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產(chǎn)生了對人類影響至今的三大“天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影響廣泛的世界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全球各地擁有數(shù)十億的信徒,每年有大批信徒和游客前往這些宗教的發(fā)源地朝圣和參觀,使這些地方成為世界上宗教旅游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qū)。
作為中東地區(qū)主體的阿拉伯國家,宗教旅游文化歷史悠久,宗教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宗教旅游是它們旅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旅游的開展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影響,也受到各種制約。有關阿拉伯國家越來越重視借助宗教旅游以提高國家的宗教影響力、政治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改善政府的國際形象。
宗教朝圣是人類早期旅游的主要動機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亞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屬于閃米特—先知型宗教,其特點是三者都將亞伯拉罕(伊斯蘭教稱之為易卜拉欣)奉為閃米特人的祖先和先知、一神崇拜、信仰虔誠。自古以來,這三個宗教的信徒們就遵照教義,保持著朝圣參拜的歷史傳統(tǒng)。
《舊約全書》中提到上帝要求亞伯拉罕離開兩河流域的家園去尋找“上帝應許之地”,于是,亞伯拉罕應上帝的召喚進行了艱苦的長途旅行,遷徙到耶路撒冷,此舉被猶太教會和基督教會樹立為典型,亞伯拉罕追隨上帝的苦旅也成為信徒們朝圣的榜樣。根據(jù)《古蘭經(jīng)》規(guī)定,朝覲是穆斯林必須遵守的五個基本功課之一,每一位有經(jīng)濟能力、身體健康的成年穆斯林都有在規(guī)定的時間前往圣城麥加進行朝覲的宗教義務。曾有學者認為,宗教朝圣是人類早期旅游的主要動機。而在現(xiàn)代的宗教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宗教圣地、宗教名勝、宗教景觀、宗教節(jié)事等為旅游對象物的旅游活動。世界旅游組織的評估指出,每年全世界有3億多人前往主要宗教地點進行宗教旅游,它是在目前世界經(jīng)濟舉步維艱時期,保持旅游業(yè)平穩(wěn)發(fā)展的重要形式。而中東地區(qū)的阿拉伯國家因其豐富的宗教旅游資源而成為宗教旅游發(fā)展中獲益最大的地區(qū)。
中東得天獨厚的宗教旅游資源
由于阿拉伯國家在歷史、地理、民族、信仰上的獨特性,其宗教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豐富多彩,具有以下特點:
宗教圣地具有世界影響性。沙特阿拉伯擁有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地麥加和第二大圣地麥地那,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爭執(zhí)不斷的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第一大圣地,又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地。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人數(shù)達16億,約占世界人口的23%;而各地信仰基督教的人約有21.84億人,占世界人口的31%;此外全球約有1342.8萬名猶太教徒。可以說,中東的這些圣地牽動著占全球人口一半以上的宗教信徒的心。
宗教名勝具有多教合一性。除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共同圣地外,約旦古城佩特拉集猶太教圣山哈倫山、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堂、阿拉伯帝國時期清真寺于一身;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圣保羅大教堂和倭馬亞清真寺為代表而成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名城;埃及開羅老城則聚集了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之一——懸空教堂,以及非洲和埃及最古老的阿穆魯·本·阿斯清真寺和猶太教的本·阿茲拉教堂。
