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刑事訴訟法首次規(guī)定了刑事公訴案件和解程序,既為刑事司法提供了一個新的訴訟解決模式,也帶來了新的考驗。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人民檢察院近年對非羈押訴訟的司法實踐正契合了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也給非羈押訴訟機制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新的司法課題。
一、刑事和解制度對非羈押訴訟機制的重構
刑事和解入法建立在長期的政策鋪墊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但由于與傳統的公訴案件處理方式在基本理念、指導思想和具體操作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刑事訴訟法在修改時,關于是否增加“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以及具體如何規(guī)定等始終存在不少爭議。最終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只以三個條文對刑事和解做出規(guī)定,對有些爭議問題并未予以回應,使得很多具體操作問題需要等待相關司法解釋才能進行細化,迫切需要司法實踐中的繼續(xù)嘗試和檢驗。
(一)非羈押訴訟機制的基本內涵
早在2009年,鯉城區(qū)院發(fā)揮基層檢察機關的首創(chuàng)精神,加強與當地法院、公安機關的協調配合,通過多次聯席會議和深入細致的探討,與法院、公安聯合簽發(fā)了《關于實行非羈押訴訟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在偵查、起訴、審判各個訴訟環(huán)節(jié)推進非羈押的人性化辦案模式?!秾嵤┮庖姟访鞔_界定非羈押訴訟的概念是,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個案具體情況,對輕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不羈押的方式進行偵查、起訴和交付法庭審判的訴訟活動。而所謂輕罪,是指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無爭議,犯罪嫌疑人認罪,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
非羈押訴訟通過采取取保候審或監(jiān)視居住強制措施,以非監(jiān)禁化的處置代替審前羈押,把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嫌疑人、被告人置于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教育和矯正,“限制”但不“剝奪”其人身自由,以有效規(guī)避短期監(jiān)禁改造效果不佳、嫌疑犯交叉感染、犯罪人格形成后難以回歸社會的弊端,從而更好地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感化和矯正犯罪嫌疑人。
(二)“當事人和解”對非羈押適用范圍的適度擴充
鯉城區(qū)院在實施非羈押訴訟機制的過程中,逐步發(fā)現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傮w來看,非羈押訴訟機制的適用率偏低,司法人員最大的顧慮仍然是嫌疑人能否及時到案,候審期間能否保證訴訟順利,“求穩(wěn)怕錯”以及片面追求逮捕率的思想,使“無逮捕必要”在操作中控制過嚴。而新刑訴法對刑事和解制度的規(guī)定,不僅能擴大非羈押訴訟的適用范圍,也在一定程序上消除了司法人員關于“嫌疑人能否及時到案”的顧慮,從而大大提高非羈押訴訟機制的適用率。
1.對非羈押訴訟適用罪名的擴充
根據法律規(guī)定,和解的公訴案件包括符合條件的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兩類刑事案件。第一,從故意犯罪的受案范圍規(guī)定的內容看,其受案條件有刑期與侵犯的客體分類雙重標準,且限定在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案件范圍內,即刑法分則第四、五章規(guī)定的符合雙重條件的輕微刑事案件;第二,過失犯罪的受案范圍是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但瀆職罪例外。
因此,在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中,非羈押訴訟的適用罪名就不僅包括“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形,還應該包括“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的情形(瀆職犯罪除外)。通過擴充非羈押訴訟的適用范圍,將大大提高司法效率。
2.不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的情形
《實施意見》明確羅列了不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的幾種情況,如犯罪嫌疑人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不承認犯罪行為的;團伙犯罪案件的首要分子或共同犯罪的案件的主犯;累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具備取保候審條件、監(jiān)視居住條件,在傳訊時可能不能到案,影響訴訟正常進行的或有較大社會影響等其他案件。
