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隱諱地說,當我在網(wǎng)上看到《地平線》的選段,寫一個精神病患者與菜溫斯基如何長短,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本小說的路子實在是太野了,野得超乎了我的想象。于是,立即想要看看這本書的迫切感覺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qū)θ魏我槐緯钠谂巍.斘夷玫竭@本書的時候,不顧一切地從順手打開的地方進入,看到的是主人公在婚姻挫敗之后如何意志消沉爛醉如泥后與一個發(fā)廊女相識的過程,我忽然像一個最劣等的讀者一樣,下意識地冒出了這樣一個念頭, 這是作家的影子?繼而又想,這部書中有多少內(nèi)容恰好與作家本人的經(jīng)歷相吻合?
但是當我正式認真地從頭至尾開始閱讀并且隨著閱讀地不斷深入,除了我第一感覺中小說的路子比較野這樣的印象比較確鑿之外,在閱讀伊始產(chǎn)生的其它印象和想法幾乎全部被推翻了。我強烈地感覺到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是作家?guī)е瞩r明的幾乎完全可以說是功利的目的從社會生活中打撈出來安放進小說里的,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再豐富再傳奇都不可能這樣集中和典型。
通常情況下,小說的情節(jié)鋪排多是人物帶動了事件。但在這里,顯然是事件帶出了人物,在選材上作家的主觀意旨非常明顯,即事先就非常明白想要表達的思想,然后才是需要一些怎樣的事件或人物來傳達,大概在寫作之初就已了然于胸。因此,對于整篇小說來說,情節(jié)的鋪敘,人物的安排,情緒的把握,都完全處于作家的掌控之中。
那么,作家成竹在胸,竭盡所能,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小說一開始就以精神病患者的瘋言瘋語開始,這是不是正是小說瘋顛意義的指向?如果是,那么指涉的又是什么?
一、小說內(nèi)容的涵容量與信息輸出
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農(nóng)村青年大學畢業(yè)后走上社會,在不意間走上了仕途,就在他努力奮進,披荊斬棘,追求平穩(wěn)升遷的同時,也伴隨著他被官場規(guī)則裹攜向前,被這一特殊力場扭曲后自我沉倫與掙扎的心路歷程,最后在權(quán)力的爭奪與角逐中鹿死他手,被迫逼瘋致死的故事。
當讀完整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深深被震撼的感覺。
首先,對于一本十幾萬字的小說來說,給我的感覺是其包容量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對于局外人寫官場小說,常常滿足于淺顯故事的編造,熱鬧情節(jié)的鋪排,而真正置身其中的人,又常囿于一些現(xiàn)實的即得利益,不敢真寫,打個擦邊球而已。因此怎樣看官場小說,都有些避重就輕隔靴搔癢的感覺,而沒有能夠?qū)懗龉賵錾险嬲龑嵸|(zhì)性的東西來,更缺乏追問和思考,難以達到一個文學作品所要求的藝術(shù)高度上來。
但愚石先生的《地平線》則不同,其實就官場的潛規(guī)則而言,請客送禮、行賄受賄、項目提成、政治較量、權(quán)力制衡等等都是古今官場現(xiàn)實存在的現(xiàn)象,也是坊間老百姓們普遍知曉的東西,但是作家恰是選取了這些典型素材,把它置入進了小說,用“告白”的手法,不僅讓主人公輕易就處在了權(quán)力追逐與政治博弈的中心,也讓讀者有了非常強烈的現(xiàn)場感,更有了一定的認同感。
同時,對于小說所穿插的其它內(nèi)容,也都是我們所熟知甚至司空見慣的一些現(xiàn)象,比如在婚姻和愛情中,拋棄和被拋棄,這是失敗的婚姻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但在小說中同時又出現(xiàn)了第三種,那就是女大學生父母的婚姻,他們彼此相濡以沫,相敬如賓,但是因為女兒對父親由戀父情結(jié)滋生出來的畸形愛戀,使父親深陷倫理與道德操守的痛苦中,選擇自己的學生來作為替代品,導致了婚姻的破裂,夫妻均自殺收場。對于這場破敗的婚姻,一方以死表達了對婚姻和愛情的絕望和反抗,另一方則以死表達了對婚姻和愛情的堅持和救贖,既慘烈又充滿了血淋淋的溫情,堪為婚姻和愛情的絕唱,讀來令人唏噓喟嘆。
其次,在小說中,作家通過主人公“政府官員”、“精神病患者”這些特殊身份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多角度多層面地對一些社會問題加以了描述,甚至提出了質(zhì)疑和拷問。
比方,小說主人公的小學老師是一個民辦老師,只因處在體制之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被無情地淘汰出局。若干年后,他看到老師沿街叫賣青菜,不僅質(zhì)問,“一個教出很多國家干部的老師的價值就是沿街串賣嗎?”
