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全球金融博物館協(xié)會(IFFM)發(fā)起大會在紐約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儲蓄、錢幣博物館的負責人出席會議。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作為主要發(fā)起人參加了這次會議,同時中國金融博物館將于2014年在中國主辦全球金融博物館協(xié)會首屆年會。
中國金融博物館,坐落在天津市繁華地段和平區(qū)解放北路29號,熙來攘往的人群和周邊鱗次櫛比的商圈建筑,表面上遮掩了這座國內首家民間公益性質博物館的光芒。其實不然,開館三年來,中國金融博物館已經成為天津新文化地標。
館主王巍,年輕時進入中國銀行,后去美國留學,回國后做到南方證券副總裁,然后“下?!保k商學院,搞行業(yè)協(xié)會,著書立說,半生“隨波逐浪”,核心卻從未離開“金融”二字。年過半百,他決心將自己對金融的理解以博物館形式展示給社會,與公眾交流,為國人更好了解“金融”這一舶來品而出把力。
2012年,王巍的第二、三家博物館——蘇州中國基金博物館、北京國際金融博物館相繼落成開張,而他也被冠以新名號“金融掃盲教父”。王巍的博物館的運作理念、由博物館生發(fā)而出的金融讀書會等沙龍活動,都被視為私人博物館運行中的創(chuàng)新之舉,備受矚目。
源起·普及金融教育
2008年夏天,全球大部分地區(qū)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許多金融圈的人開始尋找歷史痕跡,造訪位于華爾街上美國金融博物館的人是以往年份的幾倍。當年10月,在紐約出差的王巍和天津市副市長崔津渡,聽索羅斯提到這座博物館后,也很好奇地想去看一看。
不到一個小時的參觀,讓他們印象深刻:雖然美國金融的歷史很短,沒有什么像樣的古董。但是博物館通過聲光電手段和栩栩如生的畫面,讓他們迅速地了解了金融歷史和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
離開美國金融博物館后,兩人一直熱議中國也應當有這樣一個做金融教育的新型博物館,最后崔津渡說希望王巍能協(xié)助找到相關專家,他在天津物色場地,一起合作創(chuàng)建。
受人之托一諾千金,兩年后,中國金融博物館在天津市百年解放橋附近的原“法國俱樂部”舊址開館,王巍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又分別在蘇州、北京做了兩家博物館。
“哪里有需要,博物館就開在哪兒。蘇州基金產業(yè)崛起,當?shù)卣峁┝朔孔?,我就去開了博物館。北京號稱‘國際金融中心’,需要這樣主題的博物館,我就做了?!?/p>
實際上做博物館并非如此輕描淡寫。為了辦館,王巍幾乎看遍了金融歷史書籍,到處拜師,學習訪問,前后四年相當于重新上了個大學,這個積累過程讓他辛苦而快樂著。他應邀在雜志開辟金融觀念史專欄,寫了幾十篇引起業(yè)界關注的文章,他還在長江商學院開了《金融觀念史》課程。
雖然得到了政府的場地和裝修資金等等支持,但同學、專家、圈內人都懷疑他能否做得到,各種打擊諷刺撲面而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動力,說明他們關注我,認可了我做的事情,只是覺得做得不夠好,沒達到他們的期望值,那我就努力把負能量轉為正能量。”王巍的執(zhí)著甚至讓常人無法理解,一旦他確認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做得好壞與否別人來評價,哪怕最后失敗了,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過程。
在三個博物館里,他把國外在概念、方式、技術、細節(jié)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都借鑒了過來,再加入中國的東西來適應老百姓的需求,“他們能做到的我們都做了,應該還要做得更好。”
金融博物館開館三年來,已經有數(shù)萬名參觀者?!拔覀儧]有區(qū)別普通公眾和金融專業(yè)人士,博物館是給大眾看的,普及性的?!蓖跷≌J為金融博物館是個普及常識的教育平臺,不是科研平臺,也不是戰(zhàn)略計劃平臺。在市場大變化中,老百姓喜歡獨立地看問題,所以會有這么多人來參觀。王巍的很多朋友曾打來電話,希望到他的博物館參觀能打折免票,他很困惑,苦笑道,“如果你花幾千上萬元公款消費,到博物館來卻要求打折,這是一種恥辱?!?/p>
