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戲性是兒童的一種個性品質(zhì),游戲是童年期特有的活動類型。但是,兒童一旦從幼兒園跨入小學的大門,情況便急轉(zhuǎn)突變。在學校里,游戲的種類和時間突然減少,“學習”成了兒童唯一的活動。顯而易見,學生是無法從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躍至學齡教育階段(小學)的,教師必須遵循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教學游戲,實現(xiàn)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減負增效,促進兒童完整地、和諧地平穩(wěn)發(fā)展。
關鍵詞:游戲性;教學游戲;減負增效
一、教學游戲的定義與特點
教學游戲是指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教師針對學生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合理地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游戲情境,系統(tǒng)地組織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使學習與游戲和諧相融,從而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教學活動。
在小學中,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教學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小學階段的教學游戲與學習結(jié)合得比較緊密,帶有很強的教育性。教師對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復雜的要求,游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游戲內(nèi)容難了,規(guī)則嚴了,群體游戲多了。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游戲。
二、教學游戲在減負增效上的功能體現(xiàn)
(一)教學與游戲精神的融合——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人,是具有“游戲性”的。然而,兒童的游戲性過早地被剝奪、被削弱了。因此,減負減的不僅僅是學業(yè)負擔,更是心理負擔。雖然我們還不能夠完全擺脫教學的功利性,但是通過游戲這一童年期特有的活動類型,希望能夠呈現(xiàn)一個和諧、健康、充滿朝氣的課堂,同時也是符合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讓孩子喜歡的課堂。
(二)實現(xiàn)課堂動靜交替——緩解學生緊張疲勞
心理學表明,兒童的注意穩(wěn)定性較低,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一般維持在12~15分鐘左右,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另外,低年級學生骨骼較軟,長時間呆坐不動或保持統(tǒng)一動作、姿勢會使肌肉總是處在緊張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疲勞和厭煩。游戲活動可以使學生經(jīng)常改變姿勢,使身體得到適宜的運動,使緊張和松弛交替進行。比如,上課20分鐘左右,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做一做課間操。兒童由此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體驗,身心感到舒適,能夠重新以飽滿的狀態(tài)進行后續(xù)學習。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好之”“樂之”便是學習的三個層次。動因和興趣相一致時,記憶效果最佳,趣味性的內(nèi)容使記憶力提高1.5倍。然而,很多兒童并未對學習本身產(chǎn)生濃厚興趣,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并沒有根本上得以激發(fā),“假興趣”“假動機”普遍存在。如果教學與游戲相和諧,那么學習過程就成了兒童自發(fā)自愿、努力求索的過程,自然課堂學習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學游戲在減負增效原則下的具體運用
(一)編兒歌游戲——幫助學生記憶,緩解識記壓力
孩子對兒歌特別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充分發(fā)揮兒歌對孩子學習的積極作用,同時發(fā)展兒童的語言。如在進行拼音教學時,利用兒歌記憶一些拼音規(guī)則:小ü見到j、q、x,摘掉墨鏡還讀ü。字母表中的整體認讀音節(jié)按順序記不容易漏掉,但不好記。如“ye yue yuan yin yun ying”,這時便利用順口溜“夜晚的月亮圓又圓”,記住了“ye yue yuan”,“陰天有云有老鷹”,記住了“yin yun ying”。除了出示兒歌讓孩子記憶,還可以學生自編兒歌,如在教學“j、q、x”時,孩子就自編兒歌“小雞出殼jjj,氣筒打氣qqq,阿姨唱戲xxx”進行記憶。趣味兒歌不僅僅可以在學習拼音時運用,識字、閱讀等多個版塊的教學均可適當?shù)卮┎?。如,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8,學習的是與“青”有關的形聲字,這時將這些形聲字編成一個兒歌“有水才能清,有心才有情,有目才有睛,有日才能晴,有言才能請”,將更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辨析。
