩上晶亮的銀鈴,馱上山里人的物品,帶上親人們的囑托,我趕馬的年青人呵,離開家門奔他鄉(xiāng)……”這是一首在云南民間流傳甚廣的《趕馬調》,描寫的是一個特殊的商人群體——馬幫趕馬人的生活,他們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嶺間,在各民族地區(qū)間販運商品、互通有無。
在云南境內山高路險,地形錯綜復雜。邊境貿易中,運輸幾乎要全靠人畜之力,加之盛產良馬,馬幫便成為最方便、最經(jīng)濟的運輸形式。但1901年出生的俄國人顧彼德在其著作《被遺忘的王國》中卻說:“馬幫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運輸形式?!?/p>
據(jù)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福泉介紹,在云南諸多偏僻山區(qū),現(xiàn)在還有馬幫在活動。在云南麗江,游客不僅可以縱身躍上馬背走一段茶馬古道,更可以品味一段當?shù)伛R幫世家的傳奇人生故事:42歲的和崇林、72歲的周廷偉,他們口口相傳著父祖輩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浪漫和漂泊。
茶馬古道親體驗
麗江古城從一開始就與商業(yè)結下不解之緣。資料記載,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zhàn)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集散地,現(xiàn)在的麗江仍留存了當年的石板路、巷道、商鋪等。古城街巷中至今可見到威風凜凜的大馬隊,當然,這是馬鍋頭的后裔們裝扮的。
在踏上一段征程之前,馬幫需要準備很多東西,如臥具、鋪蓋、餐具,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腌肉、面條之類的干糧。當?shù)丶{西風味小吃麗江粑粑,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茶馬古道。當?shù)匚氖饭ぷ髡邨罱鹕浇忉屨f:“麗江粑粑攜帶方便, 如人們常說的‘云南十八怪,麗江粑粑擺不壞’,自然成為馬幫的首選食品。”從麗江到昆明,需沿經(jīng)18個馬站,麗江到拉薩,則更需經(jīng)過80多個馬站,而馬幫在出門前備好的一摞麗江粑粑,可供他們一路吃到終點。
馬蹄聲聲,趟出麗江古城的繁榮。據(jù)統(tǒng)計,“二戰(zhàn)”中后期,麗江古城里的馬幫商號有30多家。其中,本地商號的騾馬數(shù),“仁和昌”有180多匹,“達記”有300多匹,“裕春和”則有600多匹,人們形容:“頭騾已進麗江城,尾騾還在黃山哨”。此外,鶴慶幫的“恒盛公”、喜洲幫的“永昌祥”、騰越幫的“茂恒”、藏區(qū)幫的“鑄記”,都在麗江開設了分商號。
麗江城西10公里,是拉市海茶馬古道,因保存完整而被稱為茶馬古道文化的“活化石”,如今不斷上演“當代馬幫”的馬隊體驗,其中,美泉村馬隊算是較大的。美泉村馬隊所走的古道多為黃土和石子路:穿行在長滿蔥郁松林的山崗上,乘著一匹溫順的小棕馬行進,我幻想著自己是一名茶販,一路向西,前往西藏去販茶,用茶葉、鹽巴和織物,換來牛肉、酸奶和氆氌……
牽著小棕馬的馬夫叫和崇林,42歲,他介紹說:“云南矮腳馬雖然個頭矮,但力氣大、耐力長,所以當年馬幫不選擇中原馬而選擇矮腳馬馱貨物?!焙统缌殖錾隈R幫世家,但他現(xiàn)在已不再跑長途,而是和美泉村大部分人一樣,選擇了加入村馬隊表演,“生意好時每匹馬來回可以跑兩趟,能夠賺300元,平時只有50元左右”。
在一些陡峭難行的石壁上,矮腳馬踩出的一個個蹄印已經(jīng)連成一道道深槽,分布平均、排列整齊。在一處狹小彎曲的山谷,和崇林指著石徑上一個個凹下去的圓形小坑,自豪地說:“這是當年我爺爺他們踩出來的馬蹄窩?!?/p>