原本王巍覺得自己做的是公益性博物館,不打算收費。但許多人到博物館蹭空調,上廁所,聊天甚至打牌,嚴重影響了真正來欣賞博物館的觀眾,因此在天津的金融博物館收10元門票,蘇州的基金博物館還沒有收,但北京的國際金融博物館已經決定要收?!?0元錢在餐館可能都買不了一盤花生米,靠門票收入遠遠不夠養(yǎng)活博物館,收費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價值認可,知識應該有價值?!蓖跷≌f。
參觀者發(fā)現(xiàn),中國金融博物館的門票很講究,是中國早年發(fā)行的股票認購申請表過塑而成。別小看了它,可能過些年,這張認購證的價格遠遠大于門票價格。
王巍經常到民營書店買書,愿意付全款買不打折的書,以支持傳統(tǒng)書店。同樣,他鼓勵大家都到博物館來花錢,希望人們以贊助而不是打折為榮。如果10元錢門票,就能把人們攔在博物館門外,王巍覺得那是社會的悲哀。
很多人不理解地問博物館要怎么掙錢,“所有事情都想著掙錢是一個奇怪的社會現(xiàn)象。我做博物館時,不是商人,是當成一種休閑娛樂,花錢去獲得愉悅的生活?!蓖跷∫恢痹趶娬{博物館的公益性,不是企業(yè)。
“我當然也缺錢,否則可以做一百個博物館。”有七八分才能,干五六分事情,這是王巍長期創(chuàng)業(yè)的原則,很平庸,很受用。他不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做博物館,支出控制在應付能力之內,避免出現(xiàn)像一些民辦博物館那種“名存實亡”的局面。
畢竟民間博物館靠不了國家吃飯,生存成為瓶頸,大家都急于在公益和商業(yè)之間尋求出路。王巍對此卻不著急,“我們現(xiàn)在自己有能力,賺錢不就是為了花錢嗎?這就是我們花錢的過程。”他覺得中國現(xiàn)在一天一個變化,給他們幾年時間就可以做到。
發(fā)展·使命所驅
王巍曾被稱作“金融浪子”,在體制內外游走,他從來沒有設計過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隨波逐流。博物館未來怎么做聽大家的,批評得對,他就改,不對的,他就堅持自己的做法。王巍從來不說自己辦的是私人博物館,而是民間公益博物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后,博物館是要捐給社會的,”他覺得自己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體貼、把握他人要求他做什么。
中國金融博物館的定位是金融教育,而非收藏。王巍的辦館思路很清晰,所以在天津中國金融博物館開館之初他便邀請了數(shù)十名中學生志愿者去參觀,有學生看不懂的地方就及時著手修正。他的理由是如果中學生都看不懂,那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就不大。此后他推出的中國基金博物館和國際金融博物館,也按此思路管理運營。王巍的辦館思路得到了好評,最實實在在的佐證之一就是,博物館訪客人數(shù)逐月遞增。
在金融博物館的顧問團隊中,不乏吳曉靈、夏斌、陳志武、許小年、張維迎等經濟圈響當當?shù)娜宋?,尤其是任志強加盟擔綱的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讓柳傳志、易綱、周文重、王波明、陳東升等一批政商學界大佬輪番亮相講演交流,致使每次的讀書會活動都異?;鸨?,不得不隨機抽取報名者參與。
“博物館最急需的是關注,整個社會對博物館關注太少,名人會帶來社會關注。”王巍并不避諱自己對博物館“名人效應”的看重,他還想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征集中國金融博物館的名人代言人,希望更多的“任志強”能夠站出來。在已經舉辦的30多期的讀書會中,王巍搭檔任志強請來了各種各樣的人做嘉賓。他們請許小年、張維迎、陳志武等談當前的經濟形勢,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談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請歷史學家沈志華解密朝鮮戰(zhàn)爭真相,請朱學勤談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請金雁講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請袁偉時談對辛亥革命的再認識。希望民眾能夠從不同的人身上讀到歷史、知道現(xiàn)在。
