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并非只發(fā)生在娛樂界。在文壇,一位癡迷于詩人辛笛的“鐵桿粉絲”,其跨越數(shù)十年從自行手抄本到作者手抄稿的收藏經(jīng)歷,令人感慨不已。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曹先生來我辦公室談事時說到了他責(zé)編的《辛笛集》。我一聽立即興奮地說:“這套書一定要送我!這一年來我與辛笛太有緣了,有一個故事剛剛劃上句號。”
在著名“九葉”派詩人辛笛百年誕辰(2012年12月2日)之后的兩天,我收到了他贈送的五卷本《辛笛集》。星夜捧讀,連綿的詩句涌入了我的眼中。當(dāng)?shù)谝痪怼妒终萍分惺煜さ脑娖灰徽宫F(xiàn)時,我不禁取出辛笛的藏書票和我執(zhí)編的《妙筆華章——上海圖書館藏中國文化名人手稿》一書,隨著跳動的詩句,我翻到了第65頁上介紹辛笛手稿《封題寄遠》的書影圖片。
這是詩人辛笛生前捐贈給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的一本手抄詩稿。入藏十多年后首次在2011年11月上海圖書館文獻精品展上亮相。這冊詩稿共39頁,78面,手工線裝,用朵云軒的八行箋紙共抄錄了16首詩作,是詩人辛笛用毛筆行楷精心書寫的抄件稿,在展覽中特別引人注目。這件手稿的獨特之處在于原本歸藏的主人并未收藏,卻被保留在了圖書館。個中原由我們最初只是從題“駱友梅女士惠存”和辛笛所寫的詩稿“小引”中知其大概。此稿展出后引起了現(xiàn)代文學(xué)史家陳子善先生和著名報人陸灝先生的興趣,再次接續(xù)了一段收藏的故事。
辛笛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著名詩人。邵燕祥先生曾說:“辛笛是左手寫新詩,右手寫‘舊詩’,(當(dāng)然偶亦騰出手來寫書評和詩論);他分別在現(xiàn)代詩和傳統(tǒng)形式的詩歌這兩個領(lǐng)域,堅持了對詩質(zhì)詩美的共同追求。”“在中國現(xiàn)代歌史上,像辛笛這樣的詩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彼麖?928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以蘊藉婉約著稱,其詩歌藝術(shù)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深受讀者喜愛。他的名作《手掌集》于1948年出版后,廣被傳抄、口誦,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九葉”詩派的重要詩人,在港臺與海外有許多熱情愛好者。香港駱友梅就是辛笛詩歌的忠實粉絲之一。在學(xué)生時代,她在《中國學(xué)生周報》上首次讀到辛笛的兩首詩《杜鵑花和鳥》與《生涯》之后,為之深深著迷,因買不到《手掌集》,到處打聽《手掌集》的收藏者,但只借到別人的手抄本。在那沒有復(fù)印與傳真的年代,這位詩迷竟在放學(xué)之后埋首抄錄了幾十首清純婉約的詩,完成了對辛笛詩作的最初收藏。直到多年之后,駱友梅才看到鉛印本的《手掌集》,雖然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抄錄不全,但辛笛的詩已深深地埋入心底,成為人生難以忘懷的記憶。又是多年過去,“粉絲”成為母親,協(xié)助夫君在港辦報,在《信報》上曾以“凌泰”為名開專欄撰文。1979年,當(dāng)她在《大公報》上再次讀到辛笛的舊體詩時,對已流傳過死訊的偶像,30年之后的“復(fù)活”令她無限感慨,特在《信報》上刊出一文訴說了迷上辛笛新詩的經(jīng)過。雖然她沒有隨香港文人高伯雨(貞白)到滬面見偶像,但貞白先生將她在專欄所寫的文章剪報帶到了上海,使辛笛知道在香港有位“素未謀面的知心讀者,多年來承她不棄,一直在愛讀我的以往詩作,聆悉之余,感覺很親切,但我雖非一個輒常悔其少作的人,卻又能說些什么呢?無已,只有照傳來的囑咐,抄錄一些詩作為紀念罷?!庇谑切恋褟?979年5月7日至17日抄錄了“知心讀者”喜愛的《生涯》與《杜鵑花和鳥》兩首詩外,還抄錄了上世紀40年代后期創(chuàng)作的,但未及收入《手掌集》的詩作10首,還有4首以后所寫的新詩。
由于辛笛怕郵寄丟失,一直沒有將此付郵,后來幾次赴港又忘了帶去。這冊詩稿從1979年到2002年9月作者捐贈上海圖書館,香港的駱友梅始終沒有得到原本為她而書寫的《封題寄遠》。
當(dāng)2011年11月下旬的“妙筆華章——上海圖書館藏中國文化名人手稿展”推出后,《東方早報》的陸灝約請駱友梅撰稿談?wù)勁c辛笛的交往。2012年2月4日《猶有詩懷憶舊時——知心讀者寫偶像詩人王辛笛》發(fā)表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王為松總編輯向我轉(zhuǎn)達了“知心讀者”要收藏《封題寄遠》復(fù)制件的愿望,建議我再續(xù)這一段文壇佳話,讓辛笛的詩稿有一個圓滿的故事結(jié)局。我當(dāng)即表示同意,安排按原稿復(fù)制裝訂。11月12日,她收到手稿影印本后給我發(fā)來郵件:“終于收到了,非常感謝?!睂λ齺碚f“這是一份極具意義的紀念”,里面蘊涵了一位“知心讀者”從少女成為外婆的詩迷“生涯”與難忘的記憶,對此跨越了數(shù)十年從自行手抄本到作者手抄稿的收藏經(jīng)歷,我也感慨不已。
