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上海飄著雨絲,紅色的老洋房與稀疏的梧桐葉彌散著老上海精致的文化氣息,川流不息的車流中,周瑞金穿著墨綠色的棉衣從納智捷 MASTER CEO 商務車上走下。大師乘坐“大師”,可謂喜事。
但周瑞金卻說:“我夠不上大師,中國稱得上泰斗式的人物實在是少?!痹谥艿难壑?,自己被稱為政論家都很牽強,“如果鄧小平1991年不在上海過年,說不定就沒有皇甫平評論了?!?/p>
事實上,如果說1978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國改革開放掃清了霧瘴,指明了航向,那么,1991年的“皇甫平評論”,則可謂是上世紀90年代“姓社姓資”爭論中的一錘定音。
1991年大年初一,《解放日報》“新世語”欄目,開篇便是《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很快,該系列第二篇文章《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發(fā)表,點出改革的思路是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20天后,頂著“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分子”帽子的皇甫平發(fā)表了第三篇文章:《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
這些文章,擲地有聲地清掃了當時媒體對改革欲言又止的曖昧態(tài)度,直接地、充滿激情地釋放出改革的信心與能量,為當時處于混沌期的中國理清了思路。
這不是周瑞金第一次開創(chuàng)新之風。
上世紀80年代,他麾下的《解放日報》在一期漫畫專刊中刊登了兩幅領袖漫畫,一幅是鄧小平在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橋牌,另一幅是胡耀邦在教大家唱社會主義新歌。以漫畫手法表現(xiàn)國家領導人,在當時的中國是第一次。
因為皇甫平系列文章,周瑞金聲名鵲起,后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兼華東分社社長,主管評論與理論工作,他的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是:一支筆是改變不了什么,但我就這一支筆??!
2006年年初,已經(jīng)退休多年的“皇甫平”重出江湖,《改革不可動搖》一文尖銳地批評了當時對改革的否定言論,并指出,中國又走到了一個歷史性拐點,一切改革中遭遇的問題,應當依靠深化改革來解決,文章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現(xiàn)在,針對習近平南巡,周瑞金在《財經(jīng)》上撰文《新“南方談話”開拓改革開放新局面》,表達了他對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期待與希望。
如今,已年過七旬的周老依然每天寫文章。他正在編寫一本叫《中國改革再出發(fā)》的書。“寧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無憂的夢中人”是周瑞金對友人王若水的追憶,而“文采可用,心術尤正”則是朱镕基總理對周瑞金的評價。
“大師是歷史的評判,不是現(xiàn)實的褒獎。”周瑞金認為,大師需要放到歷史的縱深處,才能看清楚他的社會價值。但很顯然,滬上陸家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外灘璀璨繁華的夜景已經(jīng)給出了最好的注解。
大師點評
大師是歷史的評判,不是現(xiàn)實的褒獎,具體到這款車,我覺得車很好,里面的空間大適合高端商務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