宗教文化具有世俗生活性。阿拉伯國家的主體宗教文化突出地體現(xiàn)在著名的清真寺和教堂等宗教建筑及其歷史背景和文化藝術價值上,還有反映和滲透在社會和生活各個方面的宗教藝術、習俗和儀式等,比如在清真寺和教堂中所體現(xiàn)的宗教建筑和裝飾藝術;在伊斯蘭教的齋月和開齋節(jié)、宰牲節(jié),以及基督教的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宗教節(jié)日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和傳統(tǒng)民俗;具有宗教色彩的婚禮、葬禮等禮儀;以及阿拉伯各國在宗教節(jié)日中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這些都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教旅游文化。
多個世界遺產(chǎn)具有宗教文化背景。從目前17個阿拉伯國家所擁有的73個世界遺產(chǎn)來看,有多個世界遺產(chǎn)屬于宗教名勝,無論對于信眾還是普通大眾都增添了吸引力。其中有屬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三大宗教的名勝,如埃及西奈半島上的“圣卡特林地區(qū)”等;屬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宗教名勝,如敘利亞的“騎士城堡和薩拉丁城堡”等;屬于基督教的宗教名勝,如埃及的“阿布·米納”、約旦的“烏姆·拉薩斯”等。此外,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還有多個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阿拉伯古城,如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城”、也門的“薩那古城”、突尼斯的“突尼斯古城”等。
伊斯蘭教宗教旅游
阿拉伯國家傳統(tǒng)上依靠豐富的資源大力發(fā)展宗教旅游,并不僅限于發(fā)展伊斯蘭教宗教旅游,還積極發(fā)展基督教,甚至猶太教宗教旅游。在此過程中,不僅客觀上實現(xiàn)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推動了基礎建設的發(fā)展,增進了不同國家和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而且提高了國家的宗教影響力、政治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其中,擁有麥加和麥地那的沙特顯然是獲益最大的阿拉伯國家,其宗教旅游發(fā)展不僅突顯了沙特在伊斯蘭世界中的盟主地位,還對以石油產(chǎn)業(yè)為支柱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多樣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沙特的入境游客逐年增長:2010年為1090萬人,2011年為1750萬人,2012年達到1840萬人,主要是宗教旅游的游客在增加。根據(jù)沙特公布的數(shù)據(jù),前往麥加朝覲的人數(shù),2010年約為279萬人,2011年升至292萬人,2012年達到316萬人。2012年進行朝覲和副朝的總人數(shù)達到1200萬,總收入達到165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0%,約占沙特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3%。
沙特的宗教旅游發(fā)展促進了相關的基礎建設,比如,斥資60億美元修建總長為276英里的鐵路,連接麥加和麥地那;投入24億美元將麥地那機場的旅客接待能力從每年300萬人提高到1200萬人;還計劃將承擔朝覲季空運任務的吉達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的旅客接待能力,從2012年的3000萬人提高到每年8000萬人。
在伊拉克,由于擁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兩大圣城——納杰夫和卡爾巴拉,因此吸引著伊朗、阿拉伯國家和中亞地區(qū)伊斯蘭國家的什葉派穆斯林前往朝圣。目前,宗教旅游已是伊拉克僅次于石油出口的第二大經(jīng)濟來源。據(jù)納杰夫工商會稱,納杰夫的城市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宗教旅游。2012年平均每天到納杰夫朝圣的外國游客達3250人,每年前來瞻仰阿里陵墓并朝圣的穆斯林多達800萬人,預計納杰夫新建的機場投入使用后,朝圣人數(shù)每年將超過2000萬人。而在古城卡爾巴拉,2007年就有超過1000萬人朝拜了城中的侯賽因陵墓。什葉派穆斯林每年都會到侯賽因陵墓舉行隆重的“阿爾巴因”祭拜活動,2009年有來自25個國家的17.4萬人,2010年增至26.1萬人,2012年更是達到50萬人。
由于宗教旅游的重要性,伊拉克不惜斥重金提高本國的接待能力。伊拉克建設和住房部所屬的法烏工程總公司在卡爾巴拉省的建設項目總造價超過420億第納爾(約合3590萬美元),其中為接待前往侯賽因陵墓朝圣的游客而建的“游客城”項目就達到220億第納爾(約合1880萬美元)。去年7月,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邀請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訪問巴格達,商討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勞工組織、梵蒂岡和世界旅游組織共同建設先知易卜拉欣出生地——烏爾的宗教旅游項目。這一系列舉措表明伊拉克欲借宗教旅游來發(fā)展經(jīng)濟和提高國際地位。
