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是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把優(yōu)良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讓好習慣成就學生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學生;習慣;養(yǎng)成;提高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睌祵W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確定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刻不容緩,它是學生學好數學這門功課的基本保證。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學習所得的。小學階段由于多數學生自控力差,其行為經常反反復復,很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與教師的規(guī)范要求分不開,需要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逐漸形成學生的自覺意識。我從學習他人經驗和自身的實踐出發(fā),談談如何從學習常規(guī)入手,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學會傾聽——求知無險途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內容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聆聽老師的講解和傾聽同學的發(fā)言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為養(yǎng)成學生傾聽的習慣,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教案,上好課,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要重視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學生學習習慣相呼應,從嚴要求,從點滴抓起。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認真傾聽教師講,更要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回答,要聽到自己的心里去,我常用“誰聽懂了這位同學的發(fā)言?誰愿意來解釋一下?”來引導學生,要邊聽邊想別人說的與自己的想法一樣嗎?有沒有補充?他的想法與你的不同在哪里,讓學生養(yǎng)成邊聽邊思考的習慣。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我總是采用隨時讓其復述剛才教師或同學講的話,提醒他們認真聽講。對于課上認真傾聽的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加以強化,盡管一開始抓認真傾聽,費了很多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傾聽,就積極有效地參與了教學活動過程,開啟了思維的火花,獲取到知識,形成了習慣,保證了課堂活動高效互動。實踐證明,經過課內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初步形成了,再逐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慢慢鞏固下來。
二、善思敢言——展智慧之光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睌祵W課堂教學中既要給學生想的機會,又要留給學生想的余地,要讓學生在對數學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單憑認真聽“講”,思考的方法難以形成,只有學生不斷地體驗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及時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爭論等多項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表現自我,交換思考所得,在交流中激起新的思考,從中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還得培養(yǎng)學生們敢于表達的習慣,回答問題要求使用普通話大膽發(fā)言,聲音要響亮,口齒要清楚,要求學生想好了就舉手,講話要完整。對于回答得正確、響亮的學生,當場給予肯定和贊許,對于讀得或講得不準確或有明顯錯誤的同學,不要輕易批評或指責,而是耐心開導,循循善誘,讓他們重講一遍,講得好一點,培養(yǎng)自信心和勇氣。發(fā)言不應是幾名優(yōu)生的權利,還應培養(yǎng)中下生發(fā)言的習慣,在提問的時候,簡單的問題先讓中下生講、板演、動手演示,讓他們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批改作業(yè)時,我常把中下生叫來面批,讓他們講講想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敢講的習慣,讓學生品嘗我能行的喜悅,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善思敢言的習慣逐漸增強。
三、精耕細作——享成功之樂
在學生作業(yè)和測試中,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經過觀察發(fā)現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讀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開始做了,怎能不錯呢!要提高作業(yè)正確率,必須下工夫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在教學中,我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練習審題,學會審題方法,養(yǎng)成審題習慣。并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題,在多種方法中選取最優(yōu)的方法。解題時要求學生態(tài)度認真,書寫整潔,格式規(guī)范。做題出錯不輕易放過,分析錯題產生的原因,形成錯題集,吸取教訓,舉一反三進行練習,幫助學生養(yǎng)成沉著、冷靜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指導學生解題時養(yǎng)成檢查驗算的習慣,自始至終將檢驗貫穿教學全過程,如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列方程之后,必須對照等量關系式先檢驗方程正確與否,求出方程解后,要對照條件,代入方程中檢驗解是否正確,不能胡亂一寫答案就了事。培養(yǎng)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不僅靠課內的指導和訓練,還要靠課外的支撐,教師要認真設計家庭作業(yè),做到數量少,質量高,要求明確,讓學生不感到做作業(yè)是負擔,而樂于開動腦筋認真完成。在這種積極的調動下,不但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合作學習——互幫求突破
合作與競爭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兩大主題,由此可見,合作學習的習慣正是小學生發(fā)展性學習習慣重要組成部分。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的合作學習指課堂合作討論,交流解題思路,課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數學、身邊數學的信息,研討處理信息方法,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合作意識與交往能力,團隊精神,小組合作交流滿足學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引起思維碰撞,促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態(tài)度,推動其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按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身高等情況做好搭配成組。有利于學生形成平等心理,樂于發(fā)言、敢于發(fā)言、勇于發(fā)言,同時促進相互啟發(fā)及幫帶形成。
五、動手操作——體驗促內化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學習的習慣。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一袋1000克的鹽或其他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覺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鹽放到臺秤上稱一稱,然后讓學生拿出從家里帶來的東西,猜一猜多少只蘋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臺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這就將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在操作實踐中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之大萬萬不可忽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責在教師,成在學生,教師應規(guī)范要求,正確引導,切不可聽之任之,否則荒廢的可不是一兩節(jié)課,而是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好習慣成就學生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金泉.好習慣好人生[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李文娟.名師培養(yǎng)學生好習慣的有效途徑[M].九州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唐王小學)
編輯 申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