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念的是小城里一所寄宿學(xué)校,每周只有周日下午兩點半學(xué)校的大門才會打開放行,到了六點半班主任就開始在教室里點人頭。缺席者的名字會寫在黑板的右側(cè),遲到者則需站在門邊等待老師的訓(xùn)話。每周日的這四個小時對我來說都太過寶貴了,以至于我常常在周六就盤算著要怎么度過,到了周日的午休更是輾轉(zhuǎn)難眠,生怕自己睡過頭。所以我常常躺在床上盯著枕邊的時鐘看,快到點兒了,就嗖的一聲跳起來,趕在大門打開的第一時間踏出去。
但我常常在一躍而出后又不知所措失落地在小城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街市,那樣狹小,翻遍了水果攤和文具店;路人,都熟悉得不得了,三步兩步就是同學(xué)。于是我短短的四小時逐漸變得刻板而因循守舊起來。我讓三輪車夫把我拉到附近的書店,習(xí)題參考書買完后松一口氣,囫圇吞棗地把那些不務(wù)正業(yè)的書翻來翻去,遇到喜歡的就買下,不喜歡的就擱置一旁。直到熬過四點半,我才依依不舍地移步離開,往那條熟悉的舊街道走去。天色啊還是那么明媚,行人卻都各自忙著自己,我仰頭想想為什么這就是我的十六歲?灰頭土臉地回家洗澡吃飯,然后掐著表坐著顛簸的三輪車又回到學(xué)校。
學(xué)校是小得多么可憐,即使是天色暗了下來也尋覓不到藏身的地方?!靶>眰兿袷菬o需充電的機器人,無時無刻不警覺地拿著手電筒和睜著那雙火眼金睛,逮著那些飯后在樹蔭下閑坐的少男少女,盤問那些晚自習(xí)憂郁孤獨在操場上奔跑的人兒。而最令我惱羞成怒的,一定要數(shù)隔壁理科班多管閑事的班主任,我曾經(jīng)幾度被他從寢室中揪出來,和舍友們并排穿著褲衩裸著上身站在大太陽底下曬,以及在寒冬的夜晚繞著球場瑟瑟發(fā)抖跑圈。
他總是赤裸裸地羞辱我,用他高傲的理科重點班班主任的下巴蔑視我。而理由又總是那么的荒謬——午休晚休不能看書。
我們男生住的是十人寢,上下鋪,空了兩個床位騰出來放衣服,走道狹窄得甚至不能并排站兩個人,銹跡斑斑的鐵床脆生生仿佛隨時都會壓彎了折斷一般,叫人躺在上面如坐針氈心驚膽寒。重要的是門邊還有兩扇大開的窗子,巡視的老師走過,里面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學(xué)校中午十二點下課,十二點半午休,鈴聲一響整棟樓就像是中了邪一般從方才的歡騰聲中肅然休止。老師每日都孜孜不倦挨門挨戶地查房,他們掃視著床上床下,甚至連房間里有幾只蜘蛛幾只蟑螂都熟稔于心,可唯獨有一個地方他們看不到,也管轄不了,那就是每間寢室的廁所。
這個陰暗潮濕逼仄而且味道并不怎么好聞的空間,成了我們寢室每天爭奪的戰(zhàn)場。每個人都手不釋卷地帶了書本蹲在這個小角落,從看第一行字開始就不停地有人在小聲催促著“你好了沒,輪到我啦!”“欸欸欸,怎么輪到你了,我還沒進去呢!”大家像是不甘人后地你爭我搶唇槍舌戰(zhàn),甚至每講一句話前都要仰頭視察窗邊門后是否隔墻有耳。
而我總是等到最后一個,他們都累了睡過去了,我則靜悄悄抱著書蹲在那里翻看。那個年紀看的書多而雜,有時候沉迷于故事的曲折,有時候感嘆于文筆的精湛。十六歲的時候抱著王安憶的《長恨歌》斷斷續(xù)續(xù)在那間漏水滴答的廁所里花了兩周才看完;而讀著王小波則叫我時常破涕為笑,《黃金時代》讀了好幾遍,《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總讓我忍俊不禁,《東宮西宮》讓我頭皮發(fā)麻渾身起雞皮疙瘩甚至有一段時間對公共廁所都充滿陰影;那個時候最中意的作家是郁達夫和太宰治,我不僅反復(fù)地閱讀他們的小說,還不由自主地模仿那種敘述的筆調(diào),把人生過得昏天暗地。