一個企業(yè)的勞模,在企業(yè)改制中淪為下崗女工,為了患病的丈夫,上學的兒子,即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被迫淪落風塵,但是即便是在賣淫的過程中,她仍然懷抱著她在工作中曾經(jīng)獲得過的大量證書,一邊工作一邊痛哭流涕,最后因有人把那東西灑在了她的證書上,她幾乎和人拼了命。
小說的主人公從瘋?cè)嗽豪锍鲎?,來到了一個村子里,當他離開時與村子越來越遠也就意味著他與城市越來越近,“現(xiàn)代文明的痕跡就越濃”,各種各樣的廣告鋪天蓋地,“我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濃的恐懼感漸漸凝結(jié),成了我欲吐難吐的心病”。這是不是作家關(guān)于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又一次質(zhì)疑和擔憂?正是在此處,他和一幫流浪漢相遇,由此邂逅了一個流浪的女人,最后得知她的兒子發(fā)燒,又因吃了拾到的假藥延誤了病情而死。這里一箭雙雕,既提到了造假,又提出了另一些問題,那就是這些社會的邊緣人為什么僅僅停留在“生存”這樣一種對生命最基本也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上來?為什么他們的生命如此不堪一擊?為什么他們與主流社會的距離如此遙遠?
在小說的主人公回憶往事的時候,寫到了有一次在游覽三峽秀麗風景的時候耳聞目睹了這里的孩子食不裹腹,為了爭搶好心的游客扔給他們的錢、面包,不顧一切地跳進冰涼江水甚至有孩子被船槳絞死的事實。在這里,資源的貧乏使生存顯得如此嚴酷,他不由地問道 “假如我是江心中的那個孩子,也會去爭搶那塊面包吧?”當人的生存作為第一要素的時候,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禁不住慨嘆:“有時生存是如此簡單,有時又是如此艱難,好多人竟沒有選擇的權(quán)力”。
在官場的應酬中,他在酒肆中看到了小姐無恥的表演,他問“她這樣要把油加到什么時候?”他為看客們的無聊,為小姐的喪失廉恥和麻木感到了痛苦和悲哀。然而一種現(xiàn)象的催生,在主觀上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排除她們好吃懶做,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尋求刺激和快樂的情況,但客觀上也必然有它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和土壤。他曾試圖想幫助這些人,但他能幫助一個兩個甚至阻擋住一批人,但“阻擋不住一股潮流,一種風氣?!蓖瑯樱谂c妓女阿春的交往中,他仍然無奈嘆息,“或許,我真的不應該與妓女談哲學”。但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是這僅僅只是一個有關(guān)哲學命題的討論嗎?妓女阿春說過“哲學就是教條主義,就是資本主義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社會主義是公有制,人人都享有生存的權(quán)力,是國家的主人,盡是些騙人的東西。除了妓女是公有的之外,還有什么是公有的?”
此外,小說還涉及到了一些終極問題的關(guān)懷,“我開始探究自己生存的本源,我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在這短暫的三十多年中我對這個社會做過什么,留下了什么。不是說存在即合理嗎?我的存在是合理的嗎?”
再有,關(guān)于精神自由和倫理道德的追問中,他提到了梁祝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傳唱不衰的千古佳話,他們的愛情感天動地,可謂真愛的典范,可是在“人世間的道德要求下,沒有立足的丁點空間,只有化成蝴蝶才永世共存。愛情常常在道德面前,顯得那么不堪一擊,我不知道這是人的悲哀、道德的悲哀還是愛情的悲哀?”
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的企盼和追求,是最理想也是最圓滿的結(jié)局,可是他問“成了眷屬就能永遠相愛下去嗎?就會擁有亙古不變的愛情嗎?生活中一個個離婚的例子,不都是追求愛情的圓滿結(jié)局,然后又從圓滿走向破滅的嗎?即使那些能走過一生的人,他們的愛情就是天長地久的嗎?”