“讀書未必改變世界,讀書可以豐富人生。”金融博物館書院把這一理念展示出來時,聽眾發(fā)現(xiàn)這些名流隱藏在公眾背后的還是一個個勤奮的閱讀者形象。王巍曾在微博中曬出自己從1980年7月14日至8月31日的暑假讀書單,小說、古詩、英語書、科普等,“三十年前的讀書真是如饑似渴,每周定計劃讀三本,堅持了七八年吧?!?/p>
王巍身上有著很濃的時代情結,覺得他們那代人很幸運,在最好的年華趕上改革開放。他下過鄉(xiāng),上過大學,留過洋,又在國企平臺做事,經歷了商場的奮斗與輝煌后,想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傳遞給下一代人,于是就辦了商學院、雜志、博物館。
“沒有特別強的預想,也沒有太多設計,人老了就應該這樣,有的人退休后去跳舞、釣魚,我們搞讀書會、博物館,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沒有高低之分?!?實際上,在外人眼中他的退休生活并不清閑,依然飛來飛去,經常出差,三分之一時間用在博物館上,三分之一用于創(chuàng)辦的兩個協(xié)會,另外的時間運作企業(yè),這是他退休后的工作時間表。
不過,王巍自己覺得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比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輕松多了,過去在體制下,他希望自己的想法釋放出去,而且要賺錢養(yǎng)家糊口,求得思想自由和財務自由。現(xiàn)在衣食無憂了,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很從容。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就什么也沒有了,而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沒有失敗,即便博物館哪天關了,他也享受了過程。
收獲·成長的喜悅
在好友王石影響下,王巍喜歡上了登山,除了大雪山,每個月,他都會和自己組織的登山隊爬些小山。“那些年輕人太快了,一下就竄到了前面,我趕不上他們。”王巍羨慕年輕人的勁頭。2013年5月底,王巍帶著中國金融博物館的旗幟到了珠峰的頂端,這旗幟上有四個人的簽名,第一個是21次登頂珠峰、31次登頂8000米以上山峰的夏爾巴人普馬扎西,第二個是日本80多歲第三次登頂珠峰的三浦雄一郎,其余兩位分別是新西蘭的羅塞爾和英國的大衛(wèi)泰得爵士。在王巍看來,這些人代表了一種頑強的精神,而他此番有機會把博物館的旗幟帶上去,也源于信念,也正是這種堅韌、執(zhí)著的勁頭支撐著他把中國金融的普及教育事業(yè)做大。
從珠峰回來十天后,中國金融博物館迎來開館三周年紀念日。王巍在致辭中動情講道:“回顧我們這三年來的歷程,真的很不容易,我們是在不斷思考和摸索的狀態(tài)中成長。但是這三年帶給我們更多的還是喜悅,我們能夠在中國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有機會得到天津市政府、蘇州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支持,從無到有建設了一系列的專業(yè)場館,把一個不被人重視的領域,打造成一個具有一定影響力并受到觀眾喜愛的金融教育平臺,我們非常自豪。中國金融博物館沒有大家的鼎力支持,不會走到今天,同樣,金融博物館沒有大家的參與和關注,也不會有未來,我們希望全社會共同推動中國的金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就像我們經常表述的,也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的:金融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我們的敵人,金融不是陰謀,金融是陽光大道,我們這個民族應當在金融領域對全球做貢獻,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不僅要關注歷史,還要關注未來?!?/p>
責任編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