和崇林聽爺爺說過,走在馬幫最前的頭騾打扮得很漂亮,籠頭上繡上花,還綴著五顏六色的絨線,馬鞍也是繡花的,通常還戴個駝鈴,走路發(fā)出“叮叮當當”的響聲,以避免兩隊人馬在狹窄的山路上交匯。茶馬古道很多地段是棧道,一邊就是懸崖,只能過一匹馬,根據(jù)馬幫規(guī)則,轉彎處要敲鑼,誰先敲誰先過。聽到鑼聲,對面的馬幫就會找個地方把路讓出來。否則必有人馬被擠下懸崖。
俄國人顧彼德曾多次參加趕馬幫,他在書中描述:“在狹窄曲折的山路上,馬幫鑼是必不可少的,它提醒背著笨重籃子走過來的農民,以防與馬相撞?!币驗橐择R幫行進的速度而論,如果沒有警告,兩隊撞在一起,那將是一場大災難,比兩列火車相撞還嚴重:驕傲而嫉妒的頭騾寸步不讓,各自只顧往前闖,可能會把對方推進路邊很深的灌溉渠里或山石上。其他馬也不會停,混戰(zhàn)中牲口相互沖撞、嘶叫,摔下騎馬的人。大包小包的東西散落在各處,瓷器之類易碎品則被砸得粉碎,頭昏眼花的行客則不得不跛行到空曠處檢查傷處……
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以及常見的匪獸出沒,如此這般,趕馬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麗江束河鎮(zhèn)的茶馬古道博物館中,陳列著諸多當年馬幫用過的馬鐙、馬鈴等物品,還有溜索——這是茶馬古道上沿用千年至今還在很多地方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原始過江工具。1922年進入麗江的美籍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1884—1962)留下了一張溜馬的照片,照片中,馬匹倒掛在溜索上,下面是洶涌的金沙江。只有貨、人、馬都溜,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對岸。
拉市海附近的村民說,過去,獨闖茶馬古道是當?shù)啬泻⒌某扇藘x式。只有經(jīng)歷過這條漫長曲折而又超乎尋常艱苦的茶馬古道,櫛風沐雨,才能練就真正男子漢的體魄與意志,也才能贏得愛情。
馬幫家族述傳奇
麗江幾乎所有商號的發(fā)家史都是一部趕著馬幫走茶馬古道的歷史,更多時候故事則從做馬鍋頭開始,就是替別的商家趕馬幫。如今,玉龍雪山腳下的劇場里,每天兩場《印象·麗江》,其中展示的馬鞍舞,描述的就是大馬鍋頭男人們的果敢風范和麗江馬的耐力:馬在奔騰,馬鍋頭們在遠處招手,再現(xiàn)了古道上“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景象。
馬幫首領,又稱大鍋頭,須智勇兼?zhèn)淝抑O熟商情、人緣寬廣、了解路況、知曉馬站,既要懂風土人情,還要有一套管人、管牲口、管財物的方法。
周廷偉是當?shù)匾晃辉O計師,今年已72歲,他的祖輩曾是馬鍋頭的頭腦人物,聲名曾經(jīng)顯赫一時。1940年,周的母親不知已經(jīng)懷孕,隨馬幫前往中甸(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跟丈夫周璋會合,結果周廷偉就出生在那里。為此,周被人稱為是“從娘胎里就踏上了茶馬搖籃的人”。
周印象中,幼年時的春夏秋冬是在中甸老街倉房街度過的,兩歲后才被趕馬哥以“左馱貨,右馱人”的方式馱回了玉龍山下。當時他用的是“丹珍七林”這個藏族名字,熟悉周家的藏族朋友至今還在說:“你,丹珍七林,腸子里灌滿了藏區(qū)酥油茶,當年是泡在馬鍋頭歌、馬鍋頭酒里長大的古道丫兒。”
周的童年里充滿了駝鈴聲,他常??吹礁赣H從拉薩、印度、尼泊爾馱回來的五花八門的貨物,有藏貨、洋貨、皮毛、絲綢、中藥材,還有他最喜愛的延壽果。在宅院里,他和其他頑童鉆進下完馱子的馬中捉迷藏,一面聽大人們點貨,“今、冷、松、日(藏語1、2、3、4)”,一面打開馬馱后的山茅草、竹席堆,翻江倒海尋找紅糖和延壽果。