理想主義的色彩蒙蔽著一個千年不醒的夢,但經(jīng)不起作家這種啟諭化的書寫,夢想的“圓滿”在此終于被打破,這不是作家的殘忍,而是理想原本在現(xiàn)實中就被擊打地七零八落,經(jīng)不起推敲。
小說除了主線中對主人公在權(quán)力欲望的驅(qū)動及官場特殊環(huán)境被迫下的權(quán)力追逐與爭奪,毫不留情地映射了官場的黑暗及荒誕不經(jīng),折射了官場文化的失陷和這一群體精神狀態(tài)的同時,也深刻探討了人的非理性把握及人性的變異、扭曲與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重要性,表達了對千百年來官場文化不良發(fā)育及惡性循環(huán)的焦慮和隱憂。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主人公的婚姻歷程及各種風塵艷遇,同時附帶了當前社會,由于改革開放,新舊體制交替過渡時期的秩序混亂及資源分配不均和貧富懸殊的加大,環(huán)境污染及71f824a4ed01be533e584d3ce980e8bbc8a2aa58145471f7e6e1c0c4d4309386人的價值取向錯亂、道德滑坡等等,凡此種種的幾乎社會存在的問題,人性的問題、體制的問題、倫理道德的問題,都被收容包羅進了這篇僅有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和震撼。
當然,對于小說直接提出或映射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還使用黑色幽默和反諷的手法,使小說更蒙上了一層荒誕和離奇的色彩,而這一切都無不傳達和表現(xiàn)出了作家內(nèi)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因此小說的瘋顛意義指向是非常明確的。
二、小說獨特的文本形式
小說《地平線》的情節(jié)不算復雜,但它包含了官場、婚姻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問題,可以說它的覆蓋面相當廣泛,其內(nèi)容涵量及信息釋放量都非常大。那么,這么多的內(nèi)容是如何被包容進這樣一篇小說的呢?這是我在閱讀之后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就不得不說到了文本的形式。
關(guān)于這部小說的文本形式,在此前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不過大多數(shù)的關(guān)注和熱議仍然停留在文本的創(chuàng)新性上,沒有與內(nèi)容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進一步地探討。
從小說的創(chuàng)作來看, 小說的主人公一出場就說自己瘋了,說到了這種精神病嚴重到了什么程度,發(fā)病時是一種怎樣的狀況,甚至說自己是前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曾與萊溫斯基同床共枕等等。顯然,這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在清醒正常的狀況下描述自己發(fā)病時的情景。而通篇正是一個間歇性的精神病患者在偶然正常的情況下面對一個純潔美麗的護士姑娘開始了他一生的追憶和倒敘,而這種追憶以一種過去式的時態(tài)展開,以他的仕途生涯及他個人的婚姻和愛情為兩條主線交織進行。但同時,敘述總是在適當?shù)臅r候又拉回到了當前狀態(tài),描述了他自己作為一個自然人對自然的感知和贊美,并且不至于使顛覆性的敘述造成時序上的混亂。因此,這種兩種時態(tài),三條線索,將不同時空、不同的故事和情節(jié)置入“同一畫面”中展開,各自成篇,又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三元結(jié)構(gòu)的獨特敘述方式。
實際上,對于多元架構(gòu)的小說,在很早以前我就接觸過,那大概應該是九十年代的初期,我還在上中專的時候,在學校的圖書室里翻到了一本嶄新的陳舊的小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看上去這本書從來沒有人翻過,一點翻過的痕跡都沒有,好像一誕生就被埋在了故紙堆里的感覺。而陳舊則是因為它已經(jīng)發(fā)黃了,好像已經(jīng)出版了有好多年的感覺。因為那時只是看看,沒有更多的主觀意圖,因此也未在意是誰的作品和它的出版日期等等。但在我那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說,至今有一些印象,它的名字叫《熱愛生命》,描寫的主人公之一是一個丈夫離世多年卻一直獨守空房的女人,她深受封建遺毒的戕害,始終不渝地遵守從一而終的古訓,在每一個夜晚來臨的時候,面對著昏黃的煤油燈將一瓦罐銅錢倒出來一一地數(shù),數(shù)了一遍又一遍,以此來消解內(nèi)心的寂寞。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她的兒子瘋狂浪漫的愛情,兩代人之間恪守愛情的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引出了封建思想的枷鎖對人性桎梏的批判和深思。