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老張的哲學》里有這樣一幕:“老張的學生們不經老師同意喝了老師的茶,老張打了學生張成,又審問了喝茶吃冰塊的學生,然后發(fā)話回家告訴家里大人,說他老張為應付教務大人檢查備了茶水點心,又為同學們泡了小葉茶,要家長看著辦,該拿多少拿多少”,最后說“去吧!”,“小三們挾起書包,小野鹿似的飛跑去了。”今天,我們讀這一處時,會不會將小三們所挾起的“書包”,誤以為是能夠將書裝入其里的那種包呢?
魯迅在《吶喊》里也寫道:“一個大教育家說道:‘先生一手挾書包一手要錢不高尚’?!濒斞负驮S廣平先生提及的“書包”,是怎樣一種形制的書包?
在今天,提到“書包”,人們當然會認為是將書裝進去既可以供人肩背,又可供人手提的包??墒巧鲜兰o二三十年代以前,人們生活中還沒有這樣的書包。那時,小學生們去上學,都是先把書放在一塊布里,然后用布把書裹起來,這就叫“書包”。老舍筆下小三們所挾的書包,和魯迅許廣平所言的“書包”,都是這種情形的包裹。
那年頭,為什么要用一片布把書包裹起來?彼時國人十有八九屬文盲,人們對文字都有一種敬畏感,凡紙上有字,都很珍視和愛惜,讀書人用一方布將書裹上,這既是對書籍的珍愛,也是對文字的特別尊重。
1939年10月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說,“魯迅先生一推開門從家里出來時,兩只手露在外邊,很寬的袖口沖著風就向前走,腋下挾著個黑綢子印花的包袱,里邊包著書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書店去了?!睆氖捈t描寫的情景,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的書包,用的是黑綢子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