而在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中,所有案件都須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內未故意犯罪”這一條件限制。這進一步保證了非羈押訴訟的準確適用,確保了非羈押訴訟機制運行的統一性和規(guī)范性。
二、刑事和解制度對非羈押訴訟機制的延伸
(一)非羈押快速辦案制度的基本內容
近年來,鯉城區(qū)院會同當地公安機關,相續(xù)出臺《關于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實施細則》、《關于快速辦理普通刑事案件的實施細則》和《關于快速辦理重大刑事案件的實施細則》。三份細則分別列明快速辦理輕微、普通、重大刑事案件的條件,并嚴格規(guī)定提請批捕、審查批捕、移送審查起訴以及審查起訴的期限,在法定期限內,縮短辦案期限。如對于輕微刑事案件,規(guī)定公安機關應在拘留后5日內提請批捕(未拘留的,公安機關應在采取強制措施后20日內直接移送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偵監(jiān)部門應在受理案件后3日內做出是否批準逮捕的決定,力求案件當日受理當日批捕。公安機關在執(zhí)行逮捕后7日內移送審查起訴,如需繼續(xù)收集證據,則在15日內移送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受理案件后10日內應起訴至法院(直訴案件應在15日內起訴至法院)。普通、重大刑事案件,考慮到案件復雜程度有所加大,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執(zhí)行逮捕后的10日內移送審查起訴,公訴部門受理案件后15日內起訴至法院或報送上級院。
(二)“當事人和解”對非羈押快速辦案的保障
1.對非羈押快速辦案的時間保障
適用快辦機制的刑事案件,如果在偵查、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過程中,因事實證據發(fā)生變化,不再符合適用條件,案件就要轉為普通程序辦理,不僅無法“提速流程”,而且會使訴訟期限人為延長。在和解公訴案件中,當事人一旦達成并履行和解協議,快辦機制就能立即啟動并順利進行,這會大大縮短和解協議達成后刑事責任的處置期限,從而提高辦案效率。
其一,適當限制當事人刑事和解的調解期限。根據實際中遇到的案例,當涉及具體經濟賠償,除少數當事人經濟條件好、賠償能力強的能及時達成賠償協議外,許多刑事和解的達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需要加害人與被害人幾次協商。因此,期限不宜太短,但為避免和解過程久拖不決,影響訴訟效率,這一期限也不能太長。結合實踐情況,筆者認為在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刑事和解期限以十五天為宜,庭審中的和解除外。
其二,最大限度縮短和解協議達成后刑事責任的處置期限。對于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刑訴法對檢察院是否可以建議公安機關撤回起訴或者公安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撤案,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以往的實踐中,如故意傷害案件,犯罪情節(jié)輕微且雙方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協議,公安機關往往自行撤案或檢察機關經審查后建議公安機關撤回。基于司法成本和效率的考慮,此種做法應予以適當保留,但是應當要求公安機關將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備案審查,檢察機關對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等進行審查監(jiān)督,審查通過后,公安機關可以撤銷案件。
2.對非羈押快速辦案的效力保障
當事人有和解意愿,在公、檢、法等辦案機關主持下制作的和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如何,對于和解協議當事人能否反悔、以及反悔后如何處置等,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由辦案機關主持制作的和解協議書,只要雙方當事人簽收確認,就應當發(fā)生法律效力,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履行的情況形成書面材料后,連同和解協議書,均可作為案件的證據用于定案處理。
三機關主持制作和解協議書應以一次為限。這主要是因為,公訴案件的和解,是公權力監(jiān)督制約下的當事人和解,有其嚴肅性,不容當事人私相授受或者反復無常,以訴訟階段的進程來漫天要價,浪費司法資源。而提出和解的效力以履約為必要,主要是因為和解作為犯罪人從寬處理的依據,必須以落實約定為基礎,當事人不履行約定的,不能認定為和解達成、不能認定為被害人已諒解犯罪人。
3.對非羈押快速辦案的監(jiān)督保障
為了保證程序不被濫用,檢察機關應加強對刑事和解的監(jiān)督。監(jiān)督的內容包括:一是適用的案件是否超出修改后刑訴法第277條規(guī)定的范圍;二是和解協議是否真實、合法,是否存在濫用職權或誘騙、強迫達成和解情況;三是和解協議有無全面履行。對于公安機關啟動的刑事和解案件,由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在審查案件中予以監(jiān)督;對于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啟動的刑事和解,由檢察機關的其他有關部門予以監(jiān)督;對于法院啟動的刑事和解,由檢察機關予以監(jiān)督。