我與詩人辛笛也不相識,但很早就讀過他的詩。因本人喜愛藏書票的緣故,我多次組織版畫家為我熟悉的作家制作藏書票,鼓勵他們使用。一次漫畫家戴逸如先生建議我為滬上文壇四老制作藏書票,他為之熱情奔波,向巴金、柯靈、施蟄存、辛笛打過招呼后,我即請版畫家倪建明主持創(chuàng)作。他以黃山風(fēng)光為畫面,設(shè)計制作了一組拱花加水印和油印多種技法相結(jié)合的藏書票。之后,這組作品曾以藏書票月歷的形式在上海圖書館對外發(fā)行,并轉(zhuǎn)交給了票主部分作品。事后多年,這組作品一直保存在我的收藏冊中,但有時候我會把拱花效果特佳的巴金和辛笛的書票取出裝入鏡框掛于墻上欣賞。因為《封題寄遠》復(fù)制之事,我又找出辛笛藏書票,從翻騰的云海中體悟到銘刻在心的作品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為過眼云煙,它是我們生命中的記憶。于是特請辛笛之女王圣思教授在此題字,她寫道:“這是為我父親做的藏書票”,并鈐印兩方,一為“九葉”,二為“人間過客”。我一枚自藏,一枚贈王圣思,一枚轉(zhuǎn)贈館藏。這是我第一張請票主家屬題跋鈐印的藏書票,在票主誕辰百年之際再次收藏這張作品,也正是“一份極具意義的紀念”。
我打開《手掌集》中的“生涯”,讀到“夜夜做不完的夢/只落得永遠畫不就的圓圈”時,心想,如今的收藏之夢圓了嘛?
辛笛,江蘇淮安人。原名王馨迪,筆名王辛笛、一民。詩人、作家。1928年開始發(fā)表詩文。1935年清華大學(xué)外文系畢業(yè)。193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xué)研究英國文學(xué),與詩人艾略特、史本德等曾相過從。1939年回國??箲?zhàn)勝利后,兼任《美國文學(xué)叢書》和《中國新詩》編委。與其他詩友以《中國新詩》及《詩創(chuàng)造》為園地,形成具有現(xiàn)代詩歌流派特色的“九葉”詩人群體。新中國建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著有《珠貝集》、《手掌集》等,校對狄更斯長篇小說中譯本《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等。
路過:童心未泯寫兒歌
2012年,辛笛百年誕辰,辛笛之女王圣貽撰文《辛笛鮮為人知的二三事》,發(fā)表在《文匯讀書周報》上。在此摘錄“童心未泯寫兒歌”一節(jié)中的部分文字——
不少人提起父親,總憶起他老人家晚年始終持有“老頑童”的心態(tài):看到新出的雜志,為先睹為快,會忘記有客在訪,竟像孩子一般“鍥而不舍地”與夫人“搶”雜志。聽到有人來訪,他會一時不需人幫助,“逞能”起床,摸索穿衣,躡手躡腳走進客廳。面對人們的“驚愕”,他嘿嘿地笑,得意地豎起大姆指:“怎么樣,還可以吧!”遭到“批評”,他立即招手認錯“下次注意,一定不犯”。哪知過了不久,又明知故犯了。
父親的這種心態(tài),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是童心未泯,青春依舊,竟在七十歲左右應(yīng)兒童詩作家圣野先生之邀,為《小朋友》雜志撰寫了一系列兒童詩。
父親的兒童詩想象力豐富,意象明麗,氛圍濃郁而又通俗易誦,扣人心弦。1984年父親七十二歲時寫了《爸爸寄來一根線》,就巧妙地運用西方戲劇的處理手法,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面。那是“爸爸出遠門去了/郵遞員叔叔送來了信/媽媽在洗衣服,可別把信弄濕了/還是我來把它打開,念給媽媽聽”。通過抒情的聲音“我”的獨白,表達了一個孩子在瞬間的典型情感;“爸爸在信里寄來一根線/叫我豎起來量量身高/擱腰量身肥,打個結(jié)/嗨,寄還你,這真是個好主意。//可惜呀,眼前跳來跳去/好些字都像是蝌蚪/讓我快快長大起來吧/多識些字,多讀些書。//爸爸你成年累月在外邊修路/媽媽說你在想家了/你天天在為社會做好事/我一定做個好孩子。”這里面有懂事的孩子對父親的濃濃思念和真切的愛,以及盼望自已快快長大的迫切愿望,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的決心……一個完整的童心世界就這樣通過一根細細的線真摯、深切地傳遞出來了?!洞啊ぞ颉穭t從一個剛會走路孩子的生活與情感的三個片斷迭印中體現(xiàn)了相對論的思想,把思想知覺化。
……
人說“年輕的小說家與年老的詩人同樣不可多得”。父親正因為童心常在,好奇心依舊,對世事依舊關(guān)心,思維依舊敏銳,所以他能在“生命的冬天觸摸出春天的腳步……”(辛笛《迎客詩帖》)
旅行筆記
一種愛戀,讓她癡迷詩歌數(shù)十載;一份執(zhí)著,讓她數(shù)十年后終圓夢。駱友梅女士的收藏經(jīng)歷,讓人體悟出收藏的真諦——收藏本是一種愛戀,如同戀愛一般,為它心動,為它心甘情愿;收藏也需一份執(zhí)著,執(zhí)著于藏,亦是為那心中的愛戀。所以,如果您愛它,那就收藏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