因為時隔久遠,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大意應該是這個樣子。但小說真正讓人難忘的正是它使用的多元架構(gòu)的方式。此后,在池麗及劉震云的小說中也看到過。可見,對于國產(chǎn)的小說,多元架構(gòu)的方法并不鮮見,這本小說其實也并不是一個個案和特例。但值得肯定的是盡管多元架構(gòu)的方法仍然有很多種,亦因?qū)懽髡叨悾鞑幌嗤?,不一而論,但就愚石先生?chuàng)作的《地平線》而言,他的這種多元架構(gòu)中,又包含了獨白、追敘、暗示、意識流、隱喻、黑色幽默等等的寫作方法,使小說的文本形式更加綺麗多姿,也使小說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飽滿,最大程度地延展起來。
實質(zhì)上,我個人一直覺得一方面,文本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它只是為內(nèi)容服務而已。但是另一方面,文本的選擇其實也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和需要,就這一點來說,我在看的過程當中也一直在思考,直到現(xiàn)在為止,我所想到的是如果這樣一本小說,包含了上述這么多的內(nèi)容,有著如此之大的信息容量,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架構(gòu)方法,那么這本小說會是什么樣子?我覺得保守估計也應在二三十萬字甚至更長的篇幅。如此,那么在寫作過程中,作家還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把這種從社會生活中擷取的素材在文本當中如何轉(zhuǎn)換還原或復寫成生活本來的面目,在情節(jié)當中如何自然銜接,又如何讓這些社會生活的點滴和片段在小說中有機融合且完成邏輯和情理上的順應關(guān)系,并在情節(jié)的安排和敘述當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小說的可讀性,不至于對讀者造成閱讀極限的挑戰(zhàn),而且使小說達到文學藝術(shù)的高度和要求上來——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搞不好就會吃力不討好,使敘述流于平淡,輕易就會讓讀者產(chǎn)生閱讀和審美疲勞。但是作家正是通過技術(shù)操作,使用了這種多元架構(gòu)的方法,加大了時空張力,使敘述在其間自由穿插,適度跳躍,輕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且,前面就已經(jīng)說過,小說的每一個事件和人物都是作家目的明確地拎來表達思想的,而這種跳躍法使小說從一個事件直奔另一個事件——假若文本要表達的思想就是一些果實的話,那么這樣的寫法使《地平線》這本小說看起來更像一棵金秋季節(jié)的果樹,一眼看上去,盡是壓彎枝子的累累碩果,幾乎找不到多余的一片樹葉。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把相同的故事,等同的信息釋放或輸出量,用不同的方法放置進不同的文本中加以表述,在這里,而這一切又恰如商品一樣非要有一個性價比的話,很顯然,愚石先生的這種做法是最好也是最聰明的。當然,這也顯示了作家從生活中擷取素材的獨到眼光和作品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如何對這些典型的事例加以組織應用的掌控能力以及對寫作方法運用的駕輕就熟。
可見,在這篇小說里,說明了文本形式與內(nèi)容的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及高度統(tǒng)一的重要性,二者幾乎是缺一不可。
三、小說無處不在的線索敷設(shè)與戲劇化表現(xiàn)
小說的內(nèi)涵豐富,信息量超大,那么作家在情節(jié)的設(shè)置上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一直以來,我始終覺得一個好的小說家究竟能夠把想象的觸角伸展到一個什么樣的地方上去(包括伸展的方向和遠近),究竟有多大的勇氣挖出足夠大的坑,制造出多么深刻的矛盾來,使小說的戲劇化達到一個怎樣尖銳的程度,這是衡量其優(yōu)秀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那么在看完《地平線》之后,讓我深深感到驚奇的是作家愚石先生在為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結(jié)局的闡述、及矛盾的制造上,幾乎是無處不在地打下了伏筆,埋下了線索,毫不留情地加劇了矛盾的沖突,加劇了小說藝術(shù)感染力的同時,也讓小說家的智性力量在作品中的拓展得到了強有力的佐證,讓人不佩服都不行。