我開始上了癮一般地買書然后躲在廁所里看,這個閉塞陰暗的空間仿佛已經(jīng)成了一個固定的書房。夜晚十點半寢室熄燈,而唯有廁所可以燈火通明?;椟S的燈光彌漫著曖昧的氣息,映照在紙張上叫人越發(fā)的迷離。我蹲在陰暗潮濕的一隅不時眺望著頭頂開啟的天窗,有星星和月亮,但總是只能看到一角,我要自己描繪出它們的樣子,比如吳念真臺北九份鄉(xiāng)下的星辰,比如張愛玲香港有軌電車馳去的夜晚。我聽見滴答滴答水閥漏著落地的水聲,聽見咕—咯—咕—咯緩慢的呼嚕,聽見風(fēng)從遠方吹過來,穿過平原在城市的高樓間變得狹窄穿過山谷溜進山麓我們的校園從這破開的小窗子鉆進來,灌入我的袖口,一陣清涼。
有時候夜晚失眠,或是做了什么噩夢驚醒,我都會悄悄然從枕邊取一本書,躡手躡腳地爬下來躲進廁所的書房。困頓或是渾渾噩噩的情緒會在這里煙消云散。有時候會是一本詩集,我對著唇形默念,也會怕廁所的燈太亮將舍友驚醒,便借著窗子透進來的月光或是走廊徹夜不眠的燈,抱膝蹲在夜的深淵。
這狹窄的空間讓我有足夠踏實的安全感,紅白磚塊砌起的高墻將我牢牢包裹,有綿綿的青苔痕,有斑駁的磚墻影,于是我在這里思考青春和人生,讀薩岡的《你好,憂愁》,也讀薩特的《惡心》,讀塞林格的《麥田捕手》,也讀加繆的《西西弗神話》,讀世界歷史,讀中國地理,讀科普雜志,讀文學(xué)期刊。我高中幾乎所有不務(wù)正業(yè)的書都是在這里讀的,從學(xué)校塵封的圖書館里借來,從書店一本本挑著買。母親每隔兩個月就過來幫我把積攢滿一箱子的書運回家,直到后來連家里的書柜也塞滿了,她叉著腰氣哄哄地對我說:我都搞不明白你到底去哪里要那么多錢買書。
我抿嘴對她笑:都是你給我的呀。
那段歲月我把吃飯的錢都省下來買書,在書店里買,在網(wǎng)店上買,在郵局匯款買,那些書鋪天蓋地地從四面八方過來,而我都將它們一一帶進我的“書房”里,和我共享一個中午或是晚睡前的時光。
已經(jīng)離開高中時代有好幾年了,也再不用留在那個小城里無所事事地兜轉(zhuǎn)。從把所有的試卷教科書往樓下扔去,拖著行李箱昂首闊步走在校園里,不理會巡視者虎視眈眈的眼神時,我就知道我已經(jīng)和那棟破舊的老樓和那間陰暗潮濕的廁所徹徹底底告別了。告別其實意味著有些東西再也不屬于我,哪怕我曾經(jīng)是如此地厭惡它或依賴它。
我現(xiàn)在再也找不到一間像高中宿舍里那樣陰暗潮濕逼仄簡陋的廁所,可我卻總是會莫名地帶著一卷書把蓋子蓋上坐在馬桶上看,側(cè)耳傾聽希望有滴答滴答漏下的水聲,可惜早已尋覓不到。而原本那種踏踏實實的安全感,更是變得畏首畏尾東躲西藏,生怕有熟人路過窺視到,我坐在馬桶蓋上抱著一本書發(fā)呆,一動不動的,像是木乃伊一樣。
推薦:馬達
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正綣縮在自我制造的黑暗里。沒完沒了的作業(yè),永遠覺得不夠用的時間,以及老師們無處不在的監(jiān)督與“棒喝”,讓我覺得自己像一具被鎖住手腳和思想的行尸。我無法以自己最喜歡的狀態(tài)生活,無法用自己最渴望的方式成長。對生活的無數(shù)抱怨,讓我呼吸不到空氣、看不到光。這篇文章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如此真切地知道,原來成長與理想在狹小的縫隙里也可以生長得那般倔強。而作者陸俊文連續(xù)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身份,更是讓我明白,成功很少是在康莊大道上開始的。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