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迎來了一位新導師。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他面對與他年齡相仿的學生發(fā)表演講,而這第一句話就是:“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這個初出茅廬的青年面對中國千年畫壇發(fā)出這振聾發(fā)聵的聲音,讓所有聽者為之一震。
這位年輕導師便是徐悲鴻,而讓他站在這個講壇的,則是當時北大的校長蔡元培。
1917年12月,在聽完陳師曾的演講后,蔡元培深感傳統(tǒng)畫學的衰微,遂有創(chuàng)立畫法研究會的想法,隨后發(fā)布告書《提倡畫學》:“諸生有愿組織畫法研究會者,可于本星期內(nèi)到文牘處報名此示?!睉叨噙_四五十人??珊檬露嗄?,直到1918年3月28日,北大畫法研究會才在眾人的期待和質(zhì)疑中開業(yè)了,正式授課是在三天后的4月1日。
北大畫法研究會的成立在當時不啻為一次創(chuàng)舉。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文化凋敝,社會美育薄弱,而專業(yè)美術教育才剛剛起步、處于探索階段;北京畫壇也正處衰敗之境,總體氣氛較為保守,無論是實踐抑或是研究都缺乏新意。北大畫法研究會的成立,無疑為北京畫壇和美術教育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蔡元培作為一個溫和而開放的文化改良主義者,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應吸收具有正面價值的西方藝術以補救積弊、開創(chuàng)新路。這所“集合校內(nèi)同志研究畫法互相觀摩以資競進”的研究會匯集了諸位名家大師,如前面提到的陳師曾,還有國畫家湯定之、賀履之,及留日畫家李毅士等,并且邀請年輕的徐悲鴻來校教授人物畫和水彩畫,這才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第一期的學員有37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選擇學習傳統(tǒng)繪畫,只有6人師從李毅士、徐悲鴻學習西方繪畫。在一間借來的教室里,他們將每日4點后的時光定格在那里,畫畫臨摹,交流學習,直到3個月之后結業(yè)。之后的十幾期,雖多有變動,但也大抵如此??峙略谶@里就讀過的學生不會想到,自己上的這個“美術培訓班”在美術史上會留下重重的一筆。
學員們在這里接受著有別于拜師學藝、耳提面命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導師們要講演法則、寫示范本、評騭成績,隔一段時間還要演講一番,講各自擅長的畫史畫理,如在1918年春季學期,4月8日下午7時陳師曾于理科第一教室演講《清代之花卉畫》,4月20日馮漢叔、錢稻孫于理科休憩室開會演講,馮講《中國畫之大略》、錢講《何謂美》等等。
不僅如此,導師們還常常帶學生外出參觀美術展覽,以開闊眼界,提高藝術修養(yǎng)。如在1918年春季學期,5月1日下午章味三出示所藏供會員參觀。同時,畫會本身也積極舉辦美術展覽,據(jù)《北京大學日刊》所載,在1918至1922年間,此類活動有11次之多。
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側重于臨摹寫生,今天美術教室里的石膏像也曾出現(xiàn)在他們的眼中。曾就讀畫法研究會的李苦禪在《憶悲鴻先生》一文中寫道:“一九一九年,長余三歲之徐公乃余西畫開蒙師也”,而他這位啟蒙老師在巴黎留學期間為故鄉(xiāng)的學子們籌款購買西方畫作,不得不常常餓著肚子,以至于患上嚴重的胃病。
新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的良好口碑和人氣,加之入會要求較低——“凡是本校教職員及學生有志畫法者皆可參加”,到下半年開辦第二期的時候,人數(shù)已增長到68人,而外國畫部則有27人報名參加。到了1920年6月,中國畫部有54人參加,而外國畫部則有學員130人,這與第一期的6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近兩百人的學員也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校方不得不對外校人員進行限制,以確保教學質(zhì)量。
此時教授的內(nèi)容也有所變化:1918年12月3日,外國畫部因請比利時畫家蓋大士當導師,故增設油畫科;到1919年,外國畫部增至水彩、油畫、黑白三科;1920年時,中國畫部分山水、花卉兩科,而外國畫部設鉛筆畫、油畫、水彩、擦畫、炭畫、鋼筆畫六門。這種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習外國畫的人數(shù)增多,另一方面則是畫法研究會創(chuàng)辦理念宗旨以及藝術導向所致。
“我只有一句勸中國,就是‘快學科學’!東方所急需的就是學科學。”這位受蔡元培之邀訪華的大文豪泰戈爾說出了來到中國后的最大感受。此時的中國有識之士已經(jīng)意識到科學不僅意味著發(fā)達的技術,更代表著一種先進的文化精神。
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中說:“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句在今人看來無可非議的話卻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爭論,似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并且堅信自己是對的。當時的中國,像一頭被囚的野獸,四處亂撞,卻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在“美術改革”、“中國畫改良”等呼聲的起伏中,蔡元培秉著“以科學的方法以入美術”的宗旨,發(fā)起成立了北大畫法研究會。蔡元培《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演說詞》中明白地表明了自己對待中國畫未來的態(tài)度:“昔人學畫,非文人名士任意涂寫,即工匠技師刻畫模仿。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jīng)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美雖由于天才,術則必資練習。故入會后當認定主義,誓以終身不舍,興到即來,情過境遷,皆當痛戒。諸君持之以恒,始不負自己入斯會之本意。”
與其說研究會是為了讓人們學習中西方繪畫技法,不如說成是一次實驗——國人能否學習吸收西方科學的美術、美育思想為我所用。而這種對于科學近乎崇拜的推崇,也直接導致了后來陳師曾的離開和中國畫部相較于外國畫部的式微。
蔡元培希望以一種開放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科學理性的思想去面對當時的畫壇、美術教育,乃至整個社會。同時作為思想者與實踐者的他,不僅對中國近代藝術、美育的發(fā)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構想,更是親力親為,投身一線,利用有限的資源,創(chuàng)辦了具有新思想的近代美術教育機構,并極大地推動了這些領域的發(fā)展。
從1818年成立到1923年因蔡元培離開北大而終止,北大畫法研究會僅存在了短短4年時間。然而,在這4年時間里,北大畫法研究會培養(yǎng)了400多名學生,刊發(fā)、出版了許多關于美術、教育等方面的文章、書籍,舉辦了多次反響熱烈的美術展覽,為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試驗場。