比方,小說的主人公一直自喻為尼采,甚至比尼采還尼采,尤其是當他在官場左右逢源,平步青云的時候,他覺得他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人,可以先成為一個舵手,然后再成為放牧別人的人。只要有超強的意志力,便可以實現(xiàn)一切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尼采最后瘋了,他以為他比尼采還尼采,其實這不過是他的狂放和驕妄自大,實事上現(xiàn)實并不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他在放牧別人的同時也在被別人放牧,甚至是被披著羊皮的狼放牧,最后被逼瘋致死,比尼采的瘋和死要顯得被動和凄慘得多。
在這里,我想要順便說一說的是針對主人公最后的結(jié)局,有人認為這是作家的無奈,是作家的困惑,同時也是他帶給讀者的困惑。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千百年來,中國官場文化的培育和發(fā)展,一直都傾向于畸形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當前轉(zhuǎn)型時期體制遠未完善的情況下,官場的混亂和腐敗更是惡性循環(huán),不容樂觀。尤其,作家一再強調(diào),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超越了社會標準而獨立存在,作家如是,讀者如是,評論家亦如是,同樣小說的主人公也不可能例外,自他踏上仕途開始,雖然也曾春風得意,前程錦繡,但對于在官場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中的成長過程從來都沒有脫離過社會和這一環(huán)境本身對他這一身份的作用和影響,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顛覆的東西,因此他才在迷惘中,一直寄希望于那條地平線之后存在著一個陶潛式的理想社會。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隱喻。因此,讓主人公與既得利益者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政治斗爭陰謀中被迫致瘋致死,恰是作家冷眼旁觀,清醒認識,深刻思考,嚴肅剖析的結(jié)果,是作家對這種扭曲的官場規(guī)則和官場文化最深刻最無情的批判、投訴和鞭笞,這也是一個作家時代使命感使然的結(jié)果。
主人公從精神病院出去游走時,碰到了一個垂釣的老者坐化而死,這似乎與小說的內(nèi)容關(guān)聯(lián)不大,但實際上作家正是用這種“自然之死”反襯了主人公最后的非正常死亡。
小說在一開始就鋪墊了老支書這樣一個形象,他帶領(lǐng)村民發(fā)家治富,嘔心歷血,鞠躬盡瘁,顧全大局??梢哉f,對“鎮(zhèn)上安排的任何一項工作他都盡力完成,對老百姓需要解決的難題他也是情愿跑折了腿也要做好,正是這樣一批人構(gòu)成了基層干部支撐國家大廈最堅實的基礎(chǔ)”。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一場抗洪救災中救出了全部的村民,而將自己的病妻遺忘在了村里被無情的洪水奪去了生命,而老支書也由此落得癱瘓的下場。這與小說主要描寫的很多官員身在官場上爭權(quán)奪利,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反差是多么巨大。
他曾在做新聞記者的時候?qū)懥艘黄ⅲ菍τ谀硞€鄉(xiāng)鎮(zhèn)大上項目,招商引資,搞風水陵園出售墓穴的事。當消息不意發(fā)布出去的時候,該項目被緊急叫停,并且相關(guān)的責任人都受到了處分。但是幾年后,當他從市直機關(guān)到地方上走馬上任的時候,想不到就正好被分配到了這個鄉(xiāng)鎮(zhèn),而且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風水陵園被叫停后造成的資金黑洞及所有的遺留問題。
上任之初,他明令禁止送禮,卻還上是有人要送。結(jié)果他把收到的禮品用車送到了政府食堂,將所有送禮者的名單張榜公布,其結(jié)果是樹立了一大批“敵人”。被領(lǐng)導叫去談話,鎮(zhèn)委書記橫眉冷對,送禮者人前背后唾罵,甚至在半夜砸壞了他的宿舍門。這些不僅是為了鋪敘主人公被官場潛規(guī)則裹攜向前,為他的同流合污與沉淪找到了一個合理且有力的借口,更是為了情節(jié)的鋪排打下了伏筆,在此后他才來者不拒,收金銀、書畫、煙酒茶甚至女人,并且總結(jié)出了一套自己的收禮經(jīng)。
在第一次婚姻中,主人公與妻子真正戀愛關(guān)系的確立是通過他朗誦葉芝的詩《當你老了》開始的,表達了他將對愛人真愛一生白頭偕老的愛情誓言。但遺憾的是他們的婚姻僅僅在維持了七年之后而他們都很年輕的時候就走向了終結(jié),更為戲劇性的是他們在離婚后,他的妻子要求他再為她朗誦那首詩。由于這首詩的敷設(shè),使這場婚姻顯得既荒唐滑稽又令人心酸沉痛。同樣諷刺的是當初他們結(jié)婚的時候,是托一個同學辦的手續(xù),當他們離婚的時候,為他們辦理手續(xù)的仍然是同一個人。此次婚姻中,還敷設(shè)的一處伏筆是作家把主人公妻子的身份設(shè)置成了一個法官,從前,她判過很多離婚案件,夫妻二人在家里經(jīng)常就別人離婚的是曲直進行閑聊和討論,沒有想到幾年后,他們面對的卻是同樣的結(jié)局。