檢察機關既要審查公安機關、審判機關主持制作的和解協議書并適時開展考察、監(jiān)督活動,防止和解的非自愿或者違法濫用,又要在自身階段開展好當事人和解工作。因此,檢察機關對和解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應當更加謹慎,基層檢察機關應通過逐步制定或完善相關文件規(guī)定,使刑事和解在具體操作層面更具可行性。
三、刑事和解制度對非羈押訴訟機制價值的確認和補充
(一)刑事和解制度對非羈押訴訟機制價值的確認
1.降低訴訟成本,節(jié)約司法資源
刑事和解充分貫徹了訴訟分流的原則,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與非羈押訴訟的價值內涵一脈相承。刑事和解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模式,為爭議雙方提供了一個在公平程序框架下,通過對話和協商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渠道。同時,由于它更重視當事人的自律,因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借助便捷、經濟和不加劇沖突的優(yōu)勢,以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解決訟爭,從而大大節(jié)約司法機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司法資源得到更為合理和有效的配置。
2.提高訴訟效率,促進司法公正
冗長的訴訟程序,對于保障復雜疑難案件的公正辦理,自然必不可少,但是對于簡單、罪行輕微的刑事案件,人們希望有一種更加簡單明了的處理方法,從而把有限的司法資源投入到重大復雜的案件中去。刑事和解顯然迎合了這種需要,以犯罪人認罪為前提,有助于司法機關迅速查明案件事實,從而提高訴訟效率,在高效率的訴訟環(huán)節(jié)銜接機制下,合理減少審查環(huán)節(jié),就是以效率促公正。
3.緩解羈押場所壓力,避免交叉感染
將大量罪行輕微和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犯罪嫌疑人納入非羈押程序,并根據和解協議的達成與履行,司法機關相應地作出不起訴處理,或者僅科處財產刑而不科處實刑,或者判處緩刑,能夠減輕看守所、監(jiān)獄等羈押場所人滿為患、經費緊張的壓力。從保障嫌疑人權利的角度講,在非羈押狀態(tài)下,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
4.體現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幫助犯罪人復歸社會
作為恢復性司法的刑事和解,本著寬恕的思想,通過犯罪人與被害人的協商,能夠使犯罪人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使其真正悔悟并采取實際行動對被害人予以賠償,重新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從而提升他的社會責任感。刑事和解對犯罪人體現出積極的幫扶作用,體現在如果犯罪人因為刑事和解而不予羈押、被不起訴乃至減輕刑罰,他將會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也因為被害人的諒解、獲得較輕處罰而心懷感恩,不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恢復作為人的基本尊嚴與自信,同時也因為主動彌補犯罪帶來的損失而減少社會歧視,有利于再次融入社會。
(二)刑事和解制度對非羈押訴訟機制價值的補充
刑事和解對被害人的撫慰價值也相當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保障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
傳統的刑事司法制度容易將被害人置于刑事沖突的糾紛解決機制之外,被害人的利益保護不被重視。而刑事和解制度以被害人利益為中心,大大提升了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使其不僅能夠參與訴訟過程,甚至能夠對刑事沖突的解決發(fā)揮主導作用。
2.避免被害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再次傷害
被害人一般出于仇恨心理,總是希望犯罪人的行為被判有罪而不是無罪、被判重罪而不是輕罪;而犯罪人則希望自己的行為不是犯罪或者罪輕或者得到從輕、減輕處罰。在控辯雙方你來我往的唇槍舌劍的論戰(zhàn)中,被害人被反復詢問,迫使其不斷回憶受到犯罪侵害的經歷,在此過程中,被害人往往受到二次傷害。同時,被害人對于刑事判決的最終結果,往往有所期待,當判決與其期待不相符合,便會認為正義沒有得到伸張,從而再次形成傷害。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犯罪人的主動認罪,將使被害人心靈得到某種撫慰,沒有了法庭上的爭辯,沒有了對裁判結果更高期待,從而避免了被害人可能會受到的多次傷害。
3.避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執(zhí)行難,真正落實被害人獲得賠償的權利
在刑事案件中,并不因為犯罪人受到了刑事處罰,就免除其民事賠償責任,但是犯罪人往往覺得既然已經被判刑罰,便通過隱匿財產等手段拒不執(zhí)行生效的附帶民事訴訟裁判,使得被害人經濟賠償難以實現。而在刑事和解中,犯罪人的主動賠償使得被害人的經濟賠償權得以維護,解決了附帶民事訴訟裁判執(zhí)行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