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香讓我國歷史悠久的熏香儀式多了一層人文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漁生面別開的“笠翁香印”可證一例。而晚于李漁百十年后出生的丁月湖,則無疑是繼承、發(fā)展、完善了印香這一人文戲法的杰出代表。
月湖名,南通石港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卒于光緒五年(1879年),一生不求仕進,曾在外游幕多年,倦歸之后,隱于石港賣漁灣。偶然的觸機,成就了他勒改舊觀的《印香圖譜》。并付諸實施,遂成雅制。
丁月湖設(shè)計監(jiān)造的印香爐,完成于他人生最后幾年里。雖說偶然觸機,誠可謂“一生學(xué)問,盡寄圖中”。丁氏有很好的文學(xué)修養(yǎng),他博涉經(jīng)史,嗜古能文辭,又有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擅丹青,尤善行書,得法于何紹基,旁及章草繆篆,音律棋劍亦俱極神妙。
《印香圖譜》計有百式,而實際成器者約一二十種,從其傳世實物看來,如意式與琴式應(yīng)該是丁氏所設(shè)計監(jiān)制的諸多印香爐中比較完美的兩款,因款式新穎,立意高雅而成為時尚,備受當(dāng)時文人追捧。
《圖譜》中如意式爐僅錄一款,爐蓋銘詞“大富貴亦壽考”,月湖制。而丁氏后人惟一家藏的一件如意式爐銘詞“讀易一卷,彈琴一曲,坐久心清,怏然自足”為圖譜所未載。(此爐現(xiàn)藏南通博物苑)何以遺留未列譜中,尚有待考證。然亦足見丁氏對如意式之鐘愛。琴式爐錄三款,形制大體相仿,爐蓋上的銘詞紋飾卻各不相同,其一銘詞“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戊寅初春月湖仿古?!贝丝顚嵨飮L見于南通博物苑,其二銘詞“知音在霄漢,光緒四年月湖?!贝丝钗匆妼嵨铩F淙?,無銘詞,用卍字錦地紋飾。此款即為余欣于所遇者。
印香爐雖出自南通,但丁月湖親自監(jiān)制的印香爐,因工藝繁復(fù),加之丁氏要求極高,故流傳甚少,在當(dāng)時已是“遠近訪求咸以稀見為寶”了。之后坊間亦有仿制者,又落俗套,且工藝與丁氏監(jiān)制之爐已不可同日而語。丁氏真品印香爐其實就是“曇花一現(xiàn)”,然而正因為是“曇花一現(xiàn)”尤顯珍貴。時至今日早已是一爐難求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好的物質(zhì),一定承載著美好的精神?!案傮w皆芳,中腸獨熱,百轉(zhuǎn)千回,持心唯一。路不入去歧,徑不由捷,在在圖通,是空是色,頭頭是道,不離不即?!倍∈显谄鋱D譜自序中對印香爐的一段描述,何嘗不是他自己人生的感悟。
得此琴式爐后不久,又于常熟偶遇于一黃楊木隨形香盒、盒蓋上刻一組懸掛梅梢,取法元人,運刀在生熟之間,似非匠人所為。畫面中虛處,有木結(jié)形成的天然暈圈二,妙呈日月之象,想必物主當(dāng)受之啟發(fā),故有銘之曰:“熙朝瑞氣,寰宇長春。日月合璧,香滿一輪。”款落:“乙卯清和月韻山氏作于聽香讀畫之軒以自娛?!遍e印用“香自生”。
韻山氏即為黃泰,昭文(今常熟)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字韻山,又字韻生,自號一峰(一峰,即為其遠祖黃公望)十六世孫。幼承家學(xué),工詩文,善畫山水,間寫梅竹,亦得夏昹意。室名學(xué)山樓,聽香讀畫之軒,小石城山房,有《小石城山房文集》,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舉人,喜刊書,編刻其遠祖黃公望《大癡道人集》、《虞山黃氏五家集》等。是香盒制于乙卯,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其中舉后的第一年,盒蓋上畫作“喜上眉梢”,文寫“熙朝瑞氣”,正與其當(dāng)時心境契合。
該香盒經(jīng)二百余年手澤,古色宜人,置于印香爐之側(cè),頗為愜意,香事之馀,適有興會,將此二物合拓一紙,題為,芳心自同。昔董其昌有云:“見人之心力用之沿治一物即善一物。茍同以治身心,未有不造至善之地,兼善庶物與天地并悠久不變,后世恭敬不忘者也?!庇嘁驗橹?。
旅行筆記
百余年前的南通,一個名叫丁月湖的文人以一冊《印香圖譜》戲夢人生、流芳至今;今日的南通,收藏者櫟鑫依舊徜徉在這份曠世圖譜之中,延續(xù)著丁月湖的亙古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