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出自新課標(biāo)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材注釋為“因?yàn)槲夷昙o(jì)比你們大一點(diǎn),你們不要認(rèn)為這樣就不說了。以,因?yàn)?,介詞。下面的‘以’,認(rèn)為,動詞。一日,一兩天。乎,于。爾,你們?!比绻凑兆⑨屩弊g的話,“毋”譯為“不要”;“以”譯為“認(rèn)為”;那么“吾”,明顯的“我”,又該如何翻譯呢?配套教參譯成:“不要因?yàn)槲夷昙o(jì)比你們大一點(diǎn),就不敢回答我的問題?!币搀w現(xiàn)不出“以”是“認(rèn)為”的意思。筆者認(rèn)為,此句中的“以”解釋有誤,當(dāng)譯為“用”;“毋吾以也”當(dāng)譯為“(人家)不用我”。
考證“毋吾以也”的解釋,歷來注家可謂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關(guān)鍵是對“以”的理解有異。歸結(jié)起來,主要有三種解釋:
一、對“以”的解釋回避,而以“難言”、“難對”、“在意”等籠統(tǒng)解釋“毋吾以”。代表人物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孔安國。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言我問女(汝),女(汝)毋以我長故難對?!?此注因能顯示圣人的人格魅力而大獲后人影從。朱熹《論語集注》:“言我雖年少長于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圣人和氣謙德,于此亦可見矣?!?錢穆因循舊義,譯云:“我是長了你們幾天,但你們莫把此在意?!逼渥⒃唬骸拔译m然長于爾輩,然勿以我長而難言?!卞X譯、錢注都無法與原文“毋吾以也”對應(yīng),關(guān)鍵性的“在意”、“難言”,毫無文本根據(jù)。明顯存在增字解經(jīng)之弊。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就依照孔安國的說法把這句話解釋為:“不要因?yàn)槲业哪昙o(jì)比你們大,就不敢回答我的問題了。”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認(rèn)為“以吾兩句:大意說,你們不要因?yàn)槲夷挲g比你們長一些受拘束而不言?!?/p>
二、“以”,同“已”,停止。代表人物是東漢末年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 清經(jīng)學(xué)大師劉寶楠《論語正義》的《釋文》云:“吾以,鄭(玄)本作已。鄭謂毋以我長之故,已而不言。已,止也?!编嵭谩耙讯谎浴苯忉尅拔阄嵋浴?,而原文并無“言”的文義,犯了增字解經(jīng)之忌。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大綱》指定的中學(xué)生課外文學(xué)名著必讀的《論語通譯》(徐志剛)就是采用此說:“毋吾以:不要因我而受拘束,而停止說話,不肯發(fā)言?!恪?,不,不要?!浴?,同‘已’,停止。”
三、“以”,用。代表人物為清代經(jīng)學(xué)大師劉寶楠。劉寶楠《論語正義》注云:“毋吾以也”,“言此身既差長,已衰老,無人用我也?!眲氶浴盁o人用我”解釋“毋吾以”,堪稱直譯,毫無迂曲添字之弊,比孔安國、鄭玄這兩位漢儒權(quán)威的古注強(qiáng)得多。近人程樹德《論語集釋》[別解]引《丹鉛錄》:王符云“‘以吾一日長乎爾’,‘長’,老也?!疅o(毋)吾以也’,‘以’,用也。孔子言老矣不能用也,而付用于四子也?!背淌稀都尅愤€引其他幾家之言,支持這個(gè)說法,然后“按”云:“‘以’釋為‘用’,與下‘則何以哉’‘以’字相應(yīng),于義為長,較舊義似勝?!惫a良、唐作藩等編注《古代漢語》譯為:“因?yàn)槲冶饶銈兡昙o(jì)大些,(人家)不用我?!睏畈壬摹墩撜Z譯注》擇善而從,采納新說,譯為:“因?yàn)槲冶饶銈兡昙o(jì)都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薄皼]有人用我了”是對原文“毋吾以也”的直譯。
筆者更傾向于第三種解釋。理由補(bǔ)充如下:
首先,“以”訓(xùn)“用”,是古文常義。如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贝司渲械摹耙浴憋@然與“用”同義。而這種情況在《論語》中更是常見。如《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弊釉唬骸捌涫乱?。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p>
翻譯過來大意是:冉子退朝回來??鬃訂枺骸盀槭裁催@樣晚呢?”冉有答道:“有政務(wù)?!笨鬃诱f:“季氏家的事務(wù)吧。如果是朝廷政務(wù),雖然我不在任,大概也會知道的?!?/p>
其中的“不吾以”與“毋吾以”,字義詞序完全相同,都是不用我、不任我的意思。以《論語》解《論語》是一條最可靠的捷徑。
其次,“用”的直白表達(dá)。在《論語· 陽貨》中記載:
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大意是說:公山弗擾據(jù)費(fèi)邑叛亂,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說:“召我去的人,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fù)興周禮??!”
此處,孔老夫子直白地表達(dá)自己的出仕心愿。亦可作為“以”譯成“用”的佐證。
再次,注意時(shí)代背景。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末期,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根本行不通,但是孔子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情況下仍然在諸國之間奔走不已。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弟子身上,同時(shí),通過循循善誘,了解學(xué)生的志向。即使這樣也只能最后發(fā)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的感慨。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釋為“因?yàn)槲业哪昙o(jì)比你們大,沒人用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