(二)象征性游戲——符合學生特點,有助于輕松學習
1.情境創(chuàng)設
兒童可以運用表象來進行思維,若能將課堂創(chuàng)設成一個學生接受并喜歡的情境,那么課堂的教學效率將大大提高。在教學漢語拼音“ɑi、ei、ui”時,我將整堂課創(chuàng)設成小兔子拔蘿卜的情境。課堂開始便介紹主角——一只可愛的小白兔,同時出示耳熟能詳?shù)膬焊琛靶“淄茫子职?,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通過“愛”來學習“ɑi”的發(fā)音。接著,小白兔發(fā)現(xiàn)了一只很大的蘿卜,可是一個人拔不動,于是就請所有的同學一起來拔蘿卜,一邊拔,一邊嘴里喊號子“誒呦、誒呦”,以此引入拼音“ei”的學習。最后,我設計了一個小白兔對著山大喊而產(chǎn)生回音的情境,我當小白兔,學生扮演回音——師: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師:ui,我拔出大蘿卜了!生:ui,我拔出大蘿卜了!師:ui,我會念ui了!生:ui,我會念ui了!這樣,拼音教學完全融入一個情境之中,孩子學得不累,效率又顯著提高。
2.角色扮演游戲
角色扮演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老師引導學生站在課本角色的角度來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來體驗角色的表情和動作。如,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我便對孩子進行引導:“小黑兔聽兔媽媽說‘因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后,它會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請學生試著續(xù)編故事。先自己找伙伴續(xù)編,再自告奮勇上臺展示。最后大家互評一下,看誰編的故事最合理、最好聽。學生在表演中再一次回顧了課文的故事,并發(fā)揮想象,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深刻的刻畫,這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鞏固性游戲——循環(huán)鞏固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為引導學生習得識字的方法或鞏固識字的學習成果,一般會使用鞏固性游戲,比如,識字游戲、詞語游戲等。識字游戲有摘星星(蘋果等)、給字寶寶戴帽子、小腦袋大智慧(默記漢字而后說怎么樣記住這個字)、開火車讀等。詞語游戲有詞語接龍、猜一猜演一演、我來當小老師、組詞成句游戲等活動形式。
四、教學游戲的應用原則
(一)教育無痕,趨向模糊
在低年級適當?shù)亻_展教學游戲活動,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游戲的教育功能可能被教師理解得過于單一,只剩下一種功能——激發(fā)興趣,學習新知。于是,在教學過程中,知識掌握有困難時用一用,紀律難以維持時用一用,刻意地在一節(jié)課上到30分鐘后的鞏固環(huán)節(jié)用一用……這樣的游戲太功利化,太刻意化。學習與游戲的界限應趨向模糊,課程生成游戲,游戲生成課程。
(二)簡單、便捷、實用
游戲材料要簡單方便,力求實用。生字卡片和各種頭飾是游戲中經(jīng)常用到的,制作要簡單省時,不必浪費大量的時間追求制作得精美和華麗。游戲材料的準備可以老師實現(xiàn)制作,也可以由學生幫忙準備,但都不宜復雜。游戲的目的不在于表演,而是真真切切地將教學和游戲相結(jié)合,使低年級課堂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三)要注意教學游戲的使用頻率
教學游戲的使用貴在精當、合適,在一節(jié)課中,教學游戲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平級游戲不能使用太多,要注意游戲的新奇和變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于鮮明、直觀、具體形象、新奇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突然、顯著的變化感興趣。因此,要考慮游戲形式和內(nèi)容的變化,保持游戲的新異性。
減負增效是新時代的教育趨勢,就低年級教學來說,如何讓孩子在一節(jié)課中學得開心、學得扎實,還需要我們思考很多很多。然而,“教學游戲”在低年級課堂中的運用是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體現(xiàn)。讓游戲重新回到學生身邊,讓“游戲精神”重放光芒。
參考文獻:
[1]上官木子.中國的孩子為什么不會歡呼.參見《細說中國人》.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金曉芳.教學游戲指導與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二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