在第一次婚姻中,他的妻子對他和家庭傾注了全部心血,以他偶然的生活事故導致他們離婚收場,而且,妻子只把兒子帶走,完全凈身出戶。然而比較諷刺的是在第二場婚姻中,他不但遭遇了背叛,還被對方的徹頭徹尾地拋棄,逐出了家門。
所有這些情節(jié),前后對比之下,無不顯得荒誕或離奇,似乎都是不無嘲諷地帶著沉重的戲謔完成了某種莊嚴的儀式,這正是這部小說戲劇性的表達??梢哉f,作家在小說矛盾的設(shè)置上毫不膽怯,讓矛盾完全達到了尖銳激烈的最白熱化程度,使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收到了最強烈的效果。
四、小說人物的典型性和特殊處
小說中,凡出現(xiàn)的人物都沒有姓名,小說在這些地方特意做了淡化處理,因為本質(zhì)上,這樣的人物本身不只是某個人,而是一群人甚或一類人,甚至極有可能就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風氣。
不管作家對小說人物如何處理,用什么樣的方法凸顯,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人物的刻畫都非常成功。
首先就小說的主人公而言,更多地是通過人物的心理刻畫來完成的。他在偶然的情況下步入了仕途,一開始也想做一個執(zhí)政為民的清廉好官,也曾為著這樣的一個目標努力奮斗,與不良風氣做斗爭,但同時他更需要在權(quán)力的搏弈中勝出,需要不斷升遷。因為客觀上衡量一個身在仕途的人的世俗的標準,就是他能不斷升遷到什么程度,在仕途上到底能行走多遠,這也是對他工作能力和執(zhí)政能力的最好證明。另一方面,在主觀上,“人需要滿足,需要成就感,需要虛榮和炫耀”,因此,他在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中沉倫,被這一特殊力場的種種力量扭曲變形——他在這一過程中有過掙扎,尤其在官場的斗爭中倍感疲憊和迷茫時,多么期望地平線之后有一個理想的社會,這毫無疑問是人性使然,因為人根深蒂固地具有生物的趨利避害性。但是關(guān)于這一點,有人認為這是主人公的惺惺作態(tài),而我個人更認為這原本就是人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糾結(jié)體和混合物,正是作家對這種矛盾心理的真實刻畫和摹寫,才使小說主人公的內(nèi)心更加豐富,形象更加血肉豐滿,真實可信。
另外,小說中的縣委書記,他的出場非常有限,甚至沒有說過幾句話,但是作者通過對他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和對主人公心理的刻畫,使得一個官場領(lǐng)導者的權(quán)威形象躍然紙上。在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他操縱官場運行和屬下命運的強大氣場,像一股神奇的力量,仍然久久地充斥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除此,像村支書、兩任妻子、小姐、下崗女工、水利局長 ,與他搭檔的鎮(zhèn)長、被當作“禮品”的女人,甚至那些綁架他的人,幾乎在小說里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物,他們在特定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突出,非常生動形象,鮮活逼真。
不過,較為反常的是小說里有一個人物是有名字的,那就是主人公在度假村里遇到的妓女阿春。
在中國,任何一種事物經(jīng)過漫長時間的發(fā)展和積累,總是能夠沉積成一種文化,如妓女,在中國古已有之,發(fā)展到現(xiàn)在,比較約定俗成的特點是她們在從事這種職業(yè)后多隱姓埋名,使用的全是藝名。而她們的藝名,極具某種象征意義,讓人一眼看上去就充滿了性幻想,這不能不說是妓女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對于唯一一個人物使用了姓名,絕對不是作家的疏忽和大意,只是這一特殊群落的符號或標識的具象,也正是作家力證這種妓女文化的存在而有意為之,匠心獨到的地方。
五、小說的詩化語言和根性文化植入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地平線》是一部完全依靠語言藝術(shù)制勝的長篇?!?/p>
小說(“經(jīng)典的語言美:文學的藝術(shù)穿透力——評愚石長篇小說《地平線》”王永春)我個人同樣認為這個結(jié)論有失偏頗,但正好又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部小說在語言上的特色和優(yōu)勢。
多年前,我在讀《一個世紀的懺悔》時,曾被這部由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繆塞撰寫的自傳體小說深深吸引,除了它的故事情節(jié)外,還有它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作家本人內(nèi)心的獨省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細膩感知都讓人驚嘆。然而,現(xiàn)在讀同樣是詩人的愚石先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地平線》,又一次讓我有了這樣的感覺。
