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師:
9歲女兒常常為了別人委屈自己。比如,她有一個密碼本,平時在家都不讓我動。在托管班被別的孩子弄壞了,她嘴里說:“沒事,沒事?!钡睦锖茈y過。還有一次,她把喜歡的玩具帶到學校,被同學們搶著玩,結(jié)果又被扯壞了。她哭得很傷心,但就是不會說:“你弄壞了我的東西應該賠?!彼龘p壞了同學的東西,從來都是賠的。但到了自己這里,她就不敢要求,只敢回家鬧情緒。我不知道她這樣做,是不是太慫了點呢?
—讀者 格格媽媽
我不了解您和孩子的互動,但我很關(guān)心:孩子在家里是否能比較自由地表達憤怒?在我的理解和經(jīng)驗里,一個人的憤怒包含著自我肯定和力量,若憤怒被壓制和禁止,孩子為自己講話、捍衛(wèi)權(quán)益、對人說“不”的能力就受到了阻礙。
我相信一個孩子,在走入社會(幼兒園已經(jīng)算社會)之前,他在家庭里已經(jīng)獲得了基本的學習和訓練,尤其是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溝通和展現(xiàn)自己。
為了被父母接納,孩子會幾乎無意識地去適應父母。通常,父母心里都有“一個好孩子應該怎樣”的概念,而這常常就成為孩子對自己的期許,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喜愛、接納。中國的文化是有隱忍的傳襲的,如果父母表現(xiàn)得重視別人超過自己(比如一貫地讓客人的孩子優(yōu)先于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也不能夠真實、自由地表達自己(比如明明不喜歡卻因怕得罪人而答應),那么孩子也無從學習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相反,如果父母并不刻意隱忍,而是自由、自然地表達自己,孩子自然也就學到這樣。
“孩子是不是太慫了一點?”我在這句話里聽到了擔心和評判。擔心除了關(guān)心之外還包括不相信,不相信是一種干擾甚至是破壞。對孩子來講,父母是他的權(quán)威,如果權(quán)威不相信自己,孩子也很容易自我懷疑。另外,我也認為“太慫了”是一種貶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害怕和脆弱。如果被貶低,常使孩子不能接納自己,他要么變得強硬無理,要么變得羞愧自責。
如何改變?我覺得需要對孩子傳遞這樣的態(tài)度—孩子,你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尤其是你的主權(quán),你永遠可以在自己的事情上自由地說“是”或者“不”。當然,最好是父母親身呈現(xiàn)這樣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