基督教宗教旅游
西亞的阿拉伯國家擁有大量的基督教名勝,特別是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在歷史上曾是基督教誕生和早期傳播的地方,這些名勝是上述阿拉伯國家發(fā)展宗教旅游、吸引歐美游客的重要資源。
在黎巴嫩,信仰基督教的人口總數(shù)為162萬,占全國總人口的39%,是阿拉伯國家中基督教徒人數(shù)僅次于埃及的國家。黎巴嫩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的“卡迪沙圣谷和雪松林”為核心發(fā)展基督教宗教旅游??ǖ仙成焦茸匀伙L光美麗,在《圣經(jīng)》中共有103次提到這里的雪松。在羅馬時期這里就是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聚居地,在現(xiàn)存的115個修道院和隱士居所中,有最古老的馬龍派修道院,吸引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紛至沓來。
在約旦,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約旦河東岸的“千禧年朝圣之路”,包括圣伊利亞山、安加拉、伯大尼、尼伯山和穆卡維爾,大批歐美基督教徒慕名而來。2009年5月,羅馬天主教皇本篤十六世到訪約旦,對約旦政府宣傳宗教旅游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011年,《圣經(jīng)》中提到的位于伯大尼的“耶穌洗禮地”接待游客超過16萬人次,其中85%屬于宗教旅游。約旦旅游局表示,將投入巨資以“耶穌洗禮地”為中心發(fā)展基督教宗教旅游,并計劃為其“申遺”。
巴勒斯坦盡管受到以色列的軍事占領和經(jīng)濟控制,但是近年來其旅游業(yè)逐步發(fā)展,并且利用宗教圣地的“申遺”贏得了國際影響和國際地位。巴勒斯坦的宗教旅游名勝大部分集中在以色列實際控制的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巴解組織實際控制的伯利恒。根據(jù)巴勒斯坦2009年的統(tǒng)計,有61.8%的國外游客前往這兩個地方的宗教名勝。2011年10月,巴勒斯坦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繼而于2012年6月提交了“伯利恒——耶穌誕生之地:圣誕教堂和朝圣之路”的申請,并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有力地提高了巴勒斯坦的國際影響力,對其爭取主權國家的合法地位發(fā)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經(jīng)濟方面,此舉也有利于保護日益受到以色列封鎖的宗教旅游資源,進一步擴大巴勒斯坦宗教旅游的開發(fā)。
猶太教宗教旅游
據(jù)《舊約全書》記載,埃及西奈半島上的摩西山是猶太人先知摩西接受上帝頒布的十條戒律(摩西十誡)的地方,而約旦境內死海岸邊的尼伯山是摩西最后升天的地方。猶太人歷史上長期在阿拉伯國家生活,留下了不少猶太人社區(qū)、教堂、陵墓,以及節(jié)慶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突尼斯和摩洛哥,每年5月在猶太教傳統(tǒng)的逾越節(jié)后,都有移民他國的猶太人及其后裔回來朝圣,并舉行北非馬格里布國家的猶太人所特有的“梅穆納”慶祝儀式。突尼斯東南部杰爾巴島上的猶太人社區(qū)中,有非洲最古老的猶太教堂——格里巴教堂,猶太人來這里朝圣已有200年的歷史。2012年5月,來自世界各國、包括以色列的5000余名猶太人,前往摩洛哥的1200個猶太圣賢陵墓朝圣,并向維護這些陵墓的基金捐助了數(shù)百萬歐元。突尼斯和摩洛哥也通過對猶太教宗教旅游的支持和寬容,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寬容的溫和形象。
阿拉伯國家的宗教旅游歷史悠久,一方面它傳播和弘揚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另一方面也給阿拉伯國家的遺產(chǎn)保護、文化宣傳、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影響帶來很大裨益。近幾年來,世界金融危機和政局動蕩給阿拉伯國家的旅游業(yè)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突尼斯、埃及、敘利亞、約旦、摩洛哥等以旅游為支柱和主要創(chuàng)匯渠道的國家。因此宗教文化旅游成為了它們恢復和振興旅游業(yè)的有力手段,對于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就業(yè)、促進時局平穩(wěn)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文得到教育部區(qū)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2012年度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