而這樣的感覺,尤其在散文化的篇章中非常強烈。而這一篇章,恰是在當前時態(tài)下,作家借助主人公的眼睛看到并加以敘述的,用極其優(yōu)美詩化的語言,對自然對生命對大地加以褒揚,毫不吝嗇地表達了他熱愛的情感傾向,其感知深切敏銳細微到了可以說是非常纖細的程度,幾乎可以與繆塞相媲美。
實際上,人在土地上住居,又拜土地給養(yǎng),人的血管里流著來自土地的一切,完全可以說人是來自土地的,最后又要歸于土地。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地域的人來說,鄉(xiāng)土意識或者說土地意識是隱藏在人內(nèi)心情感深處最具原始性的根性情結(jié),也自然成了一切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而小說《地平線》的主人公作為一個農(nóng)村出生的青年,當他脫離了一個社會人的身份行走于日月山川中時,他表現(xiàn)出了至真至純的一面,面對陽光雨露、清泉流溪大加贊美,甚至不止一次地講到他的母親正是把他降生在了草地上,此后又一再講述他就是大地之子,就是自然之子。在這里,作家?guī)缀跏且淮斡忠淮蔚貎A盡了語言上的天賦,借助主人公最大限度地表達了對所有這些自然符號的偏愛。這不僅僅是隱藏著身處官場的主人公在失意時對現(xiàn)實的抗拒心理,從而渴求一種淡泊寧靜的表象書寫,同時,更是作家有意識地對根性文化的植入,或者說對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土意識的還構(gòu),表達了蘊藏在作家情感深處的土地情結(jié)和審美情趣。而這一切,恰是借助語言的詩性傳達,使讀者更多地感受到了語言溫潤如玉的質(zhì)感美以及與作家在內(nèi)在感知和審美上的強烈共震。
六、小說的女性膜拜和永恒光輝
在小說《地平線》中,作家借助主人公對愛情甚至對女人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筆墨,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尤其是對女人,毫不夸張地說,幾乎是到了膜拜的程度。
他聲稱“我是一個愛情的圣徒,也是一個愛的囚徒,我甚至可以說是為愛而生,為愛而活,為愛而死”。雖然他歷經(jīng)兩次失敗的婚姻,聲稱對愛情已經(jīng)絕望,發(fā)誓要報復女人,在他墮落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追逐女人。但是實質(zhì)上他從來都沒有對愛情真正放棄過,始終希望能有一個理想佳人,讓自己的愛情有所寄托,能讓自己真正找到一個可供棲息的情感港灣,甚至在即將死亡的寓所期望“用花瓣鋪床,用草香做枕囊,用月光做紗帳,我們以兩片香唇,訂著愛情的生死契約”。同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篇小說里,主人公在墮落后同樣不可避免地追逐女人,與以往的小說不同的是在這部小說中,真正使主人公墮落的誘因與女人無關(guān),只與權(quán)力和金錢有關(guān)。不僅如此,小說還對女人極盡贊美,稱妻子“是水做的皮肉,泥做的筋骨,月光做成的靈魂,柔弱而嬌嫩”。除了這些對女人外在的贊美外,他對女人的內(nèi)在感知更為強烈,“我對女人的熱愛達到了極度的瘋狂和偏執(zhí)......我甚至把女人與生命等同起來,有時甚至比生命更重要。我總想,沒有女人的生命算得上一個完整的生命嗎?沒有女人的生活算得上是一種生活嗎?”他甚至毫不諱言,“我對女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充滿崇拜。我常常一遍一遍地撫摸著她們,感受、親吻、然后淚流滿面......我常常含著她們小巧玲瓏的腳趾,如品著一塊高粱飴,心中充滿著愛意與柔情”。
除了這樣直接地書寫外,他不止一次表達對月亮的鐘愛,大加褒揚,稱贊她就像是一個美麗安靜善解人意的知心女友,給他的心靈帶來了祥和之美。月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著愛情,同時也是一個女性的化身,是一個美麗的女神。在小說的結(jié)尾,出現(xiàn)了西方神話人物卡隆,他是將人從陽間度往冥界的神,是一個須發(fā)皆白的男子,但是在小說中作家把他的性別異化,讓他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女子,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了作家的女性膜拜。
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由于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替代了原始的狩獵和漁牧,男人成了社會的主導替代了母系社會女人的主導地位,女人由此被推下神壇,之后一直處于從屬的地位,甚至在封建社會,女人更可以作為商品被隨意買賣,根本再無什么社會地位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是女媧,埃及巴比倫的伊什斯、印度的觀音、日本的天照大神、《舊約》中的夏娃、西洋神話里打開知識之箱的潘特拉、躬身駕耕的地母,個個都是女身,說明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和誕生以及社會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及文化和知識的形成,樣樣都與女人有著相當重要的關(guān)系,當然女人是值得敬仰和膜拜的。
