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全部中國人,但彌漫在我們身邊總有那么一種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傳統(tǒng),甚至有時候這種傳統(tǒng)會往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發(fā)展。在兩年前,有一位叫做吳恒的研究生創(chuàng)辦了一個專門搜集食品不安全信息的網(wǎng)站,并因此得到了2013德國之聲國際博客大賽全球媒體論壇獎提名,他在自己的網(wǎng)站里面形容那些自己制造有毒食品并堅決不吃的人其實是“易糞相食”。這句話的典故出自史書上饑荒年代的“易子相食”,當(dāng)吳恒看到那些堅決不吃自己制作食物的人的時候,他又好氣又好笑,難道這些人認為只有他一個人是奸商?隨即,吳恒便想到了“易糞相食”這個詞。不得不說,這詞雖然有點不雅,但實在是戳到了要害,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誰都會是受害者,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
而我們反過來想,這簡直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悲劇版,因為只關(guān)心自己,不關(guān)心他人或者整個社會,到頭來還是自己吃了別人的“糞”。這些制作毒食品的人,目光短淺的程度讓人瞠目結(jié)舌。不吃自己做的食物,難道還能不吃別人做的食物不成?對,掩耳盜鈴,再一次贊嘆老祖宗文字的偉大。
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缺乏誠信的表現(xiàn),往深一層其實是中國人缺乏信仰。胡說!沒有信仰的人是不存在的,問題是他的信仰是什么。寫到此處,筆者實在不想用物欲橫流這個已經(jīng)被用濫的成語來形容這一切,但這個成語實在是太精辟,以至于不得不用。
而關(guān)于物欲橫流,其實很多人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它的涵義。絕大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這是一個批判物欲的成語,但其實他們都錯了。在古人看來,物欲實在是再正常不過,孔子有云,食色性也,古人對自身物欲的坦誠度讓我們慚愧。對于那些動不動標榜自己一心為公,至死不渝的人來說實在是要高尚得太多。這話說遠了,話說回來,物欲橫流真正指責(zé)的是“橫流”而非“物欲”。物欲本身是沒有錯的,錯是錯在對其的放縱。在我們?nèi)缃竦纳鐣?,對物欲的美化隨處可見,以至于物欲已經(jīng)被當(dāng)做一種信仰而存在。能享受更多物欲的人,反被人所崇敬,這里的問題又出在哪里?
或許我們不該將問題牽扯得如此晦澀,但對于我們自身,所有人都該捫心自問一番。不管是對于自我欲望的合理控制,還是對于該表達的立場的表達,我們都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好。指出別人以及社會的不當(dāng),比去抱怨要強千萬倍?;蛟S直接去抗議或者面對社會不公對于有些人來說還是比較困難,也是情理之中,但我們可以用行動來拒絕縱容這類惡性事件。比如出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品牌,就該拒絕購買,讓市場淘汰他,而不是讓其哭哭啼啼地博取同情,然后原諒它,再因為自己曾經(jīng)原諒他,而在自己心底對其過分寬容。吐槽是個人行為,不能強求,但有些槽,你不得不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