當然,并非人人都向往干馬幫這一行。茶馬古道在三江并流地區(qū)通過,地形復雜,有雪山、冰川、高山、峽谷高原、草甸、急流、險灘,不僅如此,沿途中的水、草甚至連土都有可能有毒,只有靠人的聰明機警和騾馬的經(jīng)驗,才能避開隱秘而又致命的危險。當?shù)厍宕娙伺c有感而發(fā):“跬步咫尺人鬼異,于斯寄命徒茍延。”
通常,積雪還沒有融化時,馬幫就上路了。積雪蓋住了山崖間的縫隙,看起來跟平地一樣,一腳上去,人和馬都跌下去了?;钪娜顺死@開繼續(xù)前行外,什么都不能做。等來年再經(jīng)過這里,雪化了,可能會看到人和馬的骨頭懸掛在山崖間的樹枝上,漢子們盡力取上來,就近埋了,有時貨還好好的,就帶走上路。
周廷偉記得,每次出門前,父親周璋總要佩戴一個護身符。周比劃了一下,可以看出那是一個精心制作的佛盒,上面鐫刻著佛像圖案,盒子里面放著符咒。馬幫晚上睡覺時,馬會用不同的叫法來預報危險。土匪來了最先搶的是“槍、馬、刀”三件。“父親有辦法,晚上睡覺子彈上膛,用繩子拴著扳機,另一頭拴在身上,槍口朝外,土匪摸過來,一拉槍管就后果自負了?!?/p>
“不穿馬皮鞋,不吃馬肉,有好東西就拿給馬吃,是納西族馬幫的規(guī)矩,有時到了沒有草的地方,人就把炒面揉一揉喂給馬吃。”周廷偉說,馬幫有一段路是在原始森林里穿過,晚上吃東西時不能烤肉,“肉的香味會引來豹子和狼”。馬幫有很多規(guī)則,行路習慣有講究,吃飯也有規(guī)矩:馬幫歇梢后,先是為馬添料加草,讓馬先食,有時沒有草,人就省下口糧給馬吃。馬隊朝哪個方向走,生火做飯的鍋樁尖必須正對這一方向;開飯時,馬鍋頭坐在飯鑼鍋正對面,面對要走的方向;大鍋頭第一個添飯,添飯時平平地稱添最上面一層,忌諱挖一深洞;添完飯,勺子要平放,切忌翻過來……
由于父親常年在中甸忙碌,幼時,周廷偉對父親不太熟悉。直到八九歲那年,父親回到麗江,伸手要抱他時,周廷偉怯怯地躲在母親身后拒絕了,“因為不認識”。待父親年老歸家,周廷偉才在父親的講述中了解了周家的馬幫生涯:周家是一個“幾代同堂一個門,六十多人一鍋飯”的大家族,周的爺爺周尚德曾任德欽商會會長,父執(zhí)輩曾多次出任中甸、麗江的商會會長。
據(jù)《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辭典·納西族卷》介紹,周璋(1893—1960年),實業(yè)家,字秉奇,麗江縣大研鎮(zhèn)忠義村人,民國時期在中甸、康定等藏區(qū)經(jīng)商,家庭排行老六,通稱周六爺,其祖先于清末在中甸經(jīng)驗縫紉業(yè),后開設“德廣通”商號,在中甸、德欽、拉薩等地經(jīng)商。1921年,因經(jīng)營不善,“德廣通”倒閉。其父周尚德后又在中甸東山再起,四五年內重建“恒德和”商號。
周廷偉對父親的事業(yè)記憶猶新:1930年,周璋掌管“恒德號”中甸分號,不僅令商號業(yè)務重振,更是經(jīng)常出錢濟貧救急。彼時,中甸多次遭匪徒搶劫,百姓叫苦不迭。周璋號召麗江各商號及中甸商戶,募集了一大筆救濟金,并動用了自家資金,由兄弟周瑛到中甸救濟。兩人還一起在麗江設置專門的房屋,供往返過客及馬腳子住宿、養(yǎng)歇牲口、盤點業(yè)務。
周家頗講信譽。中小商戶往中甸運貨,多半會先交給“恒德號”,評估出貨的質與價,之后方可成交。周家絕不獨占緊俏好銷的山貨,往往會公平分與各中小商家,利益均沾。1944年冬,川錢貶值,假錢多,銀水不足,市場拒用。當時中甸縣長李崇善委托周璋檢驗川錢,核定銀水,用鐵印章在錢上打碼,按八成、七成、六成等流通,藏民憑碼使用,皆大歡喜。
中甸位于滇、川、藏大三角“茶馬古道”要沖,土匪曾經(jīng)橫行一時;地方勢力亦相當排擠外來者。而周璋以德行和信譽,不僅在中甸立足,且長期擔任這里的商會會長。當時,坊間稱“難事先找周家,官事亦先找周家”,這是因為周璋曾成功協(xié)調解決過一些“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和糾紛”。