在中國的《易經(jīng)》中,早就說明萬物負陰而抱陽,而女人和男人恰似天與地的諧和。
但遺憾的是在中國歷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眾所周知的是只有曹雪芹把女人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認為女人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華,是自然的鐘毓靈秀,他把黛玉比作絳珠草的化身,死后又讓她做了絳珠仙子。他說男人是污眉濁物,只有女兒才是水做的骨肉,極盡贊揚。他筆下的若干女性人物,千嬌百媚,萬種風情,大多數(shù)都值得人們的艷羨和愛憐。
在其后的小說中,同樣沒有孤立的男性世界,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女人的涉足。但是不知道這是文化積累形成的結(jié)果,還是作家們的認識從來都沒有達到一個應有的高度,或者說男權(quán)意識還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作家的潛意識里,在太多作品中,女人只是性行為完成的對象,只是附屬,是男人眼中的玩物,甚至女人就是男人墮落的誘因,是名副其實的紅顏禍水。即使贊美,也脫離不了她作為繁衍人類養(yǎng)育子女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母性的光輝,自覺或不自覺地依附了其它內(nèi)容或社會屬性才加以表揚,從來沒有哪個作品把女人理性地放置到一個恰當合理的位置,更沒有把女人作為“本我”的自然存在,作為上帝塑造出的一件藝術(shù)珍品而加以贊美和膜拜。雖然性描寫到了泛濫的程度,但卻從來沒有一個男性的作家向著這個方向進行智性的探索及靈性的書寫,更不要說有勇氣和膽量如此直言不諱地表達對女性及女性身體的頂禮膜拜。但我們有幸從作家愚石的作品中看到了這一點,這實在是值得肯定和加以激揚的東西。并且,從他所有加以贊揚的事物來看,他對文學的審美已經(jīng)非常非常成熟,一些自覺自主的意識可以說是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p>
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了弗洛伊德、尼采、柏拉圖、蒙娜麗莎、圣母瑪麗亞、朱麗葉、卡門、卡隆、阿芙洛狄忒、薩福、西緒弗斯等,這些西方的詩人和哲學家、以及出自西方哲學及經(jīng)典文學藝術(shù)作品甚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構(gòu)成元素,了解這些人物,是不是對于理解作品有更大的助益?這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暫且按下這些不表,我要說的是這樣一本文本的形式另類和內(nèi)容超載的奇特作品,作家一定是熟讀西方哲學以及文學作品,兼收并蓄,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營養(yǎng),才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如此練達和自如。
“文學的生命從來都羈系于個別性,文學賴以生存和得以流傳的依據(jù)是作家的個人獨創(chuàng)性。這種獨創(chuàng)性即體現(xiàn)在內(nèi)容涵容量與表現(xiàn)生活的深刻性上,也表現(xiàn)在藝術(shù)表面力的強烈和作家的藝術(shù)個性上”(《文學的紀念》1949-1999 謝冕)。
對于作家愚石先生創(chuàng)作的《地平線》而言,幾乎吻合了上述衡量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全部要求??梢哉f它的成功像一股強勁的風暴,給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帶來的沖擊力是巨大的,也是多方位的。一方面,它不僅僅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帶給了我們對現(xiàn)實問題更多的思考,另一方面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文本的樣式,或者說一種另類的思考和寫作模式,而較之這一切更為重要的是這部小說表現(xiàn)出的女性膜拜是它的又一處亮點,使這部小說具備了一種別樣的魅力,閃耀出了永恒的思想光輝,也因此更使這部小說具有了存世價值和成為經(jīng)典的可能。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