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訴訟實務中,文書(尤其是私文書)的真?zhèn)螘r常成為攻防雙方爭議的焦點,并進而影響訴訟的成敗。實踐中常常出現(xiàn)的情形是,雙方當事人及法官都對某文書的真?zhèn)涡枰C明沒有疑問,但就誰來證明——具體而言就是誰需要提交鑒定申請并交納鑒定費用——的問題卻無法達成一致。一般被實務界和學術界稱為“文書真?zhèn)蔚呐e證責任”問題。
從法條出發(fā),《民事訴訟法》第64條和《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2條、第25條對此問題都束手無策。面對這種法律漏洞,實踐中許多法官的做法是從事實的分類上去理解舉證責任分配,即肯定某個事實者承擔舉證責任,而否定者不承擔舉證責任。但在一些案例中,這種司法實踐經(jīng)驗也無助于解決問題,難以對這種舉證責任進行合理的分配。立法上借鑒比較法上的成熟制度不失為一條捷徑,但處理具體問題時不能直接適用或者照搬國外法,而必須從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等制度環(huán)境出發(fā),尋求更具“合法性”的解決途徑。由此,運用法律解釋學尋求符合現(xiàn)行法秩序的解決方案就成為一種恰當?shù)倪x擇。
以規(guī)范說、訴訟事實理論為基礎的法律解釋學分析表明,該問題在中國語境下并非舉證責任的問題。在規(guī)范說的框架內,舉證責任僅僅涉及主要事實,而文書真?zhèn)尾⒎侵饕聦?,自然不會產生舉證責任問題。從訴訟事實框架內,文書真?zhèn)螌嶋H上是指作為證據(jù)的文書的形式證據(jù)力即證據(jù)能力,是一種輔助事實,不發(fā)生舉證責任問題。因此“文書真?zhèn)蔚呐e證責任”其實是“證明的必要”問題,其具體承擔應當考量案件的具體情境而確定,視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是否對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形成了暫時性的心證而定。
在中國語境下,“文書真?zhèn)握l來證明”的問題一直被視為舉證責任問題,原因之一在于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以進行本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但這種繼受是不充分的、不徹底的,對于許多細節(jié)性的問題依然缺乏足夠深入的理解與反思。
(摘自《法學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