此外,中甸官員如遇到疑難案件,亦會請周出面。坦英(藏語“縣長”)和達達(藏語“千總”)到堂后,請周璋旁坐,地方上各種大事征求周璋的意見,新任官員必先拜訪周璋,時人當時經(jīng)常見到官員深夜提著馬燈到周家議事。
解放中甸過程中,時任解放軍四十二師師長的廖運周曾多次拜訪周璋,了解藏族民情。1952年土改時,周璋主動上繳了黃金30兩,政府則以開明人士待之。
馬馱單車過險關
麗江至拉薩約1500公里,往返一次需半年。馬幫不斷往返于家鄉(xiāng)和國內外商埠,而異域他鄉(xiāng)的文化和習俗隨之而來。在騰沖、和順,當?shù)厝说纳钪须S處流露出中西合璧的痕跡:許多人家至今保存著上世紀早年的美國面包爐、德國洗衣盆、壓面機等;在中式建筑中多處可見西式曬臺、英國進口的鋼窗。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馬幫運輸還在云南全省社會運輸總量中占有半壁江山。如今,盡管馬幫、牛幫、羊幫和驢幫在偏僻的驛道上并未完全絕跡,但隨著滇藏公路支線的不斷延伸,像德欽縣羊拉鄉(xiāng)這樣地處三省邊界且被雪山大江包圍的“牦牛角尖上的地方”,也烙上了車輪印。傳統(tǒng)意義上帶著帳篷、鑼鍋和槍支,響著銅鈴、唱著趕馬調浪跡天涯的藏客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日益剝蝕褪色的記憶留存在日益稀少的老趕馬人腦海里。
但據(jù)周廷偉說,在云南寶山石頭城至今仍靠馬幫馱運貨物,只是路線較短、時間不長,只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才有。寶山石頭城位于麗江東北約12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因百余戶人家聚居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馬幾乎是這里唯一的運輸工具,運送木柴、石頭、生活物資。
石頭城北面,有一片陡峭巖峰,就是太子關。網(wǎng)友單飛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帖描述,他曾和驢友單車穿越石頭城,但卡在了石頭城到柳菁村的路上,不得不找了一個叫何學文的人,以馬馱單車過山。單飛描述,“一整天都在陡峭的山坡上攀登或下降”。
何學文的事業(yè)更像傳統(tǒng)意義上的馬幫。他和他妻子蓄養(yǎng)著幾匹馬,幫助游客翻越險關。最初見到騎單車的單飛時,何學文坐在石頭上,吸著旱煙,對單飛說:“沒有馬的幫助,你們過不了太子關?!眴物w等人一開始不以為然,但何學文一直跟隨著他們,最后,事實證明了,要想通過太子關,何學文的馬是更好的選擇:在何學文的協(xié)助下,大家把單車放上馬背。捆綁在馬背上的單車前叉張揚著,在通過狹窄的馬道時發(fā)生了碰撞,幾乎讓馬掉下山谷,何學文用石片鏟削掉坡上的沙土后幫助馬匹通過。一群人走了大約不到兩公里,就遇上了一座斷橋,得繞道而行,需要把單車從馬背上拆下來繞過河再裝上馬背。
馬幫在茶馬古道上,終日見到的是雪山冰川、草甸湖泊、藍天白云,但另一面,馬幫人感受的是酷熱日曬、嚴寒冰雪、漫長寂寞,面對的是險峻道路、土匪襲擊、意外死亡。相比之下,今天的馬幫縱然無需那樣艱辛,卻也有百般艱難。太子關上有兩條隧道,分別為60米和90米,載著單車的馬行走在懸崖邊時,單車在巖石和叢林中摩擦作響。隧道入口處有一塊較大的平地,上面密布著羊糞丸,何學文說,這是村民放羊時遇上下雨,帶著羊群躲雨時留下的。告別何學文時,單飛等人大嘆一口氣:要是不靠馬幫,或許花一天時間,也不夠過太子山……
如今,茶馬古道上已不見成群結隊的馬幫,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去了,那些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但關于茶馬古道的故事,一直在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